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

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

forcode: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占全球多少比例?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刚才我花了两个小时,大概浏览了这份报告,摘录了一些内容。

按照德国安联保险《全球财富报告2023》的标准,中产阶级的人均净金融资产门槛位9600~57400欧元,全球中产的人均净金融资产门槛9600欧元相当于7.1万人民币(2022年末1欧元=7.4229人民币),三口之家需要有21.3万人民币的净金融资产。上限57400欧元相当于42.6万人民币,三口之家需要有127.8万人民币的净金融资产。查了下“人均净金融财富”的定义,应该是不包括自住房的,投资性房产也不算金融资产,也就是自住房和投资性房产之外,所以,2022年末,三口之家拥有21.3~127.8万人民币的存款、证券、保险等金融资产,就算中产,超过127.8万,就算高财富阶层了。

2022年全球中等财富阶层总人数约7.8亿人,高财富阶层人数约6.5亿人,中高财富阶层总人数合计14.3亿人。中国大约30%人口符合中高财富阶层的标准,大约4亿人,占全球14.3亿人的29%,2023年股市暴跌,人数应该有所下降,总数仍在4亿左右。

所以,中美不可能全面脱钩,最大胆的美国智库报告都是讲局部脱钩。全球中高阶层总数也就14亿,中国就有4亿,未来还会更多,一家企业如果放弃掉4亿中高收入人群、14亿总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而它的竞争对手不放弃,那后者就拥有低得多的成本优势,前者将被淘汰。

//net financial assets 净金融财富

人均净金融财富是家庭财富的衡量标准。它的计算方法是人均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活期存款和储蓄账户以及投资)减去他们所欠的负债(例如贷款和抵押贷款)。

//Allianz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3
德国安联保险全球财富报告2023

https://www.allianz.com/content/dam/onemarketing/azcom/Allianz_com/economic-research/publications/allianz-global-wealth-report/2023/2023-09-26-GlobalWealthReport.pdf

//财富类别的分类基于全球人均净金融资产,2022 年为 31,860 欧元。全球中产阶级财富阶层(“中等财富”,MW)包括所有资产占全球平均水平30%至180%的个人。这意味着,到 2022 年,全球中产阶级的资产门槛为 9,600 欧元和 57,400 欧元。另一方面,“低财富”(LW)类别包括净金融资产低于9,600欧元门槛的个人,而“高财富”(HW)一词适用于净金融资产超过57,400欧元的个人(有关如何设置资产门槛的详细信息,请参阅附录A)。

forcode:以下内容为我阅读摘录,机器翻译+非连贯摘录,大概懂意思就可以了,有兴趣可以下载pdf去阅读全文。

//2022年,中国的金融资产也强劲增长,增长了+6.9%。但与前一年(+13.3%)和过去20年的长期平均水平(+15.9%)相比,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失望的发展——反复的封锁显然造成了损失。

无可争议的金融霸主 这种不同的增长速度导致了全球金融资产区域构成的变化。例如,仅去年一年,中国的份额就上升了1个百分点,达到14.1%;在过去二十年中,它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增加了六倍。另一方面,日本和西欧损失惨重(合计-17.5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的权重一直保持在47%。美国的霸权也反映在人均金融资产上,至少从平均值来看是这样。事实上,只有瑞士人(356,310欧元)仍然比美国人(307,940欧元)更富有。所有其他国家都紧随其后。然而,经负债调整后,美国超过了瑞士(253,450欧元对238,780欧元)。

通胀楔子 

通过通胀来调整金融资产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做法。在过去二十年中,全球人均金融资产增长了近四倍。但根据购买力调整后,这一比率仅为+69%。在西欧,资产在通货膨胀前增长了两倍;扣除通货膨胀后,20年内的增幅仅为+40%,略高于日本(+38%),仅为北美(+74%)增幅的一半左右。只有一个国家逆势而上:中国。经通货膨胀调整后,中国的数字也较低,但金融资产购买力增长了十倍以上,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没有其他国家或地区可以与之匹敌。

与金融资产相比,北美的地位甚至从占全球债务的44.8%“恶化”到36.5%。西欧和日本也经历了同样急剧的下降。另一方面,大多数新兴市场的债务比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急剧上升。中国位居榜首,这一比例增加了两倍多,达到61%。它在全球债务山中的份额从1.5%飙升至18%。目前,中国家庭占亚洲(包括日本)所有私人负债的一半以上。

与去年的报告相比,全球中等财富(MW)阶层的成员数量也再次上升,略低于7.8亿。自 2002 年以来,MW 类别增长了 +58%,而全球高财富(HW)类别增长了+63%(至6.5亿)。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世界财富版图的这些重大变化首先反映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升。

