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到底做了什么让奄奄一息的中华传统文化“起死回生”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新加坡总人口约 564 万人(2022 年),公民和永久居民 407 万人,华人占 74% 左右,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新加坡是海外唯一以华人为主要人口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早期移民一同落地生根、传承发扬。
一、华语在新加坡
文字和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华语在新加坡作为第二语言,有着曲折 的发展过程。
(1)新加坡建国前,多种方言混杂。新加坡华人大多是从中国沿海地区 下南洋的底层劳工,新加坡在英国人殖民期间港口不断发展,又吸引了一批从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等地移民的华裔商人,这些人说着不同的方言,有潮州话、客家话、闽南话、广州话、海南话等。
(2)新加坡建国后,英语成为第一语言,华语一度受到打压。在 1965年 8 月 9 日,新加坡宣布独立,成为一个主权民主的国家。同年 12 月 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李光耀成为首任政府总理。
中华总商会曾派代表与李光耀会面,希望新加坡能将汉语华文作为第一语言和官方语言。但李光耀认为,国家安全应放在首位,新加坡国内有大量的印度人和马来人,地理位置上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包围。
鉴于当时周边国家排华的因素,如果强行将华语作为新加坡国语的话,会引起新加坡当地的印度人和马来人排斥, 也很有可能因为语言问题产生种族歧视或矛盾,给国家安全造成相当大的隐患。同时,因为新加坡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加坡所处的马六甲海峡是欧亚大陆海上交通的“咽喉”,国际贸易的航运转口中心 之一。新加坡需要依靠转口贸易和航运服务立足生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有利于新加坡发展经济。
新加坡确定英语为主要语言的确是迫于生存发 展的需要。为快速融入西方社会,全面推行英语,也曾引起当地华人的抵触。当时的南洋大学由华人马新民在 1955 年出资创办,大学里的课程基本 都是用华语讲授。
推崇华语教育的南洋大学受到李光耀政府打压,政府不仅强行关闭了学校,还驱逐了校长陈六史,南洋大学的毕业生也一度受到排挤与不公平的待遇。
(3)经济发展后,开始重视华语。随着新加坡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开始考虑国家内部的凝聚力。虽然新加坡政府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但作为华人为主的社会,大量的华人依然使用不同的华语方言。
1979 年,李光耀政府开 展“讲华语运动”,口号为“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 动员大会上介绍了政府推行华语的初衷,是要彻底改变华人长期讲方言的习 惯,简化新加坡华人社群之间的语言环境,以华语取代方言,从而创造有利于成功推行双语教育计划的语言环境。
当时,新加坡的公共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率先进行华语运动推广:由文化部、教育部负责编纂各有关部门常用的华语词汇和发音;鼓励华人公务员在公共场所以华语代替方言进 行沟通;要求华人公务员在柜台服务时尽量以华语进行交谈等。开设了华语的广播与电视频道,本地制作与引进的英语节目用中文配音后再播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为了促进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在20 世纪 90 年代,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开始鼓励讲英语的新加坡华人多讲华语。现在,华语在新加坡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 2019 年新加坡 “讲华语运动”40 周年庆典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他们都知道,如果 要在中国工作、与中国人打交道、把握住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学 好华语。”
图 1 李光耀在推广华语运动上讲话
二、中华传统节日在新加坡
由于新加坡人口的多元化和政府推崇平等融合的理念,新加坡人的节日 很多,中国传统节日、马来西亚节日、西方节日都会庆祝。根据新加坡政府公布的 2023 年法定节日假期,有多达 10 个节日、休假 15 天,包括元旦、 农历新年、耶稣受难日、开斋节、劳动节、卫塞节、哈芝节、国庆日、屠妖节、圣诞节,充分照顾到各种文化和不同种族的习俗。
虽然法定假日只有一 个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节日,但华人作为新加坡主要人口,中国的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也是当地社会主要的节日。
(1)春节。
