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好看的荒诞喜剧,看完整个人都清醒通透了
大家好,我是千妈。
于和伟是我一直很欣赏的老戏骨,《觉醒年代》《悬崖之上》都是靠演技封神,《坚若磐石》里对反派人物黎志田的演绎也是一点不输主角张国立。
但他今年参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二手杰作》,市场反应却很让人意外,豆瓣评分居然只有6.6,因为这个评分我一度放弃了去影院,最近平台上线,刷完觉得是一部被低估的好电影。
我看了网上低分评论,大部分吐槽都是这货明明打着喜剧标签,结果看完整场自己不但没开心,还emo得难以言喻。
我却想说,喜剧的内核本来就是悲剧,就像脱口秀演员Sarah Millican说的:
▲来源:网络
这句名言的调性,就是喜剧的调性。
优秀的喜剧一定是包裹着苦的糖,而不是那种让你从头甜到尾的无脑“棉花糖剧”。
如果从尊重喜剧内核的角度去看这部片,它是能给你惊艳感的。
而且我觉得它表达出了一些荒诞主义哲学,于是又拉着千寻看了遍,主要是为了让她感受下命运的扯淡。
当你明白世界是一个舞台,往来男女不过是一些演员,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看待事物的眼光就会淡然通透点。
不过,不推荐年龄太小的孩子看(至少10岁+),看不懂。
也不推荐平时家长保护比较好,过分正能量的孩子看,三观碰撞太大。
▲来源:豆瓣电影
它讲述了一个失落的中年男人“替子成龙”,阴差阳错实现梦想的故事。
马寅波(于和伟饰)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学富五车,出口成章。
可人到中年,事事不顺。
心怀作家梦,却惨遭退稿30年。
讲台上引经据典,下面同学哈欠连连。
为了培养儿子马墨的文学素养,专门给他布置课外阅读,无奈一本《丧钟为谁而鸣》连书皮都没拆,儿子满脑子只有漂亮女同学。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又一个中年人梦而不得的老套故事?
说到梦想,我想起第一次感受它的奢侈属性,是在某一年暑假。
百无聊赖的我在家整理房间,无意翻出我妈以前写的日记,才知道我妈也有过梦想。
为了当医生,每天下班赶夜校,拼尽全身力气考过了医师执照。
不过后来也没当上医生,被有关系的顶了。
再后来有了我,梦想就慢慢淡了,日记里的内容慢慢变成“几点接娃,家里要补充什么日用品”之类,最后干脆没了,可能是没时间也没精力再写下去。
然后我就想到陪我妈逛超市,看她认真研究优惠海报,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难过。
这个假日下午,我坐在阳台上发呆,想象我妈年轻时候的样子。
那时的她,大概也是个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生活的平庸。
电影开始马寅波的状态,就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以绚丽、美好的梦想开始,以平淡、琐碎的生活结束。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马寅波的人生转折,发生在儿子马墨为偷拍女同学意外坠楼昏迷~
为了不让儿子被学校定义为“流氓”,马寅波决定伪造遗书,将儿子打造成一个因为得不到理解,太过压抑而选择自杀的早熟少年。
没想到,就是这封才华横溢的遗书,让出版社嗅到商机,一代“不屈少年作家”马墨从此诞生。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荒诞吗?努力写了一辈子都籍籍无名的马寅波,竟因为儿子一次坠楼骗局,作品生平第一次得到认可。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儿子有话题度,有噱头,有流量,哪怕他只是个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的植物人。
没有人关心真相,也没有人关心书到底是谁写的,资本深知内容不重要,话题才重要。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荒诞吗?一个月前,儿子马墨还是老师眼中的“老鼠屎”,同学心中的二愣子。一个月后,就成了灵魂深邃,熠熠发光,凭借一己之力复兴文艺的天才少年。
曾努力劝马墨退学的老师,如今当他是自己最骄傲的培养“成果”,号召同学们都要向马墨学习。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曾经对马墨不屑一顾的女同学,如今是为他才华倾倒的文艺少女,一夜成为他的灵魂代言人,只因“我的上升也是双鱼”。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编辑表示马墨文字太少出书篇幅不够,社长立马指出明路:
“思路打开,格局打开嘛,我们的同志就是缺乏创新精神!怎么就不能用现代诗的模式排版呢,字大行稀,句号成行!”
而随着儿子的书成为畅销爆款,百万稿酬到账,被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马寅波也开始走火入魔,渐渐迷失在灯红酒绿觥酎交错中。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出书前有多么唯唯诺诺,成名后就有多意气风发。
闪亮的镁光灯甚至复活了他的兴致,终于可以满面春风和妻子进行爱的拥抱。
一切顺遂得就像一场梦。
他开始做起了更大的梦,听不进妻子的善意提醒,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儿子不过是替身,人们欣赏的,是他马寅波的文字,马寅波的才华。
我能理解马寅波的沉迷。
作为一个自然人,他不能履行男人的责任,连自己老婆都瞧不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工作始终不得志,既没有拿得出手的身份,也没有醒目的教学成果。
没有积蓄,住了多年的房子是老丈人的,儿子一住院还得抵押房子。热爱文学,却连一间体面的书房也未曾拥有。
别人尊敬你的时候喊一声马老师,不尊敬你的时候你就是老马。
所以马寅波才会对成功那么渴望,一切都是因为他失败太久了,太想成为让别人看得起的人。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荒诞吗?