在亚洲其他地区,家庭进入全球MW和HW类别的速度要慢得多,在拉丁美洲和东欧更是如此。日益增长的鸿沟 全球范围内金融资产的集中度仍然非常高。2022 年,占全球最富有的 10% 人口——在所考虑的国家中约有 5.6 亿人,平均净金融资产约为 270,000 欧元——合计拥有总净金融资产的 85%。至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二十年前,这一比例仍为91%。

乍一看,中国金融资产的长期发展令人叹为观止。过去 20 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5.9%,这意味着金融资产在此期间增长了近 20倍。这是否经得起更仔细的审查,即人口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调整?图8给出了答案。这是无条件的。当然,即使数字更低,人均金融资产的购买力在短短20年内增长了10倍,也是前所未有的成就;没有其他国家或地区可以与之匹敌。

中国在新千年头二十年的惊人崛起变得显而易见:在此期间,中国在全球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增加了六倍。另一方面,有两大“输家”:日本和西欧。在千禧年初,这两个地区仍然占世界财富的近43%,但今天只有四分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北美的地位也应该被看待: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一直保持着其份额不变——这再次凸显了美国在金融世界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只有三个地区的债务平均增长速度快于金融资产:拉丁美洲、东欧和中国。但即使在这些地区,发展似乎也没有戏剧性。

相对于金融资产的债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从24%(拉丁美洲)到31%(中国)不等。事实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债务占金融资产的50%以上,包括芬兰(51%)、斯洛伐克(52%)、泰国(53%)和挪威(70%)。

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比例在 2022 年底为 18%。

音乐在中国停止 然而,如果只考虑债务本身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动态是惊人的。中国再次引领潮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的私人负债平均每年增长近 +20%(图 16)。然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 2022 年的快速崩盘:去年的债务增长(+5.4%)不仅远低于长期平均水平和 2021 年的增长(13.9%),而且实际上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到目前为止,在有可比数据的所有年份中,债务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

总体而言,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净金融资产略低于 177 万亿欧元;这意味着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9.6万亿欧元。各区域的发展情况差别很大。北美和西方资源等发达地区录得最强劲的跌幅

在中国,净金融资产攀升至22.8万亿欧元,约为西欧价值的四分之三;在千禧年之初,这一比例仅为十分之一。

乍一看,这与金融资产总额非常相似。中国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其人均金融资产净值(经购买力调整后)在过去二十年中增长了七倍多。没有其他地区可以跟上,即使是其他新兴市场地区也无法跟上,在那里可以观察到翻番。在发达经济体中,值得注意的是,西欧和日本已经互换了位置:西欧现在扛起了红灯笼。那些谈论日本失去的几十年的人不应该对西欧保持沉默。

如果将房地产价值也考虑在内,人均排名会是什么样子?由于数据不足,我们之前没有系统地将房地产纳入我们的报告。但多年来,房屋和土地价值的统计记录也取得了进展。目前,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已经掌握了关于私人家庭不动产资产的可靠和可比的数据系列。

在以下分析中,我们参考了以下地区和国家:北美、日本、澳大利亚以及西欧和东欧²。总体而言,截至 2022 年底,这组国家私人家庭的房地产资产(土地和住宅价值)约为 140 万亿欧元。这比金融资产总额(177万亿欧元)低19%。

这是相当令人惊讶的,因为房地产资产(通常是自住房屋)通常被视为家庭资产负债表上最大的资产项目。澳大利亚、东欧和西欧也是如此:平均而言,房地产价值分别比金融资产高出49%、23%和27%。例如,在德国和法国,它们甚至高出50%以上。但日本(-37%)和北美的情况并非如此,北美几乎占了这里所有房地产价值的一半。仅在美国,房地产持有的价值就比金融资产低39%。

地缘政治变化的长期后果可能会抑制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近几十年来,它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影响深远的贸易自由化(即超全球化)中日益增加的国际分工。风向发生了变化,而不仅仅是自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以来。全球经济的三个D——去全球化、数字化和脱碳——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随着发达经济体的扩展工作台,各国走向增长和繁荣的时代已经结束。这里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者,但往往被低估了:廉价的大众商品正越来越多地被可持续生产的商品所取代。这一转型过程将持续数年,也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绿色转型方面。

但生产转移、更多(绿色)监管和日益增加的政治不确定性的直接影响目前是负面的。因此,目前重新谈论“全球南方”当然不是巧合——这表达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不安,即全球化年代的双赢局面有可能演变成穷国和富国之间正在出现的零和斗争。

