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婚姻里常做这3件事,比出轨还可怕

婚姻里常做这3件事,比出轨还可怕


雨果说:“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着我们。”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那么容易拥有这样的幸福。


明明性格不错,各方面条件也可,也愿意为爱付出。


现实却总是:


迁就和付出只换来对方的得寸进尺,一片真心喂了狗;


希望得到对方的爱与关心,可这需求却总不被看到;


时间一久,关心都成了例行公事,温馨、甜蜜不再……


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究其原因,或许是我们在经营关系时,走进了一些“爱情误区”。

今天,壹心理总结了3个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帮大家在关系里“避雷”。



在壹心理接待过的夫妻咨询中,出现最多的夫妻矛盾是:

一方总是试图改造另一方。

在亲密关系里,很多人都会在有意无意间有改造对方的冲动。

比如,不断地重复对伴侣的不满或期望,一遍遍地说教,把自己的习惯当成彼此的行为准则。

“都说了衣服收回来要叠好、放回柜子里,为什么总是随便塞?”

或是总是为伴侣制定各种计划,从生活琐事到职业发展等,伴侣有不同意见就倍感崩溃。

“你就应该每天下班回来去楼下跑半小时步,身体、精神都能好不少。”

甚至经常性地批评伴侣的行为或观念,热衷于把伴侣改造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并认定“如果你真的爱我,就会为我改变。”

试图改造的一方,总说着“是为你好”,却让被改造者,感受到满满的控制和否定。


会走进这个误区,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完成主客体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分不太清楚哪些是我的需求,哪些是对方的需求,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对方身上。

我们自己的心中有一个“理想伴侣”,就把这个需求和信念投射给伴侣,试图改造ta达到自己幻想的标准。

但是,我们本身就不太可能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恋人(几乎不存在)。

而且,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被改造。

每一段关系模式,都该是双方「共同创造」的结果,而非一方的强势改造。

婚姻,是「求同存异」,而不是「排除异己」。

这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平衡力”,在哪怕已非常亲密的关系里——

也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过分侵入对方的边界。



《非暴力沟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马歇尔和母亲一起参加一个研讨班。

期间一些女士谈到了表达自己需求的恐惧。

在那时,他的母亲却突然站起来离开了房间,一段时间后才脸色苍白地回来。

当马歇尔问到她怎么了时。

母亲回答到:

“刚才想起了一件事,心里极为难受。”

“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在关系里,我们,尤其是女性,似乎总是没法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一个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表达自己的需要常常与自私、羞耻“挂钩”。

我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非我们自己的需要。


另一个则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父母、长辈要求“懂事”。

所谓的“懂事”,就是要乖,要听话,要为父母考虑,而不能为自己。

长此以往,我们逐渐形成了很深的「不配得感」。

习惯性地压抑,也很难开口向他人说出自己的需求。

进入亲密关系后,问题就会逐渐浮现。

我们一方面对伴侣有期待,一方面又无法直接表达。

就常常会陷入“你猜我我猜你”的误区:

我想要但我不直说,你要能通过我的眼神、语气、情绪猜出来;

而ta也抱着同样想法去暗示,期待你能猜到ta想要什么。

可是,没有人会“读心术”,默契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磨合。

这样的“猜谜游戏”就是在为难彼此,然后在不解、失望中渐行渐远。

所以,想要什么,就好好说出来。

用简单且明确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这其中,需要掌握足够的“知心力”,学会如何去觉察、回应、表达需要。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还常常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困住:

为什么我付出越多,却越不被爱、不被在乎?

因为渴望亲密的关系,也希望被对方好好对待。

我们常常想通过“对ta好”来换回“ta对自己好”。

当付出得不到对应的回应时,有的人会停下,及时止损。

有的人却会下意识地“反思”,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反而更多地付出。

同时,也会加高对“被回报,被照顾”的期待。

结果却可能只迎来更多的失望。


很多时候,想通过不停付出来获得回报的行为背后,是低自我价值感在“作祟”。

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我们认定:

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只有对别人有用,被别人需要,我们才有资格被爱。

为此,我们主动去付出更多、承担过多,来获得对方的回报或满足感。

但这样的付出太过度,就会变成一种“控制”:

“我都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能像我对你那样对我?”