作为华人最重要的节日,新加坡人和全球的华人相同,春节 期间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走亲访友。舞龙舞狮表演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节日的氛围比国内很多城市还要浓厚。新加坡华人过春节同样送金桔,因为“桔”与“吉”相近,吃饭时会加有一道特别的菜 “捞鱼生”,吃之前大家会用筷子挑起,寓意生活美满,越来越好。
(2)端午节。
由于新加坡人热爱运动,加上当地水库河道很多,在端午 节期间,擂鼓和赛龙舟便成为一项热门的运动。加冷河是各家龙舟俱乐部勤奋训练的场所,勿洛蓄水池会有一年一度的新加坡龙舟赛。
新加坡的粽子口味多变,不仅有传统的粽子口味如中国南方的咸肉粽、鲜肉粽,还有娘惹口 味的粽子——以猪肉、五香粉和冬瓜糖为馅料,马来族口味的椰糖粽等。
(3)中元节。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很多华人 相信先人的灵魂在中元节期间会来到人间。中元节期间,在芽笼和组屋的华人居住区,许多新加坡华人会通过烧香、烧纸钱、供奉祭品等方式拜祭先人亡魂。
(4)中秋节。
中秋节是华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和团圆日,新加坡人一般 会挂起红色纸灯笼,灯笼的样式也发展成为各式各样。新加坡许多华人聚集区还会举行灯会,成为新加坡华人中秋节日的特色。当然,送月饼、吃月饼依然是中秋节的主要传统,新加坡的特色月饼是榴莲馅的月饼。
三、戏曲在新加坡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加坡也是一脉传承。
祖籍福建金门的新加坡第三代移民许振义先生曾写作出版《布衣南 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变迁》一书,追溯了早期闽粤琼南下 移民为新加坡带来的民间文艺及传统观念等。粤剧、潮剧、闽剧、京剧、琼 剧、越剧、黄梅戏等主要戏曲剧种在新加坡都有迹可循。
在早期,宗亲会馆是戏曲发展的主要载体。在传统节日,各地的宗亲会馆往往会组织本地的民间文艺演出。当时,地方戏曲作为主要的民间文 艺载体,为南下移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生活内容,起到了凝聚宗乡群体的 作用。
随着新加坡港口不断发展,人口增加,在 20 世纪 20 年代商业演出逐渐 出现。各种剧种的演出从节日期间的户外演出转为大型游乐场或室内戏院演出,由戏班班主租赁场地,收入靠票房维持。
新加坡建国后,社会富余有了积累,人们拥有了财力、时间和精力来追求艺术,业余剧社逐渐兴起。戏曲作为一个文化传统被爱好者传承,少了商业的约束,专业水平反而得到了提高,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一些学校甚至开设了戏曲课程,出现了戏曲票友逐渐扩大的现象。
传统戏曲在新加坡有很多创新,比如在粤剧表演中配以中英文字幕,吸 收马来族人士和欧美人士作为演员等,以吸引英语群体和马来族人观看。1972 年,英女王访问新加坡,在李光耀陪同下观赏了粤剧《白蛇传》。
新加坡的戏曲创作在取材范围上也得到了拓展,除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传 说、历史,如《聂小倩》《画皮》《郑和》《邯郸梦》以外,还有许多取材自 新加坡本地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例如《红山的故事》《林谋盛》《新民的故事》等。
全世界范围的故事都成为新加坡戏曲的创作材料,如改编自印度神话史诗的《罗摩衍那》、取材自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同名著作《屈打成 医》等。
四、武术在新加坡
和戏曲一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术。
新加坡早期,星洲中国精武体育会起到了启蒙与助推的作用。1910 年, 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会馆后,其弟子在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多个国家成立精武分会。1920 年,上海中央精武体育总会派遣主干陈公哲等到新加坡宣传提倡武术,于 1922 年成立星洲中国精武体育会,至 1960 年改名为新加坡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对新加坡的武术推广与发展起到了助推 作用。
新加坡建国后,国家专业机构的组织管理对武术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星洲中国精武体育会成立到新加坡建国,经过 40 年的发展,民间已有许多武术团体。
新加坡政府为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于 1967 年成立了新加坡 全国武术总会,由部长级官员担任会长,作为管理武术行业发展的专业机构,至 2009 年更名为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形成了武术、舞龙、舞狮“三 位一体”的管理架构。现在,新加坡全国共有 230 多个武术团体,大多数是总会的会员单位,在总会组织指导下开展武术推广、教学、赛事等。
新加坡在推广武术方面颇具特色。在赛事领域推广方面,新加坡每年定期举办全国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国际传统武术大赛等;在教育领域推广方面,在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下,武术已经被列为中小学有分数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武术的习练中;在健身领域推广方面,2011 年,新加坡政府将太极拳、气功和晨走 3 个项目列为全 民运动项目。
同时,新加坡政府与社会团体在积极探索武术的市场化运作模 式、逐步打造武术品牌。