但是,世界经济的这种转变绝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例如,在2022年,发达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比新兴国家更大,至少在财富发展方面是这样,部分原因是利率同时出现转变。因此,在2017年(中美贸易争端公开爆发的那一年)和2021年之间,发达经济体的净金融资产总体上比新兴市场高出约9个百分点,2022年的情况再次转向后者。总体而言,新兴市场能够实现12.5个百分点的增长优势。这对较贫穷国家和较富裕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产生了积极影响:净金融资产比率从20%以上回落到18,这一值在2016年已经达到。然而,这是否会恢复2017年停滞不前的长期趋同进程还有待观察——20年前,发达经济体的人均金融资产净值是新兴市场的64倍

与去年的报告相比,全球中等财富阶层的成员数量也再次上升,略低于7.8亿。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长期发展:自2002年以来,MW级的数量增加了58%;全球高财富(HW)阶层增长高达+63%(至6.5亿)。相比之下,全球低收入(LW)阶层仅增长了+9%(至4,150百万),在此研究的国家组中,总体人口增长了+19%。权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LW类现在“仅”占总人口的74%(2002年为81%),而HW类占12%(8.5%),MW类占14%(10.5%)。这些数字凸显了过去几十年的进步:世界变得更加“平等”。

地球上最伟大的财富故事 纵观各个财富阶层的构成,谁是这一发展的幕后黑手就变得很清楚了。乍一看,LW 类似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图 26)。中国的份额略有下降,而亚洲其他国家(不包括日本)的份额有所上升。然而,后者完全是由于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强劲;如果看一下该地区的份额,很明显,LW类别在亚洲其他地区的份额已经从96%以上下降到目前的90%;在中国,下降幅度甚至为20个百分点,从90%下降到70%。在这方面,已经有迹象表明:中国的发展在亚洲背景下也是独一无二的。此外,拉丁美洲和东欧几乎没有变化——尽管在该地区,LW类别的份额也略有下降,分别下降了3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然而,真正有趣的是西欧和北美的(小)变化。尽管他们的份额只上升了零点几个百分点,但这掩盖了戏剧性的发展,特别是在西欧:LW阶层的成员人数从10500万增加到14900万;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比例也从27%跃升至35%。

北美的发展没有那么显着:从1600万增加到10900万,但人口份额稳定(29%)。旧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穷”。³财富类别的分类基于全球人均净金融资产,2022 年为 31,860 欧元。全球中产阶级财富阶层(“中等财富”,MW)包括所有资产占全球平均水平30%至180%的个人。这意味着,到 2022 年,全球中产阶级的资产门槛为 9,600 欧元和 57,400 欧元。另一方面,“低财富”(LW)类别包括净金融资产低于9,600欧元门槛的个人,而“高财富”(HW)一词适用于净金融资产超过57,400欧元的个人(有关如何设置资产门槛的详细信息,请参阅附录A)。

现在,这个班级的三分之一成员来自中国,四分之一来自亚洲其他地区(不包括日本)。在千禧年之初,这两个地区加起来只占这一财富阶层的三分之一。没有什么比这些数字更能清楚地说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了。

与此相呼应的是,其他地区的份额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这一财富阶层的快速增长,但不仅如此。在北美和南美,也有绝对的下降

HW类的发展并不像乍一看那么清晰。然而,这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许多中国人已经进入了这个班级,现在超过五分之一的成员是从中国招募的;20年前,中国在这个财富阶层中几乎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但在北美,事情已经不那么明朗了。该地区的份额有所下降(尽管北美仍占最大份额),但这仅仅是因为在世界其他地区,如中国,这一数字上升得更快。事实上,与20年前(略低于16000万)相比,今天属于这一财富阶层的北美人(略低于22000万);他们的人口份额也上升了9个百分点,达到58%。

因此,虽然LW级保持稳定,MW级缩小,但HW级却在增长——这是北美两极分化加剧的迹象。在拉丁美洲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发展:HW级的数量和份额正在增长,而MW级则以牺牲为代价。然而,至少在双大陆的南部,LW级的份额也(略微)缩小。西欧则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HW阶层的成员在数量(从14900万下降到13200万)和人口份额(从38%下降到31%)上都有所下降。因此,旧大陆现在在全球HW类别中所占的成员比中国少。另一个最大的“输家”是日本,那里的HW班成员数量也在减少。与西欧一样,LW级有所增长,而MW级基本保持稳定:那些退出HW级的人正在弥补MW级的流血。

