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首席经济学家最新预判→
2024.01.19
本文字数:9787,阅读时长大约16分钟
导读:我们无疑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各项要素发生变化的时代。
来源 | 第一财经研究院
2023年飞逝而过,2024年已经拉开帷幕。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各项数据显示,我们无疑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各项要素发生变化的时代。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走出怎样的曲线?拥有哪些发展机遇?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我们邀请以下16位首席经济学家一起展望2024,对新一年的经济走势作出预判。
一、经济数据预测
1. GDP同比增速:2024年预测均值为4.88%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与经济学家们5.26%的预期基本持平。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经济学家们对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预测均值为4.88%。
银河证券章俊表示,2023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制造业PMI与服务业PMI均连续低于临界值。但建筑业PMI却逆势上行,特别是2023年12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都站上临界值,可能体现了房地产政策优化或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发力,且逆周期政策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先”特征。2024年,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房地产调整与新动能成长的对冲期。主要上行动力来自于基建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大工程”补充之下房地产投资降幅持续收窄、二季度出口转正、三季度PPI转正之后制造业投资开始加速、四季度居民对收入与房价的预期改善之后消费的进一步恢复等。全年GDP增速可能呈现“横盘运行”状态。
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经济增长动能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大幅改善,下半年趋稳。在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在政策托举下进一步提升,与公共部门相关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房地产投资跌幅有望小幅收敛。消费增速向潜在水平修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弱。由于海外经济动能衰减,我国出口或在当前水平的基础上小幅正增长。供给端有望随需求改善持续修复。物价方面,PPI通胀有望小幅回正,CPI通胀有望向合意水平趋近。安全方面,将持续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的三大风险。
参与调研的经济学家们认为2024年政府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渣打银行丁爽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会维持在5%左右。他对2024年GDP增长率的预测值高于市场共识,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房地产行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且2024年房地产下滑势头有望缓解;(2)消费者动用超额储蓄的意愿增强;(3)中美紧张关系暂趋缓和。但不利的基数效应和企业信心不足可能会限制增长的上行空间。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建议,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可以设定在4.5%。他认为,目标不宜设置过高,一是防止地方政府只追求增速而忽略结构调整与增长质量;二是房地产风险依然明显,外贸与全球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也限制了较高增速目标的制定。
2. 物价:2024年CPI同比预测均值为0.88%,PPI同比预测均值为-0.07%
国家统计局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PPI同比较上年下降3%,均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一致。经济学家们认为,2024年居民消费需求将持续恢复,2024年CPI同比将升至0.88%,PPI同比将升至-0.07%。
长江证券伍戈认为,全球总需求趋弱之下,国际油价中枢或回落。国内基建及“三大工程”利好相关价格,PPI全年中枢预计升至0%左右。生猪产能去化将对下半年猪价形成支撑,CPI中枢或小幅回升至0.6%左右。地产调整未结束前,价格难言真正摆脱低迷。
银河证券章俊表示,2023年12月CPI环比符合预期,后续仍将弱势波动。预计2024年1-2月份受到季节性和节日性影响,CPI价格在2月份转正。2024年在需求恢复偏弱、原油偏弱的环境中,CPI仍然低位运行,预计1季度CPI增长0.2%左右,全年增长0.5%~0.8%左右。同时,他预计原油下行的带动在2024年一季度有所减弱,翘尾影响快速下行,一季度PPI下行幅度减缓。考虑到财政投入在上半年会形成实物工作量,3月份是生产高峰,年后企业普遍备货和加快生产,预计PPI在二季度末可能转正,2024年下半年保持正增长,全年预计在0.9%左右运行。
3. 生产与消费: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3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4.7%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环比看,2023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11月增长0.52%。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稍高于经济学家们4.43%的预测均值。经济学们预计2024年工业增加值同比数据走势较为平稳,将由2023年的水平升至4.7%。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布数据为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经济学家对该指标的预测均值为7.35%,他们认为2024年这一指标将有所回落,预测均值为5.35%。
财通证券陈兴表示,从可选消费中占比最大的汽车消费来看,2023年12月前24天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下行至7%、17%,主因与历年同期相比,2023年12月车市缺乏政策性补贴的推动,汽车消费表现平稳。不过,当月商品房销售增速降幅略有收窄,地产后周期消费品销售或有改善。他预计,2023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或回落至7.5%。一方面,随着商务部“2024消费促进年”系列政策活动的开展,消费或将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消费质量或不断提升。他预计,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2023年消费增长是中国GDP增速的重要支撑,虽然当前中国消费的恢复仍未回到疫情前的趋势值,但从2023年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居民部门的“消费-就业-收入”正循环已在显现,体现为就业改善、收入增长加速、消费意愿快速回升、消费增长。从结构来看,部分公共事业类消费(如医疗保健、教育)可能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仍偏弱,但部分可选消费品(如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快速回升。他预计2024年消费或延续这一修复趋势。
