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导体人才培训,杨光磊的看法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来自technews,谢谢。
中国台湾方面明年将启动为期五年的「晶创计划」,将台湾打造为国际IC 设计重镇,其中一项布局策略为强化岛内培育环境,并吸纳全球研发人才,显示政府对半导体人才的重视。然而,人才培育非一蹴可几,前台积电研发处长杨光磊认为,政府只能扮演辅佐角色,比起人的数量,应该更注重人才品质,对半导体人才教育要有不同思维。
杨光磊从台大电机系毕业到伯克利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台积电工作并担任研发处长,被誉为「台积研发六骑士」之一。他表示,美国早期半导体业人才很大一部分是透过开放移民政策,造就许多「IC 人才」(India 和Chinese,印裔和华裔人才)。在他的年代,赴美留学的台湾学生大都往半导体发展,主要是受就业市场影响,政府只能扮演辅佐角色。
杨光磊形容,这些赴美训练、累积经验的台湾学生,「如同台湾好几十年的学生都到美国打大联盟,待台湾准备好后,这些在美国储备30 多年的大联盟人才回台湾打另一个世界杯棒球赛」,并开创台湾的半导体盛事。
杨光磊:伯克利是我心中最好的「技职教育」体系
随着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成熟,台湾面临少子化、人才发警报问题,加上投入理工的学生占比降低、新生代人才的素质弱化、博士生太少,更是台湾半导体未来的重大问题。
对此,杨光磊分享自己求学经历,认为「伯克利是我心中最好的『技职教育』」,因为博士除了第一年上课外,剩下三年都在实作,如同技职教育,帮助他提前了解半导体产业氛围,无缝接轨职场,「我在半导体产业的30 多年工作经验,遇到的问题从没超过伯克利教我的范畴」,也令他意识到实作的重要。
也因此,杨光磊认为台湾最大问题在于学术界实作太少,目前大学教育太偏知识、较少实用,加上大型产业环境过度分工化。以台积电为例,随着台积电规模不断扩张规模,研发从200 人以内发展到一万人,成长50 倍,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剩下1/50,将使职场的成长速率逐渐弱化。
比起创造更多人数,应该看重人才品质培育
比起目前半导体人才政策是为了创造更多数量,杨光磊称应该更注重人才的品质培育。早期台湾毕业的学生会先去工研院磨练,其实算是另一种研究所,相较现在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业界,缺少工研院的训练,「用」很有可能更弱。
他建议学校应模拟「类工厂」,打造更真实的半导体环境,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半导体制程和运作,有效进行研发跟实验,减少与企业界对接的落差程度;针对博士越来越少的问题,应让博士做与博士出来相当的工作内容,当产业改善职场上用博士的方式,自然吸引一群人念博士。
此外,杨光磊认为过去成就台湾半导体的因素不同,因此人才培育也要有不同思维,因此创立「横渠产学联盟」,希望业界人士走入大学,帮助学生找到天赋兴趣,趁大学四年培养职涯目标和职能训练,补足台湾传统教育以外的功能,毕业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政府强化生态圈,加强台湾半导体竞争力
目前台湾半导体面临转型的转折点,因此现在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是转折点所需人才。杨光磊举例,摩尔定律走到瓶颈必须转3DIC、异质整合,目前会碰到散热问题,因此需要更专精人才(如了解热力学的人)来做预防性的早期研发事务。
除了人才培育外,杨光磊认为「台湾势必有天要出去,因此必须利用别人转换成自己的资源」,因此政府需支持强化生态圈强项、善用海外生态圈,并出口台湾半导体强项等方式,加强台湾半导体竞争力。从台湾生态圈较弱的设备跟材料着手,当应材、阿斯麦等大厂来台设厂时,政府可推动岛内零组件支援或与岛内精密机械合作,增加台湾生态圈及与海外生态圈的连结。
最后针对产官学合作,杨光磊认为,「学」可引进更多产业资源,补齐知识教育欠缺应用;「产」则参与学术界培训,帮助人才提前准备;「官」则是加强台湾生态圈弱项,增加动机,增加在地厂商的机会,才有机会继续维持台湾半导体竞争力。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3645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公众号ID:icbank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