关于东欧的一句话:在这里,发展与拉丁美洲发生的发展相似,尽管形式有所减弱。最重要的是,HW级的成员数量有所增加,但至少没有以牺牲MW级为代价。但与亚洲相比,可以观察到一个显著的差异:虽然那里的财富增长也向中间辐射,但它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其他两个新兴地区的分布金字塔的顶端。一句话:世界财富版图的重大变化首先反映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升。在亚洲其他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和东欧,发展——许多家庭进入MW级和HW级——要慢得多。

当我们分析的国家的总人口在净金融资产的基础上按人口十分位数细分时,这一点就变得很明显了。这表明,2022 年,世界上最富有的 10% 人口——在所考虑的国家中约有 56000 万人,平均净金融资产约为 270,000 欧元——合计拥有总净金融资产的 85%。至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二十年前,这一比例仍为91%。另一方面,在人口的下半部分,大约28亿人中,只剩下不到1%。

然而,应谨慎解释后一个数字,因为财富最低的人包括许多来自最富裕国家的负债者;世界人口中“最贫穷”的十分之一的净金融资产为负,但高债务并不一定等同于贫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丹麦和瑞典的家庭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家庭之一,但这种高额债务通常被有形资产,尤其是房地产所抵消。丹麦的幸福房主不应与印度身无分文的临时工混淆。由于全球财富高度集中,全球净金融资产的中位数与全球平均水平之间也存在巨大差距。虽然 2022 年人均净金融资产中位数为 1,920 欧元,但平均水平高出 16 倍以上(31,860 欧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也有所改善(图29)。然而,从绝对值来看,鸿沟只会越来越大。

虽然在2002年,中位数和平均值“分开”了大约10,000欧元,但今天,这个数字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贫富差距扩大的另一个例子:2002年,属于全球最富有的十分之一需要至少53,000欧元的净金融资产,而这一门槛多年来已大幅提高:2022年,进入最富有的10%俱乐部至少需要150,000欧元。这些巨大的绝对差异是每个十分位数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图30)。人均净财富在两个最富有的十分之一中显示出最低的增长率,而在最低的十分之一中,人均净财富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净金融资产只相当于较富裕十分之一的人所拥有的财富。

衡量国家不平等有几个概念;最著名的衡量标准当然是基尼系数(见附录)。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研究与中产阶级状况更密切相关的其他三个指标:1.均值与中位数的比率(均值/中位数)——这两个值之间的巨大差异表明高财富阶层的分布存在强烈的“扭曲”。2. 第 90 个百分位数与中位数的比率 (p90/p50) – 这两个值之间的巨大差异表明,处于中间位置的家庭要进入最富有的 10% 群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 前10%人口的净金融资产份额——这一比例越高,最富有的10%人口与社会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均值/中位数比较 2022 年,均值与中位数的比率从 1.8(斯洛伐克)到 11.4(南非)不等。

然而,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些值在2至3.5之间,即金融资产净值的平均值比中位数高两到三倍。例如,法国(2.6)、意大利(2.8)和德国(2.9)也是如此。除南非外,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极端)表明不平等程度(极度)高,例如美国(3.9)、俄罗斯(4.3)、墨西哥(6.3)或巴西(6.6)。除了该指标的绝对水平外,过去几年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图31)。乍一看,令人惊讶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一指标在过去20年中几乎没有变化;未加权平均值也表明了这一点:它仅从 3.1(2002 年)上升到 3.2(2022 年)的最小上升。

中国是个例外,在千禧年初,中位数与中位数的比率仍为1.9;与此同时,它已升至3.3,略高于平均水平。中国财富的快速积累伴随着财富分配的日益不均衡。这也适用于印度,其价值恶化了0.8个百分点。

在第一个十年,即2000年代,财富不平等急剧加剧;在第二个十年,即2010年代,它再次下降。后者可能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在爱尔兰、智利和墨西哥等其他国家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二分法。P90/p50 比较 这个比率自然远高于平均值/中位数比率,范围从 5.8(斯洛伐克)到 53.8(南非)。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2022 年的值在 7 到 13 之间;也就是说,处于分配中间的家庭必须将其净金融资产增加大约十倍,才能达到最富有的10%的门槛。这与法国(9.8)、意大利(10.4)和德国(11.0)的情况相似。总的来说,除了南非之外,根据这一指标,这些国家表现出高度的不平等(包括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美国)。

随着时间推移的发展也证实了均值-中位数比较所提供的情况: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例如,未加权平均值仅从 12.2(2002 年)略微增加到 12.6(2022 年)(图 32)。在国家层面,情况也几乎相同。例如,在中国,该系数上升了7个百分点,达到13.0,即从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水平上升到略高于平均水平的水平。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最富有的10%的人在总净金融资产中的份额。这里的范围是从47.9%(荷兰)到84.6%(南非)。

