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今年的牛剑录取又“爆了”,和你有关系吗?

今年的牛剑录取又“爆了”,和你有关系吗?



各位家长、同学,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今年全国的牛剑录取数据应该已经陆续统计完了。不出意外,牛剑今年在国内发放的预录取数量再创新高,不少高中也刷新了牛剑offer的纪录。


几家欢喜几家愁永远是申请的主旋律。面对截然不同的结果,和漫天飞舞的“消息”、“趋势”,快乐、欣慰、难过、焦虑、疑惑、担忧,这些情绪无疑都是正常的。


一个孩子的求学之路从6岁甚至更早就开始,一直到进大学为止,几千天的时间,我们为了升学这件事学习、补习、训练、择校、规划,每一步都勤勤恳恳、不敢怠慢,不管最后踏入了哪所学校的大门,我们都付出了太多。


既然成本这么大,把结果看得重一些,好像也无可厚非,毕竟一封牛剑的录取,对很多人来说代表了这十几年求学路的圆满。


我深知抛开结果谈升学是“何不食肉糜”的做法,毕竟孩子不是自己的,说起来都容易。但我也注意到,过于注重结果、错误解读结果,是许多家庭陷入迷茫的症结。


所以,本文就从今年的牛剑录取说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录取结果,用理性找到一些方向。


牛市来了,手上的股票就一定赚吗?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教育看成一种投资,那就先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这几年很多学生开始做多国联申,正好赶上英国大学缺钱,中国学生成绩好又有钱,所以导致很多大学发的录取数量逐年上涨,英国申请越来越热


尤其是像牛剑这样的学校,每年一二百人的录取数量,10%以上的录取率,这是比美本top15还“容易”的难度。成绩差点的拿来冲刺,好的则拿来保底,简直是人见人爱。


很多家长于是觉得“牛市来了”,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让孩子申英国、冲牛剑,想吃一吃“市场”的红利。


问题在于,牛市就意味着所有股票都会上涨么?


稍微对近几年全国牛剑录取的统计做一点研究,就会发现,除了极个别的学校每年录取数量相对稳定,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波动都不小。


牛市一般的定义是市场整体出现了上升趋势,并且股民情绪高涨,但情绪再高涨,顶多增加一下股票的流通性,却改变不了股票的基本盘,潮水褪去,发现接盘的正是自己。


退一步说,近年牛剑录取从数量上看也只是保持稳定,相对美本的缩水来说确实是“不退则进”,但绝对数字并没有上涨太多,算不算是真正的牛市还得打个问号。



其实我们申请者和大学的关系,与其说是像股票和市场,倒不如说更像是病人和医生。


在股市中你可以持有多支股票,可以买进卖出,一个不行可以换下一个。但是升学的路只有一次机会,孩子也就那么一个,如果家长真的那么看重录取,那申请其实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而大学发offer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医生的手术成功率再高,但是落到每一个病人自己头上,也只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结果。


所以与其指望医生提高成功率,倒不如先从加强个人体质开始,不要把一切都不得不寄托在手术上。


升学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意思,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受包括既得利益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影响,就好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会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自我强化,最终人会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轻易走不出去,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


在集体主义里长大,享受过时代红利的家长们,是非常路径依赖的一代人。


我们在世俗意义上获得的成功,无论是财富也好、名誉也罢,大多与某一种特定的机会和道路有关。


我们是那么的推崇这些路径,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还诞生出了“成功学”这样的产物,专门研究和窥窃别人“成功”的路。


到了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自然也习惯于这样的思维:进了好小学才能进好初中,进了好初中才能进好高中,进了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学。一步错步步错,开头走歪了将来一定是万劫不复,这是应试教育下,我们无数人亲身体验过的现实。


问题在于,这种情况是出现在教育资源稀缺、需要靠大量残酷的筛选才能实现区分的背景上,而西方国家的人均教育资源更充足,靠着做题杀出一条血路,也不再是升学的唯一路径。


我们之所以选择出国留学,难道本来不正是因为另一种教育更关注个人而不是集体,更推崇全面发展而不是只追求分数,想给孩子多一些机会吗?