4. 投资: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4.57%,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95%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按可比口径计算),稍低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预测均值为-9.07%)。经济学家们预计2024年房地产行业有望逐步企稳,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95%,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4.57%。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过去两年,地产部门的快速下行及对相关金融风险的担忧是压制资本市场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地产部门快速下行后,地产投资在经济中的比重已接近海外水平;其次,近期政策频繁部署提振地产,房地产风险失控的可能性不大;第三,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持续推进,“三大工程”的重要性上升,或指向相关建设将加快推进,从而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实际上,数据指向市场对于地产的悲观情绪或已出现一定改善,包括民企在集中供地背景下拿地趋缓的现象在2023年已有所缓和、中资地产美元债回报指数出现底部企稳回升态势等。整体来看,地产部门的下行进入“后半程”,意味着其对经济的拖累将有所减弱,从而有利于经济企稳恢复。
5. 进出口:2024年出口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2.23%,进口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1.68%
海关总署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2023年12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3%,2023年12月进口同比增长0.2%,贸易顺差753.4亿美元,2023年全年出口同比下降4.6%,进口同比下降5.5%,贸易顺差8232.2亿美元,稍高于首席经济学家们8187.23亿美元的预期。
银河证券章俊表示,出口压制有望迎来扭转。随着全球通胀放缓和高利率政策转向,美国逐步由去库存向补库存过渡,将整体上促进全球贸易复苏回升,中国出口增速也会跟随全球贸易复苏迎来进一步改善,他预计2024年全年出口增速为1.2%。进口依赖内需稳定复苏。随着全球货币紧缩终结,国内稳增长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内需将呈现复苏回暖的态势。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贡献有望提升,对进口增速也相对乐观,他预计2024年全年进口增速为1.7%。
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展望2024年,预计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将从2023年的-4.4%左右回升至2%左右。从全球贸易总量来看,2024年海外经济增长或较2023年小幅放缓,但海外宏观政策转向以及库存周期回升有望提振周期性行业需求,叠加出口价格企稳,全球货物贸易金额或保持小幅正增长。
工银国际程实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增速或由负转正。2024年,外需恢复可能仍受制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与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达市场进出口或将继续承压。然而,对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有望延续较快增长,补足全年外贸动能。据IMF预测,2024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同比增速约为3.5%,高于2023年2.6个百分点。受益于全球贸易的逐渐稳定,叠加中国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提升,2024年中国外贸韧性有望进一步凸显,支持出口恢复。此外,“一带一路”增长效应将继续显现。实证结果显示,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双边贸易成本平均降低0.2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将增加0.2个百分点。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降低了贸易成本并提高了贸易便利性,将进一步支持中国外贸结构的优化转型。
瑞穗证券周雪认为,全球需求从服务向商品的再平衡将有利于中国外贸增长。
二、经济政策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2024年我国宏观政策将继续维持宽松,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
招商银行丁安华认为,未来各项政策将积极作为,形成合力,着力提振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宏观政策需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充实政策工具箱,有力有效托举增长。参考2023年的经验,预计2024年宏观政策或相机抉择,渐进发力。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促进发展,确保安全,2024年年初的目标赤字率或相对审慎,仍然设定为3.0%,之后或相机抉择,再度增发1万亿国债或“特别国债”,全年官方赤字率或因此上行至3.6%,对应赤字规模5.0万亿。若叠加考虑2023年末增发1万亿“特殊国债”结转至2024年使用的5000亿资金,全年赤字率实际上接近4.0%,可比口径下上行0.6pct。新增专项债限额或为4.0万亿,较2023年增加2000亿。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总量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举,1年期MLF或再调降两次,共计20bp,LPR或延续非对称调降,1年期和5年期以上分别下调20bp和10bp,全面降准2次,降幅合计50bp。在此基础上,央行可能加码PSL,为房地产“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低成本融资,规模或达1万亿;也可能新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或与2022年相当。
渣打银行丁爽预计,2024年政策会继续宽松,但政府出台强刺激的可能性较低。货币政策方面,他预计央行资产负债表将与GDP同步扩张,信贷和货币的增长将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房地产融资有望触底反弹。他预计2024年一季度央行将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10个基点,二季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5个基点。同时,财政政策会适度加力,他预计2024年官方预算赤字会超过GDP的3%,广义预算赤字率会达到7.7%,而且赤字可能更多地通过发行中央国债来弥补。
英大证券郑后成表示,从年内节奏看,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积极”力度要大于下半年。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以下两点。第一,在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位于高位的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全球流动性还面临一定压力,对全球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形成压制。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有必要“以进促稳”。第二,2024年上半年CPI当月同比大概率低于下半年,也就是说,相对于下半年,上半年通胀对货币政策的掣肘相对较低,有利于央行推行“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一季度。据此,他认为一季度央行大概率降准或降息。
长江证券伍戈认为,更积极的经济目标,往往预示着更多逆周期调控。节奏上,2023年政策对经济的响应缓于过往,2024年也不排除政策发力偏后的可能性。货币方面也强调“适度平滑信贷波动”,社融或呈“先降后升”态势。
三、热点问题研判
