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强力“拱火”,难道美国真的要与中国一战?
来源:动态大参考
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结果已定,“台独工作者”赖清德胜选已定。而就在赖清德当选后的第一时间,美国就派出“高级代表团”赴台政治“互动”,这显然是公开表达对这个台独分子的强力支持,这就是一个拱火战争的行为,难道美国真的有意与中国一战?
在赖清德胜选的第二天,美国代表团就出发“窜台”。尽管是以私人的身份,但其用意却是非常明显。
这个代表团成员包括前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前副国务卿斯坦博格,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罗森伯格随行。据AIT发布的消息,代表团星期一将与台湾各界政治领袖会面。
不管是否是私人的身份窜台,其所表达或传递出来的意思已经是相当明确了。
尽管美方坚称一中原则,但布林肯突出强调:“台湾人民再次展现了其民主体制及选举程序的稳健与坚实”。还强调了:美国致力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并确保分歧在不受胁迫与压力的情况下以和平方式解决。
从以上表现来看,美国显然是强力支持赖清德这个“台独工作者”和“台海和平的毒药”,这实际上就是在拱火台海战争。
尽管赖清德胜选后表态“维持台海现状”,然而这一死硬的台独分子又怎么可能不推动“法理台独”或“去中国化”呢?他是一定会不断试探性挑战《反国家分裂法》和“武统”底线。一旦美国约束不住,那可就是一战了。
不仅继续强力拱火台海,美国还在继续拱火南海的菲律宾。
原本菲律宾方面都已经公开宣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了,可美方却立即派出第一航母打击群赴南海“支援”。很显然,就是不想菲律宾露怯。
不管是台独分子还是菲律宾的反华分子,一旦错判了形势,一旦出现擦枪走火,那可就是大战即起了。
对菲有“共民防御条约”,对台有所谓的“美台关系法”,这都赋予了美国协防的义务。如果届时美方不出兵介入,不失信于菲和台独势力,也将失信于其它订有军事同盟的盟国。
重要的是,不管是南海还是台海,一旦被中国因一战而彻底控制,那美国在西太平洋上可就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了。
那么,美国真的不怕与中国一战?或者说真的是主动有寻求与中国一战吗?恐怕也未必。
在台湾地区大选的最的一刻,美国又与中国进行了密集的互动。
8-9日,中美两军在五角大楼对话。10日,中联部部长齐建超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首席副助理芬纳会面。1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通话。12日,也就是布林肯与刘建超会谈。而13日就是台湾地区领导大选。
显然,这一系列的互动就是与此有关。任谁都清楚,赖清德若当选,台海局势会紧张升级。如果不想开战,那双方在相互最后确定底线。
既然不想与中国一战,那为何还在不断强力“拱火”?其实这也不并奇怪,因为美国对华采取的一直都是“战争边缘游戏”。只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这样的游戏美国玩的是越来越不得心应手,而是变得小心翼翼了。
虽然不那么好玩了,可也必须得玩下去。台湾一旦回归,那就成为了西太平洋上的一艘不沉的航母了。
向东可以控制广阔的西太平洋海域,台湾海峡也就成为了中国的内陆运河,同时也等于是把日韩隔离开来。这对美国来说就太不利了。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为两岸统一设置障碍。具体说如下:
首先,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更要在这个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和障碍,这样才能显示出美国的强大或者说美国霸权的威力。摆平了中国,才能摆平世界。摆不平中国,就无法施展美国霸权。
其次,企图把台湾问题推向国际化。拉域外势力介入 方向。虽然不见成效,但也绝不会死心。有了反华联盟的支持,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才有用处。
其三,离间中国与域内国家的关系。台海有事,影响的是整个的西太平洋地区。域内国家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尽管不愿意介入中美争斗之中,更不想站队美国,可以会与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会向中国施压保持克制。美国则更想所冲突的责任推给中国。
其四,介入台湾事务,一方面是给台独势力打气,另一方面也是怕岛内反独声浪进一步高涨。不管未来是否统一,台独势力毕竟是美国给中国添堵的棋子。绝不能让统派占上风,更不能让独派销声匿迹。
其五,则是美国的政治正确。反华是美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不反华就等于承认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而中国恰恰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者。当然,这也是美国总统大选的需要。
其六,施压域内国家不要与中国走得太近。中国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旦整个东盟与中国达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即使是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美国也就再难插手亚洲事务了。
其七,阻止欧盟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虽然在推动去风险,但欧盟实际上还处于犹豫不决的阶段。亚洲的稳定和繁荣,对欧盟的吸引力更大。最怕的是欧盟与中国的倡议的一带一路接轨。
总之,虽然知道拱火危险,但也不得不拱。虽然明知这种战争边缘游戏不好玩了,可也不能不玩。因此,强调建立防冲突护栏也好,建立负责任的管理机制也罢,这真的是美国最需要的,美国也真的怕因误判或擦枪走火引爆中美大战。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