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智驾是灵魂的上汽,竟然把飞凡的智驾团队裁了。。。
新的一年汽车行业将会越来越卷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现在某职场平台上,一则飞凡智驾事业部全员裁撤的消息传出,让人感慨年关难过。
而领导飞凡智驾团队的飞凡首席产品官 Pia Hu 现在也被曝已经离职,飞凡的智驾可以说快凉透了。
这样大刀阔斧的砍掉智驾团队,是因为飞凡现在虽谈不上苟延残喘,但情况不容乐观。
2023 年底,新款飞凡 R7 降价 9 万,一下子从 27.99 降到 18.99 ,但只是卖出了 3099 辆,非常惨淡。
而兄弟品牌智己,同样是下探 20-25 万的市场, LS6 单车月销破万。整个智己品牌后发先至,全年累计销量 38253 台,同比增长 665% ,现在成绩起码能够挤进 “ 理想榜单 ” 了。
所以,上汽集团舍弃掉飞凡的自研智驾,全面转向智己使用的 Momenta 降本增效,也是理所应当。
曾经飞凡是上汽第一个新能源品牌,还是上汽全权主导的 “ 排头兵 ” ,被寄予年销破 10 万的厚望,为什么会落得现在这般下场呢?
因为飞凡的血统,注定它就是爷爷不疼,奶奶不爱。
飞凡汽车脱胎于荣威。
当初上汽费了老大劲从英国把罗孚的技术买回来,就是路虎名字里面那个 ROVER ,但是没能买到商标。
上汽不甘心啊,所以只能仿创一个荣威。
荣威大家懂的,上修飞机下修表,荣威名爵修不了。
从罗孚买来的本来就是老掉牙的技术,再加上上汽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本土化研发实力。
这一来一去,荣威的品控就直接原地爆炸了。
后来,为了蹭上新能源热度,荣威把新能源业务剥离出来,单走一个字母 “R” ,试图摆脱骂名。
2020 年, R 汽车在广州车展亮相的时候,还特别心机的摆在小鹏展台旁边,放上自己的 R-Aura 概念车。
人们一看,英文车标、高级外国汽车、新能源,大大滴好!
R 汽车也因此获得了一小波曝光度和媒体赞誉。
但是当 R 汽车推出第一款量产车 ER6 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它直接换壳了荣威 Ei6 。都不说你是个油改电了,之前 Ei6 有过正常行驶发动机掉下来的惊人故障。。。
而后续第二款车型 Marvel R 的车名更是逆天,干脆就只在荣威 Marvel X 上改了个字母后缀,装都不装了。此后, R 汽车和荣威的切割以失败告终。
估计也是看不下去那么多烂活了,上汽高层的耐心到了极限,干脆联手阿里巴巴、张江高科新建 “ 智己 ” 品牌,重新冲击高端。
在智己这座大山面前, R 汽车向上的可能被封死了,只能填补智己的空缺,改名飞凡汽车,在 20-30 万价位布局。
原本差异化竞争下,飞凡也能在 20-30 万的区间站稳脚跟,与智己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各品牌独立运营的方针,让两个品牌最终面临同室操戈的局面。
智己一开始定位为 “ 驾控旗舰 ” ,一开始出的 L7 一度触摸 40 万的门槛,还说自己是威廉姆斯 F1 车队大师级调教,就是奔着对标 BBA 去的。
当时市场反馈并不如意,但可能是智己的互联网基因发挥作用,它们当机立断选择价格下探。
通常来说,同级别的 SUV 售价比轿车更贵,但智己一反常态,直接推出了 28.98-45.98 万的 LS7 ,将起售价打到 30 万以下。
28 万,一台 5049mm 长, 3060mm 轴距的中大型 SUV ,离离原上谱。
但是另一边比智己 LS7 小一号的飞凡 R7 ,却还要卖 27.99-38.99 万元。
两者相差无几的价格,飞凡 R7 辅助影像功能更少、中控屏也更小,而且缺少外放电等配置,直接被智己打崩了。
更别提同价位还有 Model Y 、小鹏 G6 、蔚来 ES6 等经过市场验证的对手。
后来飞凡 R7 到了 24 款才把价格降下来,已经错过宣传的最佳时机了。
另一方面,飞凡一度大力宣传的自研 PP-CEM 也被迫向成本妥协。
这是上汽一开始两头押注就注定的。
飞凡因为国际化战略,所以自研的 PP-CEM 选择了美国 Luminar 的激光雷达、采埃孚的 4D 成像雷达、海拉的 77GHz 角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路线,而且用了两张 Orin-X 芯片来打造。
主打堆配置,多重冗余,适配中欧多地的法规。
而另一边的智己则是扎根国产供应链,智驾用的 Momenta 方案,激光雷达也是国产的速腾聚创,便宜又大碗。
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随着智驾训练的深入,对于上汽来说是支撑不起的内耗。
所以,当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打响,以及上汽集团作为国企需要侧重国产化投资,成本更高的飞凡 PP-CEM 肯定会被放弃。
在营销上面,飞凡也是不及智己。
虽然智己的 CEO 刘涛经常有着不少迷惑营销,什么剑指特斯拉,车上包饺子煮火锅,高速超速、压线变道,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整个上汽形象。
但是毕竟黑红也是红,大家确实记住了有这么一家车企叫智己。
甚至跟随特斯拉推出 “ 逆天 ” 的半幅式方向盘,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记忆点。
相比之下,飞凡唯一的舆论可就惨多了。
飞凡一直在宣传消费者感知度不高的 “ 巴赫座舱 ” ,要么就是实战经验不够丰富的 RISING PILOT 。
但是最破圈的却是 22 年的成都车展维权事件,处理 ER6 留下来的烂摊子,公关起不了一点作用。
一边是智己的黑红也是红,另一边是飞凡的噤声无人问津,现在智己与飞凡的内部斗争似乎已经落下帷幕。
去年 8 月,领导飞凡 PP-CEM 团队的首席科学家金杰盂离职,预示着飞凡的战略收缩开始。今年 1 月 11 日,上汽官宣吴冰卸任飞凡 CEO 。再到现在的大裁员,接手金杰盂的 Pia Hu 也离开了上汽。
飞凡汽车高管这一系列的变动,配合飞凡 R7 一下降价 9 万的操作,只能说飞凡已经彻底给智己让位了。。。
飞凡作为上汽最早拥抱新能源的品牌,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现在手上能打的牌只剩下换电。
可飞凡连智驾都砍了,更重资产的换电还能走多远呢?
要我说,既然上汽选择了 Momenta 这个智驾的第一梯队当 “ 灵魂 ” ,飞凡不如慢慢换装 Momenta 方案,再把荣威的家用车市场吃下来,主打中低端智驾。
毕竟现在 20 万以下车型能做好智驾的屈指可数,飞凡下沉后凭借外观、智驾还能有点机会。
看看隔壁破产的威马,经营危机的高合,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开始淘汰 “ 缩圈 ” 了。飞凡再不狠一点,可能也就剩这两年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