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碰到寒假和春节两个假期,不少家长就开始发愁: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孩子既能玩又能学?”
“想带孩子了解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文化,又不知道怎么讲才能寓教于乐?”
如果你有相似的苦恼。那么,不如趁着这个绝佳时机,带孩子了解一下农历新年的主角——龙。
提起龙,相信孩子们对它并不陌生。从《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敖丙,再到《西游记》里的龙王,许多动画片里都出现过龙的身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在“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成语里,人们也用龙来表示美好和祝福。几千年的积淀,让龙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带孩子了解龙,其实是换一种更贴近他们的方式,让孩子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展开对话,让他们通过新奇的体验,自愿接受人文历史与美学的熏陶。《西游记》里的龙王只是个主管降雨的小官吏,为什么到了封建王朝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和故宫龙椅上的龙代表的是同一种含义吗?
《西游记》中的龙王这些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因为龙,不仅是存在于传说里的瑞兽,更是神话、考古、文学、历史、民俗发展的源头之一。但也正因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更应该去了解其背后的深厚底蕴。当孩子翻开《山海经》,他会看到中国神话里最早的创世龙——烛龙。烛龙眼睛一睁一闭日夜交替,一呼一吸之间冬夏转换。呼风唤雨的创世龙背后,隐藏着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解读。当孩子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透过被许多学者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绿松石龙,不但能找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也会对“最早的中国”——夏朝有更直观的了解。绿松石龙,二里头遗址出土当孩子来到故宫,一一欣赏过太和殿屋顶上的盘龙舞凤金藻井、大殿正中摆放的龙椅、历代帝王服饰上的龙纹之后,也更能够理解,当龙从自然的崇拜逐渐演化为皇权象征时,审美和历史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明黄缎绣云龙纹朝袍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图 | 视觉中国然而,即使是家长对龙做了大量的功课,也很难将深厚的内涵完全传递给孩子。因为龙文化不但浓缩着中国五千年的智慧,而且涉及到很多跨学科的知识。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即使带着孩子逛遍博物馆,翻遍史书典籍,也很容易走马观花。考虑到这一点,在龙年即将来临之际,中读决定为每个孩子献上一份知识大礼——《这就是中国龙:给孩子的一部龙文化宝典》。一部汇集神话、考古、文学、历史、民俗、中西对比的文化宝典;为了让孩子从感兴趣的方面出发,让他们笑着玩着就学会知识。课程经过了数月打磨,最终成型。在主讲人的人选上,我们经过多番努力,终于邀请到了出版学博士、童书作家王叡。王叡不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妈妈”,而且是中读最受孩子欢迎的主讲人之一。妈妈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让她非常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带领孩子发现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她曾在中读开设的《与孩子一起听的神话通识课》,站内播放就高达200万+。在这门课程里,她讲到的中国神话里威风凛凛的龙,让很多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觉得不过瘾。而这一次,王叡将更新奇的故事、更硬核的知识都带到了《这就是中国龙》中。课程不但分为六大板块,从多重维度详细介绍了龙的起源、演变、传说和文化内涵。而且会从许多充满奇思妙想的典故出发,极大地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比如课程提到《说文解字》记载“龙是麟虫之长”。这里的虫不只是代表昆虫,而是泛指生物。飞鸟走兽都可以称为虫,这就顺便解释了古典小说中为什么老虎被称作大虫。再比如很多孩子会好奇,忤逆了皇帝的旨意为什么被称作“逆龙鳞”?关于这个问题,课程中也给出了答案。因为传说龙的喉咙下有逆鳞,一旦触碰就会又痛又痒。所以大臣如果违逆皇帝,就是逆龙鳞。比如早期龙的地位并不高,不但作为宠物饲养,而且还能当作交通工具;最早的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形象,而是人的脑袋和龙的身体;龙生九子并不属于古代神话。这种说法出现得很晚,到明朝的时候,才拼凑出龙生九子的完整版,距离我们现在也不过就是500多年的时间。图 | 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课程还会引用大量典籍和古诗词,让孩子在了解龙的同时,更懂文明、更懂中国。当然,课程中好玩的知识还有很多,就等着大家来继续探索。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来开启一场妙趣横生的“寻龙之旅”吧。龙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这门课将以“龙”为线索,串联起神话、考古、历史、文学、民俗、美学等6大学科知识,将课堂内外所需知识点一网打尽。通过系统完备的课程设置,孩子还能在轻松学习之余,建立起跨学科的思维视野。通过故事性+知识点密集输出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带着好奇轻松消化丰富的内容。课程还会放眼世界,带着孩子在对比中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龙。从希腊神话中的怪兽,到北欧神话里守护财宝的恶龙,西方龙的形象是如何变化的?在南美的的羽蛇神,印度的那伽,跟龙又有什么关系?当把龙放在世界范围里来看,孩子会对不同文明有更深的思考。课程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反复收听,带着好奇一起探索、共同成长。读书、逛博物馆时,有了相关知识储备,也能不再走马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