为了杀一只蟑螂,把一栋房子炸了?喷的杀虫剂怎么就要了人命?
来源 | 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撰文 | Skin
最近,日本熊本的一位男子在杀蟑螂的时候把房子“炸”了,警察赶到时发现,阳台玻璃被震碎,人也受了轻伤。
无独有偶,2017年11月在美国俄亥俄州,曾连续发生了两起严重火灾事故,一次烧毁了六个单元的公寓,另一次则烧掉了一栋多人住宅,导致十几人无家可归。而这都是为了消灭房屋里的臭虫。
为了杀一只虫子而造成惨重的损失?听起来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你真的会“正确”杀虫吗?事实上,如果错用了杀虫方法,你也有可能会因为一只虫子而“炸”掉整座房子。
俄亥俄州的惨剧,是由于人们用酒精杀灭臭虫而导致的。喷洒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杀灭臭虫的方式,但也十分危险,因为易燃的酒精会迅速挥发,弥漫在空间里。这时只需要一些火星就可能引起火灾。
美国环境局曾提醒,不要使用没有表明杀虫功能的酒精、丙烷等气体来杀灭臭虫,不要使用标有户外使用的杀虫剂。在使用杀虫剂时,一定要仔细地阅读使用说明和瓶身上的标签。
仔细阅读瓶身标签!|US EPA
而在熊本县的这则新闻中,警察调查后发现,这位男子在杀灭蟑螂的过程中喷洒了大量杀虫剂,他可能喷在了取暖桌的电源附近,才导致了后续的着火和爆炸事故。
在日本这件爆炸事件发生后,日本消费者事务中心表示,他们已经收到过多起爆炸报告,而原因都是没有正确喷洒杀虫剂,将其喷洒在了家用电器和电源附近。不过,为什么喷出来的杀虫剂会在这种情况下爆炸?
在电源附近使用杀虫喷雾剂非常危险|pixabay
我们家里常用的杀虫喷雾,其中有效的杀虫成分一般是除虫菊酯,比如氯菊酯和丙菊酯等,还可能会有一些有针对性的成分,比如氨基甲酸酯、有机磷酸盐或新烟碱类,这些成分并不易燃。
这种杀虫喷雾的工作原理也很简单,将化学物质从罐中推出,形成喷雾,杀死与之接触的昆虫,它方便,起效快,自1927年推出专利后便得到了广泛使用。
丙烯菊酯是一种常见的除虫成分,极低剂量就可以损害蟑螂的神经系统,使其瘫痪。
不过,喷雾罐中不仅有除虫菊酯,还包括帮助这些东西喷出来的推进剂。常用的推进剂一般是一些石油气,比如压缩液化后的丙烷或丁烷。
当压缩喷雾罐的阀门打开时,罐内压力降低,导致加压液体在罐子上半部分形成气体层,将下层的液体推出罐子。而液体流过喷嘴时,这些推进剂也会因为压力的降低,迅速膨胀为气体,让液体雾化,形成极细的喷雾。在这个过程中,石油基气体可能会占喷雾量的40%。
石油基液体经常作为喷雾罐里的推进剂。|aerosol.com
这些石油基液体就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如果让喷雾直接接触点火源,或者是会产生电火花的指示灯、电源和电器,都有可能会发生危险的事故。
杀虫剂瓶身,以及各类使用指南上都会提示,不要将它暴露于明火,美国环境保护局也提示,这种杀虫剂在使用或放置时都要远离火源2米以上。2019年,北京的一位女子试图用喷雾杀虫剂杀掉煤气灶上的蟑螂,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爆炸事故和伤亡。
易燃的喷雾也不该喷太多。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易燃气雾的浓度过高,也十分危险。在日本,一位住户用喷雾清洁房间后打开了电灯开关,看不见的电火花忽然引爆了房间,造成面部和呼吸道烧伤。
在密闭空间不能喷太多!一般来说,喷雾杀虫剂瓶身上可能会写明使用的剂量。|giphy
2016年在美国的新泽西州,一名住户喷洒了杀虫剂除蟑螂时,觉得杀虫剂味道太大,打开了窗户通风。据当时的调查表明,然后易燃气雾接触到了炉子产生的火花,而窗外的空气刚好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导致了严重的爆炸。房屋的门框被炸弯了,厨房遭到损坏,屋里的两名大人和一名儿童都受了伤。
一家住户在厨房中使用杀虫剂,造成了严重的爆炸事故。| 参考资料3
不仅是杀虫剂,其他喷雾在使用时也需要避免危险,因为它们都可能含有石油基推进剂,比如头发免洗喷雾,防晒喷雾、清凉喷雾、喷漆等……
你可能也听说过许多喷雾罐自行爆炸的案例,在高温情况下,原本内部就是高压的喷雾瓶很可能自行爆炸。比如在夏天,放在车里的喷雾剂引爆了一整辆车。
各类喷雾罐都需要注意不要靠近火源和高温。|Flickr
另外,各个地区的环境部门也提醒,喷雾罐也可能成为危险的垃圾,在垃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爆炸。需要确认彻底排空之后再扔,遵守垃圾分类,以及不可以自行把罐子戳破!
2023年1月,英国一家垃圾回收中心发生了爆炸,其原因是垃圾中包含一罐未排空的喷雾罐。|参考资料4
不过如今,人们也在用各种新的技术来避免这种危险。比如目前推出的“二元喷雾”,就是将石油基气体和有用的成分互相隔开,避免易燃气体的排出。一些厂商也开始使用不易燃的助推剂。不过,在这些产品正式推出之前,我们如今能做的可能还是学习正确使用喷雾罐。
在使用喷雾产品时,需要认真阅读瓶身上的注意事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环球科学》1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