从本质上讲,这些值反映了之前的分析;例如,斯洛伐克的数值第二低(49.7%),而墨西哥(78.8%)和巴西(79.9%)的数值再次非常高。未加权平均值为62%;略低于这一水平的是欧洲大国意大利(56.2%)、法国(59.5%)和德国(59.6%)。

在整个时期内,前10名的份额仅略有上升,略低于1个百分点——同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一半:2000年代的不平等程度明显更高,然后在2010年代逆转了这一趋势。土耳其现在处于领先地位——即

它是前10名中份额下降最多的国家;然而,其份额仍高于平均水平,为68.0%。有趣的是与南非的比较:在土耳其,繁荣时期(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改善了分销状况,而在南非,情况恰恰相反。在分配问题上,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感到不满;似乎没有普遍有效的模式,因此没有在任何地方都有效的专利补救措施。从发展的另一端来看,这一点也变得同样清晰:前10名中份额增加最多的国家。在这方面,中国和希腊位居榜首,原因截然不同。在中国(+18.9个百分点至68.0%),主要是2000年代“狂野”的肆无忌惮的增长,当时私营部门仍然几乎不受限制,导致不平等加剧。

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中,几乎没有更多的变化(与其他两个关键指标一样)。然而,总体而言,前 10 名的恶化幅度远大于更关注分布中间情况的两个指标。中国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似乎主要是分配金字塔顶端财富快速增长的结果。在希腊(+11.4个百分点至60.8%),财富集中度的提高可能主要是欧元危机的结果;这主要得益于第二个十年的恶化。毫无疑问,希腊是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绝对财富损失——这显然主要打击了社会中间层。马耳他和斯洛文尼亚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尽管在这两个国家中,前10名的份额仍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53.8%和57.2%。

财富集中度显著提高的国家还包括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印度和美国等常见的嫌疑人:尽管整体财富增长强劲,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按净金融资产计算)未能改善其非常不平等的分配状况;

只有少数国家有所改善,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在以前(今天仍然)分配非常不平等的国家;例如南非和土耳其。相比之下,许多大型新兴国家的分布(进一步)恶化;例如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还有印度和中国。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最高层令人发指的财富增长推动的。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多年来,高度不平等一直被视为最大的社会挑战之一,但对此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停滞不前——即使它阻止了之前的下降趋势——也不是改善。巩固被视为不公正的分配状况是一种蔓延的社会毒药。而且挑战并没有变小。在过去十年中,货币和财政政策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运作;未来几年,财富分配的转变将更加困难。

================


forcode:本来是想要比较一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十几年谁发展得比较好,惊讶地发现,巴基斯坦最近十几年发展得并不算差,虽然相比印度还是差很多,但两国的发展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能因为国际媒体对印度关注太多吧,加上印度经济的体量本身是巴基斯坦的七八倍,所以巴基斯坦比较缺乏存在感……


点击全文阅读:《过去17年哪些国家赢了?


================

本文首发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

未来新技术与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forcode奇想录

相关新闻

2024年英国工签数据公布,到底有多少中国留学生拿到了?「山寨阿勒泰」,骗瘸了多少中产?法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官方数据也搞不清楚连黄多多一家都要拼的背景,逼疯了多少中产父母?夺命“串串房”,害惨了多少中国家庭?夺命「串串房」,害惨了多少中国家庭?[电脑] SSUPD Meshroom D到底有多少种形态?装机攻略在此「0 到17 岁国家一起养」:从生产到养育,加拿大人到底有多少政府福利?在大纽约地区 最低年收入多少,才算是中产阶级?在25个美国大城市成为中产阶级,年薪要多少?澳航取消悉尼-上海航班 如今还有多少中国游客来澳?中国的GDP数字到底是多少?笑不活了!老外对中国的误解到底有多深?比3000元的某森智能,还便宜好用!这家中国黑科技到底有多牛?唏嘘|“旧日美国梦已破灭”,中产生活年收入需多少?中国进口了多少芯片?“旧日美国梦已破灭”,中产生活年收入需多少?北京到底有谁在啊?让《2025中国自助游》告诉你!小红书上的中产白女,逼疯了多少东亚留学生?中国核动力航母到底有多远?Allbirds的「羊毛舒适学」里,有多少中产想要的「松弛感」?一改高姿态?日本名校正在争夺中国生源,国内中产家庭也掀起了“低龄留学”的风潮……营收143亿!“中国跑步第一股”,才是中产白月光?中国企业想做好一件T恤,到底有多难?| 品牌新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