当付出变成了沉甸甸的压力,对方自然会想要逃离。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付出、照顾对方的背后,也藏着“被关心被照顾”的渴望。

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不配,只能将“被关心”的需求投射给对方,通过满足对方来满足自己。

也能以此来“维系”关系:

只要我一直付出,ta就离不开我,我就能守住这段关系。

可是,在关系里,为了对方不断付出,甚至牺牲自己,只会让两个人都受更多的苦。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足够的“平衡力”,平衡付出和索取,均衡爱的天平。

可以付出,但不要“只为了ta”付出。

而是在满足对方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获益,彼此能互相滋养。


除了以上3个常见的误区外,我们每个人在关系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属于我们个人的、不为人知的雷区。

当我们的关系逐渐深入,进入磨合阶段时,随着各种碰撞和冲突,就会走向不同的结局。

不得不说,维系亲密关系是个复杂又漫长的议题。

很多时候,毁掉一段亲密关系或许就在某个瞬间、某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脱口而出的某句话。

如果:

你期待遇见爱、识别爱、好好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收获长久的、稳定的、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那不妨来学习这门:

由壹心理邀请从事心理咨询12年、《爱情保卫战》的心理咨询师柏燕谊老师,结合帮助上万人理清情感问题的经验,和自身经营10年幸福爱情的心得浓缩出的《30堂爱情成长课》
 
每天15分钟
30+心理学原理
学会爱的6种关键能力——
觉察力+知心力+沟通力
+平衡力+吸附力+成长力
拥抱幸福爱情!
 
上线惊喜价,券后仅 ¥79
优惠时间:1月19日—2月20日
 
☟马上学习☟
iOS用户由于小程序支付限制
请移步公众号后台回复【爱情】获取链接

☟满满干货,先睹为快☟
*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由于学习积极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异

▍Q&A

Q1:课程购买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A:该课程为虚拟产品,课程一旦开课,不予退款。

Q2:课程可以听多久?
A:报名后,可永久无限次重复学习。

Q3:报名后如何观看课程?
A:报名后进入【壹心理精品课】公众号 → 课程中心 → 我的课程,点击对应课程即可学习。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壹心理

相关新闻

比抑郁症还可怕的病,已经盯上了孩子医生:警惕这个病毒,主要攻击儿童比流感还“可怕”紧急提醒:这病毒暴发!医生说,比高烧更可怕的是这症状......2024第一塌房事件曝光!原来真的有比蠢更可怕的事…比院士贪腐更可怕的,是这套医疗创收潜规则南昌大风死者家属,含泪讲事发经过:有时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可怕!万锦这套房子1个月内3次成为“枪击目标”17岁男孩因告白失败跳楼:比抑郁症更可怕的心理问题,正在侵袭这代孩子一个45岁女人的自述:女人在婚姻里最可悲的,就是频繁对男人说这2个字央视热播剧《玫瑰的故事》,揭露残酷婚姻真相:请告诉孩子,结婚千万别找这3种家庭可怕!28岁华男对女教授发肉麻文字 露骨示爱3年 还拿照片等她下班……可怕!BK男好大胆 报警还夺枪射击2警员 3人中弹送院“一个女人在婚姻里,最狼狈的样子…”年度高分爆款台剧:婚姻里疲惫的中年女性,嫉妒没结婚的她婚姻里最难熬的四道坎,熬过去就白头偕老!很多人却败在第三道澳联储今日召开董事会议,利率或维持4.35%不变!但更可怕还在后面...大男子主义的“吴京式老公”就像婚姻里的慢性毒药婚姻里,这样的男人最危险突发!比新冠可怕 加国政府警告做好准备!世卫宣布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太可怕了!美32岁男子开枪打死妻子和4个孩子,最小的才两岁。热话 | 香港超市涨价!然而可怕的还在后面...痴情才子为“门楣”害死初恋,为什么老人常说,婚姻要注重“门当户对”?所有的人都迷信官位,这非常可怕可怕!3名女性教职人员接连卷入性丑闻!1人与13岁男生不当接触!另1人性侵15岁男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