1. 走过2023年,这一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逻辑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认为,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加突出,传统的土地财政与低效的基建投资发展模式将逐步变化,必须要向发展实体产业与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率的方向转变。二是支柱产业从房地产逐步扩展到国产汽车制造业,并带动新的出口增长,在逐步降低房地产风险与依赖度的同时,可以加快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升级。三是传统线下消费的发展压力更加明显,线上化成为商业化的必由之路,善于利用线上与线下联合优势的商业的竞争力最为明显。四是能源利用效能与清洁能源技术加速迭代,对传统能源格局冲击巨大,应持续大力推动相关技术进步与巩固制造优势,确保中国在这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德勤许思涛表示,过去主要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发生变化,一方面,出口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如保护主义(不局限于发达国家),部分国家再工业化,部分新兴市场对竞争的排斥;另一方面,中期内,要注意基建投资面临回报率不足的问题。
招商证券谢亚轩认为,2023年房地产供求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预期和消费倾向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工银国际程实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依旧明显高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来看,消费和投资将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优化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与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将有望实现以内循环合力对冲潜在的外需收缩压力。一方面,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并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的多元驱动。
瑞穗证券周雪认为,2023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先立后破”,表明了政府稳信心促增长的决心。在2024年的经济政策里,规范行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限制性政策出台将大大放缓,而对民营经济和外资的松绑和支持势在必行。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逻辑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一是疫情防控转段,经济进入恢复阶段;二是地产定调转向,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地产政策明显放松;三是出口在贸易伙伴结构和商品结构方面的变化;四是地方政府化债推进,发行特殊再融资债以及增发国债。
2. 如今我国及全球经济运行正处于怎样的状态?未来将如何发展?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表示,从全球来看,全球合作体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为碎片化的阶段,全球化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向区域化与集团化转变,遏制、竞争与效率损耗越来越明显。在此情况下,美元为主的全球货币体系受到冲击,人民币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同时,美欧持续的制造业空心化,为中国制造业加速形成全球主导地位带来机遇。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受到美西方越来越明显的遏制,尤其在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数字经济与算力方面。对中国而言,以国内统一大市场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以及利用“一带一路”培育新的国际合作模式至关重要。
德勤许思涛认为,全球衰退风险正逐步减小,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强于预期,有望实现软着陆。中国经济已恢复常态化运行,并呈现回稳迹象。相比之下,欧元区经济活动的预期则较弱。另外,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即将见顶,中国货币政策的外部环境将改善。
银河证券章俊表示,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结构大幅转型的过程中,需要3-5年的时间。这期间经济新动能在不断酝酿,这一部分跟随全球经济周期而动,但其他部分则仍在出清过程中。
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展望2024年,美国经济减速但韧性仍然较强,加息周期结束但降息幅度受限。财政扩张的边际收敛和货币紧缩的滞后效应可能带来经济回落,但幅度可能低于市场预期。一是财政力度仍然系统性高于疫前水平,二是美国住房市场处于补库存阶段,三是新一轮知识产权投资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服务通胀粘性可能令抗通胀于“最后一公里”遇阻,限制美联储降息的速度和幅度。不同于以往的“缓起急落”,本轮利率周期可能呈现出“急起缓落”的特征。中国经济将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指导思想下前行。
工银国际程实表示,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整体会随着美国经济进入温和衰退而继续放缓。从结构性来看,美国、英国、法国经济增长将放缓。相比欧美,新兴市场经济将进一步修复。从历史降息周期来看,如果欧美央行尽快实施降息,新兴市场经济恢复将同步受益。对于中国而言,2024年是中国经济夯实复苏基础、推进结构转型、挖掘发展潜力的关键阶段。放眼世界,外部风高浪急,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重要时刻;聚焦中国,蓄力爬坡过坎,中国经济将以速度换空间,在增长保持稳定的过程中谋求发展动能的转换、增长质量的提升和人民福祉的改善。
瑞穗证券周雪认为,在高利率环境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给国内经济复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此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可能转向,为国内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创造了条件。2024年美国大选给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但得益于2023年年底卓有成效的习拜会谈,她认为中美关系在2024年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疫情冲击后的恢复阶段,疤痕效应逐渐消退。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恢复,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美国处于“政府加杠杆+经济偏强+通胀偏高+利率高企”的状态。接下来美国经济可能面临衰退风险。
3. 2023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4年我国可以在哪些方面体现这一政策基调?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表示,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关系方面,应考虑建立统一的经营主体运行模式,破除“国有经济VS民营经济”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建立“重透明”“重信用”“重回报”“重处罚”的运行管理机制,消除当前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导致的圈钱与造假等明显弊端。
德勤许思涛认为,这次重点强调的“先立后破”,意味着要在改革与增长之间重新权衡,出台支持政策稳增长可能是推进增长模式转型的前提条件。
工银国际程实表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和“先立后破”,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强调的政策基调。其中,“以进促稳”和“先立后破”都是新提法,引起了普遍关注。他认为这两个词都强调了宏观经济内生辩证关系矛盾统一的本质。进和稳、立与破,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只有更高效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相生共随、互为表里的关系,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具体而言,“以进促稳”,“进”指的是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唯有通过内生资源配置优化来提振全要素生产率,稳预期、稳增长和稳就业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再看“先立后破”,强调了顺序、强调了重点,在打破旧的思维范式、突破旧的发展瓶颈、破除落后生产方式之前,要充分考虑、审慎评估破的短期成本和经济代价,要通过先立来有效缓解阵痛、抵补可能成本。之于破,要慎破、缓破、有所破有所不破,在新旧经济动能切换之间,实现平滑过渡。之于立,则要立于“礼”,梳理规范经济秩序、树立新增长范式、确立新增长动能,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新型举国机制的强大引领功能,让中国经济更自主可控、更长期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能够立得住、立得稳、立得有成效。
