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还有公司在大批招人?
去年8月,一家央企做了一轮压力测试。
结果不太乐观。如果市场继续下行,旗下只有三分之一平台公司能盈利,三分之一勉强自负盈亏,最后三分之一需要集团输血,才能生存下去。
压力测试前,这家央企有去滞重库存的提法。但集团领导一度判断,行业2023年会筑底。
拿到测试结果后,去库存升级到集团战略高度。集团领导对行业筑底的预期,调整到2024年。
就像郁亮之前说的那样:
城市永不落幕,但属于开发商的地盘越来越小了。
2023年,全国土地成交同比减少了五分之一;住宅同比少卖了至少6%,过去八年最差的数据。
可研智库的数据说,从2019年到2023年,地产开发从业人员减少了40万,而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整体减少了:
600万个岗位。
有位建筑装饰行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前几年靠运气攒点家底,这两年已经全靠努力搭进去了,这两年大年三十都是在派出所度过的。
包叔在B站关注了一个up主,从2020年7月就开始发卖房视频,他讲区位,讲如何买房,讲项目,到了2022年视频就停了。又隔了一年,他终于又开始更新了,内容每期都在讲失业的自己是怎么被妻子冷落。
最新一期的视频里,他被赶出家门。
1
2023年的最后一天,房地产销售排名榜单准时出来了。销售过千亿的公司,已经从2022年的20家,变成了16家。最高峰的时候,中国房地产有超过40家“千亿房企”。
但一家主营是做服务的公司,却不声不响地过了千亿:
绿城管理。
2023年,绿城管理旗下项目的合约销售达到了1068亿。这家最初主要代建回迁房的企业,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一棵房地产的参天大树。
上市三年多,他们的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更是超过30%,在地产的寒冬中,这样的数据令人惊奇。
更让人羡慕的是,绿城管理看起来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商业模式——轻资产、零负债、高增长。从潘石屹到王健林,轻资产是开发商做梦都想做成的事情,现在却真的有人做到了。
这家行业内最独特的公司,曾经喊出了一个口号:
做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服务商。
以前大家觉得,房地产服务商,也就是给开发商提供后台管理系统,做统计数据,或者发布广告。没想到,有一天一位服务商可以把开发商的活都干了,而且干得比大多数开发商还好。
可能只有杭州人更能亲身体会到绿城管理的实力,他们代建的保障房,质量超过大多数商品房。
很多人也听说过,绿城管理有不少项目,经过重新设计和规划,为委托方省下了大笔资金。有时候省下的钱,比他们收的代建费还多。
理论上来说,只要手里有地,愿意出代建费,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一个绿城品质的项目。绿城管理真的把高人力、高现金流、高知识密度的房地产开发,做成了一个即插即用的U盘。
他们开创了代建行业,让中国多了一个行业。无论从哪个维度看,绿城管理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一举一动,都代表了代建行业的新动向。
他们也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行业旺,自己才会旺。这些年,他们不断培训合作方,对于同行的学习,也是有求必应。去年,绿城管理作为主要的发起人和推动者,筹建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代建分会。
绿城管理甚至开始像特斯拉那样做开源。去年七月,他们把这些年积累的代建经验标准,完全公开。代建的工作被拆分成了6大阶段、23个服务动作,每一个动作又被拆分成不同场景,服务的时间、牵头部门、服务内容,都写得明明白白,甚至细到怎么做存档管理要求,生怕别人看不明白。
这套管理标准和操作手册,被命名为:
登山模型。
有了登山模型,理论上来说,稍微有经验的开发商可以随时拉起一支代建队伍。
2
最近,绿城管理发出了一个新的庞大计划:
百川计划。
百川出自《诗经》,是江河湖泽的总称,百川计划,取“海纳百川”之意。
百川计划划定了52个重点城市,邀请对象则是重点城市头部房企的地产区域总、城市总、多项目总、拓展负责人。说白了,在房地产一线拓展、管理过多项目且有项目资源的人。他们有三种方式和绿城管理合作:
人才引进;
共享平台;
引荐项目。
简单点说就是,有能力有资源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带项目入职至绿城管理;如果不愿意入职,可申请以共享平台模式,与绿城管理开展代建项目合作;如果以上都不愿意,那引荐项目给绿城管理,拿一笔佣金,也可以。
江河湖泽,终点都是汇入大海,海纳百川。
这两年,很多民营房企已经不拿地了,一批38-45岁正值壮年的职业经理人,面临着没活干的窘境。
现在,绿城管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甚至可以带着团队,整建制地投奔过来。最累的是绿城管理的人力部门,他们最近收了大把简历,都忙疯了。
据了解,绿城管理近期还做了组织架构大调整,五大区域公司拆分成九大区域和一个直管城市公司,目的是:
更好地开展属地深耕,更近距离地为项目提供管理赋能。
他们可能是唯一还在扩张区域的企业,连碧桂园都把区域从100多个缩减到20个了。
当然,入职绿城管理后,职业经理人们不是马上到一线去,而是先要接受一套完善的入职培训,扶上马,送一程,内部称为:
绿化。
本体建设部门(也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甚至做了“融入表”,把百川计划人才的融入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如先要到管理集团内部进行轮岗交流,轮岗的日程具体到每一天,甚至每个小时。
3
去年和绿城管理的高管聊天,他们提到接到了很多“保交楼”的需求和订单。我打了一个比喻,他们在扮演珠穆朗玛峰山路上夏尔巴人的角色——把昏迷中的同行,一个个背回去。
强大的开发能力,现在变成了纾困能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中国房地产眼前的困难,其实就是一个核心问题:
人和土地的错配。
盖房子这种最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被最有野心的一群人干了;最需要耐心和时间的行业,遇上了高杠杆和高周转。
三道红线之后,杠杆降低了,野心消散了,但人和土地的错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加剧。
看到统计数据说,2023年全国土地市场卖出了四万多亿的土地。其中,百强房企拿地1.3万亿。
但细想一下,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剩下的3万亿土地,至少有80%被地方国企和地方城投以托底的名义拿走了。
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开发能力,要打一个问号。
绿城管理的朋友说,现在代建行业最大的缺陷是代建合作交易效率太低。资本方找不到好项目,而有项目的又找不到匹配的代建方。
这话其实说得很委婉了。
百川计划的本质,就是绿城管理通过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团队能力的强化,用自己的力量,去修正错配,让一些土地得到规范的、高品质的开发。经济学的第一课怎么说来着,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
电影《奥本海默》里说,我们都知道这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有的人在笑,有的人在哭泣,大多数沉默不语。
现在的地产行业正是如此。但还有人始终在坚守,拼尽全力去点燃希望,比如绿城管理这样的公司,收拾烂摊子,改变作业方式,重写底层代码,一点一点开辟代建新航道。
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要知道,三年前上市的时候,港交所甚至不知道怎么归类这家公司。
“百川计划”,也许是春天的第一个好消息。
行业的变动,承载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和家庭。“双减”之后,很多新东方老师离开了。董宇辉曾泪洒直播间,说:
等新东方好的时候把他们再接回来。
后来他果然做到了,东方甄选成了最亮眼的直播带货平台,他们一轮一轮发招聘,很多岗位优先招聘前新东方老师。
绿城管理的“百川计划”现在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他们在努力把那些有能力的地产人,重新接回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