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姐妹们,是不是经常听到一些关于乳腺癌防治的“小道消息”?而且似乎、好像还有点道理?不过,我们要提醒大家,这些消息可能全是误区谣言,但凡听了照做耽误治疗得不偿失!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并不能“一切了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了手术治疗后,将局部的肿瘤组织进行彻底清除以后,并不意味着肿瘤细胞已经完全被清除,仍然存在着复发转移的可能。
所以,接受了早期手术治疗以后,大部分患者还需要接受必要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有的还需靶向治疗和局部放疗,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化疗是许多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化疗这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牵连体内其他快速增殖的细胞,产生比如脱发、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溃疡、便秘腹泻等毒副反应。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头发是会重新张出来的,甚至比以前还乌黑亮丽,其他毒副反应大部分也都是可控的,并且有相对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误解或恐惧化疗的毒副反应而抹灭它的治疗效果,放弃对生命的追求,那真的太不划算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不再与绝症划等号,更像是一种慢性病,整体治疗效果较好,相当一部分规范治疗后的早期乳腺癌能获得治愈。因此,如果怀疑乳腺癌时,不要盲目恐慌,立即前往正规医院遵医嘱完善检查,积极配合接受规范治疗。即使经过治疗,乳腺癌仍然可能复发,因此需要定期复查和监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与患者个人体质、疾病分期各有不同。尽管5年后复发风险相对降低,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在5年后发生复发转移。坚持长期定期复查随访,其一是能确保及时、尽早地发现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的前兆,并进行及时的处理,有助于患者长期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二也是患者及时与医生取得有效沟通的快捷途径,便于医生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随访缺一不可!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采取的治疗措施并不一样。临床医师会针对乳腺癌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的特性以及患者身体情况为患者“量身定制”综合治疗方案。因此,并不是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都一样。
姐妹们请放下不必要的担忧,充分信任你的主管医生并和他/她建立及时有效地沟通,听医生的话规范进行抗肿瘤治疗。误区:内分泌服药吃一段时间就行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是与肿瘤的一场持久战。内分泌治疗与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不同,它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内分泌治疗标准时间一般在5-10年之间,但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是不同的。对于绝经前或绝经后复发风险较高的乳腺癌患者来说,一般需要10年左右,而对于复发风险不是很高的患者,一般需至少5年。如果患者在坚持内分泌治疗两三年后,认为自己病情已经稳定,无需继续自行停药,无疑是将自己暴露在了复发、转移的危险之中。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姐妹一定要记住:坚持用药、定时定量、不自行换药、理性面对副作用、定期随访复查、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误区:乳腺癌患者千万不能吃豆制品
豆浆和豆腐一类的食物都属于大豆制品,富含一种叫做“大豆异黄酮”的化合物,属于植物性雌激素。它和我们由自身体内腺体或细胞分泌的内源性雌激素不是一回事,导致乳腺癌风险上升的,是我们人体产生的内源性雌激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食用含有异黄酮的大豆食品降低雌激素的浓度,减少雌激素的作用,不但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甚至还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成年人每日可摄入30-50g大豆或豆制品。除了大豆及其制品中可以获得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其中大豆异黄酮也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所以,豆浆可以喝,豆制品也可以吃,前提要吃新鲜的。患者朋友不要进入“检查最好都做才能达到监测目的”的误区。每位患者每次的复查项目都是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后才开具的。由于患者个体情况、复发风险、治疗方案和副反应等因素都不尽相同,因此检查项目可能会不一样。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营养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反而营养不良可能进一步导致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下降,疗效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速患者死亡。误区:只有女性会得乳腺癌
男性乳腺肿瘤发生的可能不可忽略,虽然一百个乳腺癌患者当中大概只有一个是男性,但就是因为发病率低,男性对自身患乳腺癌风险的意识也比女性相对低一些,可能导致男性乳腺癌患者不能及时诊断而时常导致延误病情。
对于大部分男性乳腺癌患者,主要是以可触及的肿块为首发症状。所以,如果男性发现有小疙瘩或是明显的肿块,就应该要及时就诊,不可以掉以轻心。误区:保乳没有全切好
随着传统的乳腺癌治疗模式被新的治疗模式所替代,如今很大一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除了乳腺切除手术以外有了“保乳手术”这一新选择,保乳手术让部分乳腺癌患者在疾病得到治疗的同时依旧“挺好”。
但临床上的确会有一些患者因为担心保乳术会使癌细胞清除得不够彻底,影响到生存而放弃选择保乳手术。
但实际上,接受保乳手术并进行术后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无论从总生存期、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_________
上期文章
一胖毁所有?竟然真的会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