财通证券陈兴表示,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先立后破”,这一提法在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曾出现。他认为,这旨在校准政策运行中的系统性偏差,政策也会更加关注执行效果与目标的背离:一方面,“一刀切”的做法或不可取;另一方面,政策出台和执行也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协调性,避免“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政治局会议的定调,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增加了“适度”的提法,这意味着政策大力度刺激经济的概率较低。会议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政策的协同性,会议明确提到,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甚至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意味着政策关注到实际执行中的“合成谬误”,即缺少协调性的政策可能加剧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政策协同性的提升意味着顶层设计将主导政策制订;二是更强调政策效果的发挥,如财政政策提到要“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货币政策也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预计2024年年初资金或将较为充裕,政策将更加注重资金的落实见效而非进一步加码资金投放。
英大证券郑后成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先立后破”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先立后破”的本义指的是宏观政策层面的“先立后破”。第二个层面,“先立后破”的引申义指的是产业发展层面的“先立后破”。第三个层面,从宏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看,“先立后破”指的是,在新旧动能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背景下,在新动能尚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前,要加快推进新动能的成长壮大,与此同时,原有的旧动能继续在宏观经济中承担重要角色。
4. 2024年,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可以出台哪些政策?
德勤许思涛认为,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体量和巨大影响,稳定房地产市场显然是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2023年12月北京和上海发布了优化调整购房政策公告,对整体市场信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体现出政策制定者更加致力于鼓励消费者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当然,政策力度其实还有进一步增大的空间,比如三成的首付比例仍然较高,可以进一步降低。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讲,出于对开发商交房能力的担心,居民购房需求可能受到阻碍,政府可以考虑为此提供保障。
招商证券谢亚轩表示,需要广义财政,特别是中央政府加杠杆,多做贡献,多出有利于稳定预期的政策,少出甚至不出收缩性政策。结构性政策要适时适度、有进有退。
瑞穗证券周雪预计,政府会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来抵消居民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去杠杆的负面影响。
财通证券陈兴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目标,“以进促稳”的政策基调相比于之前的“稳字当头”也明显积极了很多。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路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非实际速度,创新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科技创新为各项重点工作之首,重要性较2023年有了进一步提升,其中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被着重强调,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均受到政策关注,努力确保我国站在科技革命的潮头。而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也会有相应的转变,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将得到政策的鼓励支持。其次,内需质量也是重点工作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激发和扩大的是“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在扩内需上以更新作为突破点之一,提出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方面,这意味着2024年制造业投资规模或仍将保持高位,设备更新将有力拉动2024年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再加上新兴产业在充沛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带动下的继续扩产。另一方面,传统消费品领域也将迎来更新换代,更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的消费品渗透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城市更新也是202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应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先进技术、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本期“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16位经济学家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
陈兴: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程实: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丁爽: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李文龙: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陆挺: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王涵: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谢亚轩: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监
章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许思涛: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郑后成:英大证券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周雪:瑞穗证券亚洲经济学家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
文 | 何啸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我们 | [email protected]
日本突发!福岛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