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脑区域会在怀孕期间萎缩;找到了已知霸王龙最近的近亲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古代DNA揭示已知最早的性发育障碍病例
XYY综合征(图片来源:Silver Spoon and Lukas Zienius via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通过对古代DNA进行测序,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个生活在2500年前的特纳综合征病例。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女性身上,患者只有一条完整的X染色体(而通常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特纳综合征患者的身高往往低于平均,且生育功能会出现问题。此外,科学家还找到了患有性染色体疾病的男性患者。其中之一是生活在1100年前的携带额外Y染色体的男人,也就是已知最早的XYY综合征患者,这种综合征的患者身高往往高于平均,并可能伴有学习障碍等问题;另外三位男性带有额外的X染色体,是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患者,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不育,身材高大,且可能出现学习能力不足。不过研究者通过观察埋葬方式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人生前受到的待遇与他人不同。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可以提供一个了解古代社会待遇差异的窗口。(Nature news)
1980年代,科学家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麦克雷组(McRae Formation)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头骨的一部分,当初它被认定为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而在新的研究中,科学家注意到,虽然这种恐龙与霸王龙大小相近,但牙齿与颌骨比霸王龙的更加细长,而且缺少霸王龙眶后骨骼的一处脊状突起。因而研究者相信,化石属于一个与霸王龙不同但关系亲近的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麦克雷暴龙(Tyrannosaurus mcraeensis)。研究指出,麦克雷暴龙可能生活在7300万-7100万年前,比霸王龙早数百万年。而对麦克雷暴龙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物种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它可能是霸王龙最近的近亲。
近日,《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Evolution)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古代伊比利亚猞猁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猞猁的要低。约100万年前,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从其姐妹物种欧亚猞猁(Lynx lynx)分化而来,但它们的基因组显示,两个物种间出现过DNA转移(该过程名为基因渗入)。20世纪的一次严重种群瓶颈事件让伊比利亚猞猁减少到只剩西班牙南部的两个隔离的小规模种群,遗传多样性为所有哺乳动物记录史上最低的一次。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欧亚和伊比利亚猞猁的基因混合促进了现代伊比利亚猞猁的遗传多样性,虽然该种群规模近来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对来自化石骨骼样本(距今约4000至2000年)的三个古代伊比利亚猞猁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这些基因组与来自当前两个地点的30个伊比利亚猞猁、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欧亚猞猁(距今约2500年)和来自6个种群的12个现代欧亚猞猁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对比。他们在伊比利亚猞猁基因组中发现了与欧亚猞猁持续或反复发生基因混合的过程,并认为这可能促进了现代伊比利亚猞猁的遗传多样性,虽然该种群规模近来有所下降。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显示,脑内葡萄糖水平或促进对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新型隐球菌是一种能感染人类大脑的真菌,是真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每年约造成18万人死亡。目前,两性霉素B是治疗真菌性脑膜炎的唯一抗真菌药物。
研究人员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并用来自小鼠和人类脑脊液的脑组织进行验证,从而分析了上百种代谢物对新型隐球菌与两性霉素B相互作用的影响。他们发现脑内葡萄糖会通过新型隐球菌蛋白Mig1诱导对抗真菌药物的耐受,Mig1是葡萄糖阻遏的一个调控因子。作者在小鼠中证明了Mig1能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一种成分,也是两性霉素B的靶点,能促进肌醇磷酸神经酰胺(真菌细胞膜的另一种成分)的形成,这种成分会与两性霉素B争夺麦角固醇,影响药物作用效果。研究团队随后证明联合使用一种肌醇磷酸神经酰胺抑制剂和两性霉素B,能提高对小鼠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宿主源的代谢物会诱导对真菌药物的耐受性,这或能启发研究人员开发真菌性疾病的有效疗法。
撰写:栗子、王怡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