回到录取上,从每年牛剑在国内的录取上就能看出,除了个别的学校,大部分产生录取的学校和地理位置是非常分散的,且并不具备很明显的录取惯性。


这是因为牛剑的录取中,对口学校(Feeder School)的概念不重,主要还是靠学生个人的学术水平。


一些学校在前一年风光无两,下一年就惨淡无光,也有一些学校在前一年名不见经传,下一年就成了黑马校。所以在择校时根据榜单去判断学校的所谓升学能力,基本上没有参考价值。


大盘上去了,每支股票的涨跌仍然是独立的。面对留学,保留体制内升学的路径依赖,很多时候是毫无意义甚至会导致翻车的。


今年咱们城市的xx学校不是录了3个常青藤、4个牛剑吗?等自己孩子上了xx学校的那一届,可能一个也没录;你牛剑不是看重学术成绩吗,那我就狠狠地做题、好好地刷分?结果孩子笔试是过了,牛剑面试的时候跟教授前言不搭后语,一点思路也说不出来最后被拒。


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一定要说录取榜的价值,那或许是在榜上相对稳定的学校,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下限,而不是上限,因为稳定代表着这个学校基本的生源水平和教学能力。


至于每个学生的录取,还是要靠明确的规划和充足的个人努力,决不是靠送进一所好学校就万事大吉的。



沉默的大多数


小时候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跟家长们大肆谈论年级排名、班级尖子,我清楚地记得回家之后父亲说,“第一名是好,但最后一名总归也要有人当啊”。


博弈论里有个概念叫“零和博弈”,说的是在某些竞争当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比如棋牌麻将就是常见的零和博弈,有赢必有输。


狭义地看,申请一所大学这件事和零和博弈是相似的。大学的录取数量固定只有那么多,有人获得了录取,就势必意味着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申请大学甚至比零和博弈更残酷一些。因为如果每年的申请人数还在上涨,就意味着每有一人被录取,要被拒绝掉的人就会更多。有人欢喜,就有的是人愁。


一将功成万骨枯,名校的录取当然光鲜,但背后一定是失意的大多数。



我们简单地做一些算术:


国内牛剑录取常年的“龙头老大”深国交今年拿了共计50枚左右的牛剑offer,问题是这所学校这届有多少人呢?


大约是300人左右,录取率1/6。


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国内牛剑“最强校”,仍然有5/6的同学不会被牛剑录取。当然,并不是所有同学都申请了牛剑,这里只是一种假设。


UCAS官方公布的过去三年被英国大学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是分别是11630人(2023年),13180人(2022年)和13630人(2021年),共计38440人。


这三年中有多少中国学生能拿到牛剑的录取呢?答案是1149人。(根据牛剑官方的数据,三年间牛津录取500人,剑桥录取649人,共计1149人)


录取率为1149/38400=3%,意味着最后只有3%的学生能够去到牛剑。


而这三年又有多少中国学生申请了英国本科呢?


根据UCAS官方数据,这个数字是10万人左右。


换句话说,三年来10万中国申请人当中,有6万多人根本就没拿到大学录取;拿到录取的3万多人中,又只有1000人出头能去到牛剑,所以真正的“牛剑率”大概是1%左右。



而事实是,没有一家学校、机构、媒体,会花多少时间报道和宣传这剩下99%的人。在市面上,我们也不可能找到关于一个学生是如何“被牛剑拒绝”的案例分享。


大家似乎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就是被拒绝、没有达到录取条件、去到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才是申请的常态。


没有去到牛剑,他们或许去到了曼大、利兹、布里斯托或者其也许我们根本没听说过的学校,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但问题在于,抛开名校的光环,抛开属于那1%的话语权,抛开准入门槛带来的优越感,曼大、利兹又或布里斯托真的是很差的选择吗?


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是否也可以在追求高等教育的路上,通过不断地努力,获得不亚于名校生的自我改变?


这让我想起上海某知名学校的一面别具风格的“拒信墙”,与常见的“喜报”和“录取榜”不同,他们的学生会在申请季中把收到的拒信贴出来进行展示——或许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拒信,也可以是我们成长的勋章。



申请是一种浪潮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通过统计美国富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年龄,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的年龄,以及相应年龄段所对应的时代,对个人命运的走向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坐上“那些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生在“正确的年份”。


福布斯历史上最有钱的70人排行中,有19人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而这些人全部出生于1831-1840年间。


这个现象被解读为:1860-1870年间美国铁路、矿业、金融、制造业大发展,他们刚好处于20-30岁的黄金年龄。


在美国科技行业,也浮现出相似的统计规律:


比尔•盖茨 :1955

史蒂夫•乔布斯:1955

保罗•艾伦(微软联合创始人) :1955

史蒂夫•鲍尔默(微软前CEO):1956

埃里克•施密特(谷歌前CEO):1955

比尔•乔伊(昇阳联合创始人):1954

斯科特•麦克里尼(昇阳联合创始人):1954


这种现象被解读为:当第一个个人电脑出现时(1975年),这些人恰好处于19-22岁的黄金创新年龄。



在我看来,这些年来西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普及,同样像是一种浪潮。


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形势的友好发展,为了多元化、也为了财政收入,欧美国家大幅打开了对中国学生的大门,那时候的中国申请者稚嫩但稀有,所以很快走出了一大批早期的名校生(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


随着申请者人数的暴增、国际形势的动荡,中国学生和欧美大学的供需关系改变了,我们逐渐来到了内卷的时代,多少人在申请中挤破了头只为争抢可怜的一点名额;


而在最近几年,如上文提到,英国大学财政吃紧,优秀又有钱的中国国际生能解决些问题,所以导致很多大学发的录取慢慢增多。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什么时候能出现新的浪潮,让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普及开来,让我们不用再靠畸形的竞争来获取呢?这个答案现在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20年、50年甚至更久。



但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自己越是焦虑,越是想去学别人是怎么做的,不见得是个好主意。


“顺境里随大流还算是一种策略,逆境里则不是,毕竟逆境by definition就是大流都过得不怎么样的环境。在逆境里跟着大家的脚步是没什么值得自豪的。”


又一个申请季过去,无论牛剑最终诞生了多少录取,自己是被录取还是拒绝,对于你来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所处在的浪潮——不光是申请的浪潮,还有行业的浪潮、时代的浪潮。我们不能左右浪潮的趋势,但至少应该独立地思考,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争取有所作为。


世界的潮流,行业的起伏,改革的兴衰,都只是浪潮的波澜。赶上涨潮,或许我们能缔造属于自己的荣光;但遇见退潮,纵有伟大的梦想,也无非是很辛苦地艰难攀爬。


近期直播推荐

#牛剑录取是否有固定公式?2024英国申请全面解读!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近期线下活动推荐

2月1日在上海,我们会组织一场"英国本科留学机构深度线下探访",探访活动中,会去3家坐标上海的英本机构,各有特色,风格不一。本次活动,留学全知道全程免费提供交通、餐食,适合愿意花时间、不喜欢流水线机构并且正在给孩子选机构的家庭。🌹机构会分享:英本申请的“五关和六将”是哪些?2024了,考虑英国留学是最佳选择吗?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去英国留学?等话题。


英国本科场次的探访不多,大家别错过啦!欢迎扫码联系我们小助手报名👇


家长社群推荐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留学全知道

相关新闻

今年爆火的“冰冰裤”是什么鬼?清凉显瘦又百搭,洋气死了!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又一个爆款“谷爱凌”?“中产育儿天花板”江旻憓的成长之路可以复制吗?又又又搬?!深圳黑马校“三迁”,牛剑第二地位保得住吗?你刚要笑,它就猜到了然后和你一起笑......这样的“好机友”你想拥有吗?“巴黎世家2300的发夹是镶钻了吗?”网友无语:戴上我能和奥特曼结婚吗!今年的performance review,你拿到满意的rating了吗?一线经理为你揭秘业绩考核机制「 云集 | 职挂云帆 」今年爆火的新中式,英文是叫“New-Chinese Style”吗?2024牛剑赛艇对抗赛来了!200年“相爱相杀”,谁才是真正的王者?读N+N中外合办项目,毕业后的他们“双赢”了吗?多国抛售!美债突破35万亿美元,悬在世界头顶的“炸弹”又膨胀了?SSM 能取代 Transformer 搞出更「牛」的大模型吗?财经早参丨国乒女团实现五连冠;央行发文,事关货币政策;“阳”的人又多了?张文宏发声;5A级景区项目故障1死60伤“冬喝红梅夏喝尖,二八月里喝珠兰”,按口诀喝茶的我“真香”了吗?今年爆火的“Cross背心”,又纯又欲,显瘦又时髦!回头率200%!运动户外市场“饱和”了吗?创业投资的机会在哪里?|2024华丽志论坛系列报道9块9的咖啡新鄙视链,拴住“消费降级”的中产了吗?“奥运会数十人感染新冠”,“阳了”的人又多了?张文宏最新发声!“阳了”的人又多了?张文宏发声!价格「大跳水」,今年的榴莲怎么了?|氪金·大消费牛剑真的比爬藤容易?牛剑教父剖析「牛剑」录取制胜密钥!背债买房的“独立女性”,现在后悔了吗?《繁花》火了,“绿蛙”的眼睛又红了?我咋不信呢!英国TOP10中,居然牛剑录取率最高?UCAS又更新了(含英本申请新变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