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执念:低碳“领跑者”的减碳良方
全文共4285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企业的减碳之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称得上“好”?这是一道尚未形成标准答案的时代命题。
这是一家企业的故事,一个行业的参照,或许,也是一张时代的答卷。
有多少人暂时离开工位,会将电脑切换成待机状态?
看不见的“能源杀手”藏在生活的缝隙之中,放入时下的语境,它们都是“高碳”的帮凶——换个角度审视,则又是“减碳”的机会。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一年,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备受关注的议题。在工业与科技的领域,看似微小的细节,同样藏着巨大的可能。
台达电子,全球开关电源产品龙头企业,以高效节能产品与解决方案,在2010-2022年间,累计协助客户节省高达399亿度电、减少超过2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2024年1月14日,台达获得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称号,再次因减碳行动获得认可。
企业的减碳之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称得上“好”?这是一道尚未形成标准答案的时代命题。
从提高产品能效到绿色供应链,从生产端减碳到甚至设立公司内部碳价,一直在减碳这条“新”赛道上领跑的台达,其实已经长跑了近半个世纪。
这是一家企业的故事,一个行业的参照,或许,也是一张时代的答卷。
千分之一的能效标尺
当减碳还没有成为“时尚”时,提高能效是早期的关键词。
1971年,在台北新庄民安路一栋二层楼的小建筑里,36岁的工程师郑崇华和团队创立了台达电子。这间起初只有15人规模的小公司,从电视机零组件做起,三十年后,成为世界电源龙头厂商,近一半的笔记本电脑用的都是台达的电源。
2002年,郑崇华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世界第一”固然可喜,但电源转换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减少工业发展对自然造成的伤害”。
这项提议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台达诞生仅两年,就迎面撞上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化石能源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也让郑崇华印象深刻。
大约在197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工业发展迅猛,用电量每年约增加7%,用电高峰期时常停电,也让台达苦不堪言。业界有人提议多建电厂,郑崇华却在思考如何节省电力——他对“环保”的践行,就此开始。
台达随后开发出了环保节能的开关电源供应器,也为其日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开关电源制造商打下基础。后来,台达又开发生产出了钛金级服务器电源、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等高效节能产品。正因为多年在环保问题上的不遗余力,郑崇华也被业界称为“节能教父”。
他在自传《实在的力量》中写道:“不要把地球46亿年孕育的环境,在不到万分之一的时间内给破坏了。”
这项愿景贯穿了台达产品创新的主线,目前台达的电源产品效率都已达到90%以上,但公司每年仍坚持将营收的8%投入研发,致力于提升产品的能源效率,其能效提升标尺已被细化到0.1%甚至更小。
这种不易察觉的“小”,被时代的车轮,放大成了极其可观的数字。
如今,一台云计算服务器和外界每秒需要交换100亿字符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狂奔,背后依赖大量服务器电源7×24小时运转。统计显示,我国数据中心2020年用电量超过2000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000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4.1%。而每个电源能耗细微的改善,都会随着巨大的规模,成为重要的“低碳”突破口。
不只是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台达已连续13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之世界指数(DJSI),并于2020与2022年获得CDP气候变化与水安全双“A”领导评级,在多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环境指标名列前茅,成为制造业减碳备受认可的“领跑者”。
如何科学地设置碳目标
2007年起,台达便开始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5年,台达在巴黎见证了《巴黎协定》的诞生。
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对于一家经营范畴横跨全球、供应链涵盖数千家公司企业,如何设置清晰、务实又有所贡献的减碳目标,行业没有先例,企业需要凝聚内部合力,也需借助外部工具。
2015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联合发起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与《巴黎协定》全球温控目标相衔接。
在郑平的推动下,经过两年时间的计算和验证,台达成为全球第87家通过科学碳目标的企业,制定了以2014年为基准线,至2025年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目标。
“到2021年,台达的碳密集度较2014年已下降71%,提前4年达成目标。”郑平介绍。短期目标完成后,台达的中长期、分步骤的减碳目标是,2050年实现全球网点净零排放。
推动目标落地的过程,台达积累了大量自主减排经验。郑平指出:“通过光伏装机自发自用、采购绿电、购买绿证,台达全球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已达63%,并于2021年加入全球可再生电力倡议组织RE100,承诺2030年全球所有网点达成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及碳中和。”
在生产端,台达每年都会要求研发、生产、管理等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减碳目标提出相应的节能方案。企业运营网点遍及五大洲,各区域成立的能源管理小组定期交叉巡检、相互学习,开发节能减碳技术。
自行开发的Delta Energy Online能源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各板块减排信息。2011年至2022年,台达累计实施2826项节能方案,共节电3.55亿度,相当于减少约27.67万吨碳排放。
2023年,台达吴江五厂满足中国节能协会发布的《T/CECA-G0171-2022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及国际《PAS2060碳中和体系》标准要求,取得零碳工厂与碳中和双认证。“未来我们将复制吴江厂的减碳经验,在全球打造更多零碳工厂。”郑平表示。
工厂之外,企业也同步推进数据中心、办公建筑的绿色认证。2006至2023年间,台达已在全球打造33座绿色建筑、2座绿色数据中心。
借助外部认证的过程,台达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升短板,另一方面分析评价指标与自身产品解决方案的契合之处,优化产品和服务,增强绿色绩效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力。
从内部碳价到可持续KPI
所有科学的目标与清晰的策略,最终都会在执行中,考验一家企业的内部协同。
自2005年发布全台湾地区第一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永续报告书)以来,台达始终秉持“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经营使命,也将这一理念,融入了企业日常运行的每一个场景之中。
2007年,台达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19年设立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建立高管监督、专业部门牵头、事业单位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对于确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方案,从董事长到业务部门都需要承担相应的KPI。例如,台达将可再生电力的达标率纳入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以及各工作小组地区最高主管的绩效中,影响5%至15%的薪酬奖励。这些都是郑平为企业内部碳管理制定的实打实的规章制度。
为了让员工充分理解这项事业,台达利用内部传播网络持续培训教育,在公司内部系统,员工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台达可持续发展的全部资讯,包括ESG速览、名词解释、上一年工作成果、关键数据等,清楚了解可持续发展与自身岗位的关系。
郑平介绍,为了将运营活动造成碳排放的经济成本内部化,经过5年内部测算和碳定价,台达于2021年正式导入内部碳费机制,拟订每吨300美元的内部碳价,向事业群与事业单位收取碳费,纳入台达全球碳费基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厂区节能技改项目等。
该举措也加速了企业内各业务板块节能减排工作落地,凭借自主减碳、能源转型、改善生产能效等举措,2022年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与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已较2021年下降13.5%,全球网点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达63%,大陆网点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超90%,减碳成果受到业界好评。
从“一家之言”到全链协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