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登月,嫦娥六号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背采样返回;新方法可将A型血转化为O型 | 环球科学要闻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研究人员对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产生并用于分解黏液中聚糖的酶进行了生物化学筛选。他们发现了一组结构独特的酶组合,能有效将A和B型红细胞转化为O型。这些酶对近期发现的扩展型A型和B型也有效,并在测试中降低了错配反应,尤其是对转换的B型。论文作者认为,该发现或可作为一种潜在工具来处理红细胞,增加普遍相容血的储备来缓解临床问题。但作者同时表示,还需更多工作来改进A型血的转化。
此前已有研究人员警告,clade II或许已能通过性接触传播,但clade I并无此类证据。直到2023年9月,一种clade I的毒株在刚果民主共和国(DRC)造成了聚集性感染,其中29%是性工作者。这说明其极有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可能导致猴痘病毒人传人的速度变快。研究人员对这些病例来源的猴痘病毒进行了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clade I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分支谱系,其基因组具有大片段缺失等突变,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clade Ib”。研究人员表示,需要采取包括加强和扩大监测、接触者追踪、病例管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等紧急措施,以遏制clade Ib可能引起的新一轮疫情。(Nature News,上海交通大学)
托卡马克反应堆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装置,被认为是利用核聚变发电的反应堆中最有前景的设计之一,但其通常被认为存在一个等离子体密度临界点,即“格林沃尔德极限”。据新华社消息,近日,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上发表研究称,他们在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等离子体密度上限,同时使等离子体保持高约束模式的稳态运行。
研究人员尝试将已有的不同方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他们通过提高“甜甜圈”形状等离子体的核心部位密度来增加能量输出,同时允许等离子体密度在靠近安全壳的边缘下降,从而避免等离子体逃逸。他们还向等离子体中注入氘气,以平息特定部位的反应。利用该运行机制,美国杜布莱特III-D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等离子体平均密度比“格林沃尔德极限”提高了20%,并在此情况下稳定运行了2.2秒,能量约束水平也比标准的高约束模式高出约50%。值得一提的是,该运行机制可以支持世界上现有核聚变反应堆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要求,将受控核聚变技术向着商业化方向又推进了一步,但能否推广到更大规模的设备上仍有待验证。(新华社,New Scientist)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