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还看不懂社会运转的规律。
这一切顺遂,不过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是资本选择的偶然,根本不是因为“他”。
裹挟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关注热点追逐热点,试图从流量中分一杯羹,至于这个“他”是谁,根本就不重要,可以是马寅波也可以是马墨,还可以是甲乙丙丁你我他。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莎士比亚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戏剧: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同样,这部电影折射出的,也不是马寅波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一种渴望价值感却迷失在欲望中的精神状态。
荒诞的追求下面,是内心真实的空洞。
这份荒诞感,构成了这部喜剧片最核心,也是不可或缺的悲剧性。
不过,编剧终究没忍心将其发展成一个彻底的悲剧故事。
故事最后,儿子苏醒,名利的幻梦破灭。
马寅波见义勇为,从高楼坠下,却大难不死。
和儿子开头一样,他脖子带着固定器,躺在床上,看着一双双殷切、抱歉的眼神。父子俩的命运,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完成了呼应。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荒诞性延续到电影最后一刻,马寅波终于靠自己“火”了,不过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是因为见义勇为。
当心灰意冷的男人拿着酒瓶来到天台,却无意救了之前和他抢市场的女作家。
男人终于明白这一切背后的逻辑。
和作者没有关系,甚至和文学也没有关系。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他依然不会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书依然不会被这个浮躁的名利世界认可,他身边依然会有世俗小人的轻视。
但我不觉得这样的结局有什么悲伤,反而替马寅波松了口气。
因为只有梦幻泡影燃烧殆尽,人才能落地生根,面对真实的自我。
以后的马寅波,也许终于可以不那么在乎了,可以把写作之外的心思更多放在家人身上,放在可触可感的真实生活中。
▲来源:《二手杰作》电影截图
电影快结束时,千寻开玩笑地说:
“妈妈,你跟电影里那个马寅波形成了鲜明对比,你看你好歹也是出过书的作家,还得过儿童文学奖,可连我们老师都说你低调得不行~”
我笑笑没说话。
心想我也只是个普通人,普通人的人性弱点我都有。
马寅波的膨胀,我又何尝没有经历过。
记得有段日子,周末应酬特别多,又是演讲又是作为宣传大使去上课,穿着职业装踩着高跟鞋,俨然一幅文化精英的样子。
难得有个周末带千寻去郊外农场玩,她大声喊着:
“妈妈,你看,风筝!”
忙着在手机上编文档回信息的我茫然抬头,木然看了眼天空,哦,知道了,风筝。
“妈妈,你快看啊,我自己做的风筝,飞得好高!”
我不耐烦地说,知道啦,却连头也没抬。
小朋友不开心了,收掉风筝,委委屈屈坐我身边。
我还是没抬头,你怎么不玩了,快去玩啊。
她突然低声说,妈妈,其实你不用出来完成陪我的任务。
这句话轻轻戳在我心上。
我抬起头,看见蓝天白云下,弥漫着稻香的空气里,坐着傲慢的我。
从前那个敏于感受,温和耐心的我,好像被某种东西消解了。
如今已走过那段膨胀期,千寻大概也忘记了,曾短暂出现在她成长中“脾气不太好”的女强人妈妈。
其实现在的我还是我,只是多了些纬度。
把“强”放在内核,不是傲慢强势,是努力且坚强,界面反而因为对生活和爱的敏于感受变得更加柔和。
也会提醒自己,要记得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的风筝”。
生活中有一些切实的幸福,就像我们每天都会吃的白米饭,没有料理红酒的华丽,但它简单朴素踏实。
说回梦想,写作也好,工作也好,我觉得都是对的,是人作为个体对价值感的必然追求,它让我们拥有独立的精神领域,不陷于庸常,每个认真为梦想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
但不要让梦想成为你人生的束缚。
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要热爱具体的生活,而不是抽象的幻梦。
就像电影《比海还深》里面,那位智慧的老奶奶,给小孙子的赞叹:
“这孩子作文写得真好啊,像他的爸爸,有天分。天分是个很好的东西,哪怕没有用它做成什么。”
EASTWEST
听说开年新上映的喜剧大片《年会不能停》也很不错,说是不但从头笑到尾,还能收获一堆精彩纷呈的毒舌金句,我还没来得及看,看过的朋友可以留言说说感受。今天分享的这部《二手杰作》已经全平台上线,但很多地方都需要会员,我们找到了高清免费版给大家,你只需要点亮“赞和在看”,然后在微信对话框回复“二手杰作”即可获得观看资源。
想看更多好片,还可以在“和千寻一起看电影”专栏逛逛~
文章封面:电影《二手杰作》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周在团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