在武术推广和打造武术品牌方面,新加坡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近年来做出许多尝试,颇有成果。《人民日报》曾采访新加坡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主 席胡刚,并刊发《新加坡华侨:把武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一文。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胡刚先生于 2007 年到新加坡任教后,恰逢新的一轮习武风潮。胡刚先生认为这是弘扬中华武术的好时机,为了教好武术,他专门研究定制了适合新加坡华人的一套规范化教学流程:从教授武术礼仪到培养学员对武术的兴趣、督促学员练好武术基本功、根据标准对学员的学习分级,最终积极引导天赋出众的学员往职业武术运动员方向发展。
图2 新加坡外交部兼社会家庭发展部部长陈振泉、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会长 洪茂诚、新加坡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主席胡刚在新加坡国际武术文化艺术节上 给获奖者颁奖
在推广中华武术的过程中,胡刚先生不断受到新加坡和东南亚的认可, 先后担任新加坡教育部青少年武术队首任武术教练,创办新加坡国际武术文化交流中心,组织新加坡国际武术文化节,担任缅甸国家武术队技术顾问。胡刚所教导的学生,多次代表新加坡参加亚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以及东南亚运动会武术比赛等国际赛事,拿下多项大奖。16 年 来,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胡刚先生奔走不歇,为促进国际武术文化交流积 极牵线搭桥。
目前,在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文化社区体育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支持下,由新加坡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新加坡国际武术文化节,参赛国家和地区 100 多个,参赛人数超过 1 万人,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武术赛事、世界知名的武术赛事之一。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独立国家,虽然当地华人以新加坡华人自居,但依然传承和发扬着中华传统文化,除了语言文字、节日、戏曲、武术 等文化在新加坡有所传承发展外,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加坡也有着不同发展,如中医、剪纸、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新加坡被传承,还与周边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创新。
1991 年 1 月,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将孔子的核心价 值观注入国家意识,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理念相结合,提出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项内容作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基 础。在新的时期,随着中新交流不断加深,两国贸易不断加强,共同的经济利益会促进价值观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加坡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发扬。
参 考 资 料
[1] 人民网 . 新加坡为何坚持不懈推广华语 40 年?[EB/OL].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50882522124360547&wfr=spider&for=pc.
[2]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 端午安康 | 新加坡如何庆祝端午节?[EB/OL].http:// sg.news.163.com/22/1102/16/HL6AJG4I0491002O.html.
[3] 新加坡眼 . 新加坡的戏,可以说是求生欲很强了 [EB/OL].https://www.163. com/dy/article/DPFLQFKQ05148HD5.html.
[4] 太极拳中国 . 蓬勃发展的新加坡武术 [EB/OL].http://www.cntjq.net/news/11328. html.
[5] 人民日报 . 新加坡华侨:把武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EB/OL].https://www. gqb.gov.cn/news/2023/0217/56336.shtml.
KS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丨来源
张昆峰、刘一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视频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查看更丰富的内容!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