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吻,一个虚拟的吻,我们都知道哪种更棒
“把实体杂志和数字版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比较一个真实的吻和一个虚拟的吻。我们都知道哪种更棒。”
SSAW 杂志主编 Chris Vidal Tenomaa 这样说道,因此时至今日,关于“纸质杂志存在的必要性”,又有了新的说法。
即使翻杂志、阅读长篇内容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奢侈品”,纸质杂志的存在本身依然能带来常看常新的灵感——毕竟,“编辑视角”永远是一门手艺,它带来的是突破信息茧房和固有认知的可能性。
作为“乌云装扮者”和“荒野气象”内容团队协作空间的开放编集室,编辑们每周都在这里举行评刊会。不久前的公共评刊日,我们的朋友 NiCE TRY 主播 @文森特动物园 从上海带来了一大袋自己钟爱的杂志,和到场的读者分享。
这就是 OPEN COFFICE 中 OPEN 的含义,我们希望充满杂志和杂志思维的场所,可以被更多人使用,成为一个开放的、挤满灵感和创意的空间。
也许是 2024 年春节前最后一则关于 OPEN COFFICE 的推送,我们征得分享人的同意,将公共开放日发生的讲述和讨论展现给各位。
本版块的目标是:增进读者对乌云装扮者——作为一个公众号的了解。在图片和视频更强势的社交网络中,持续关注公众号的读者,值得我们这样缓慢的团队,多付出一些努力。
* 关于 OPEN COFFICE 的释义,你可以直接移步到页面最下方了解。
文森特的杂志分享
Interview
Issue.549
Interview 这本杂志的格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对谈。这本杂志里常常有非常不循规蹈矩的做法,通常杂志的卷首语都会是主编的话,但 Interview 的卷首语却是“会议记录”。
比如,“所以,要把 Jennifer Lawrence和蒙娜丽莎放在一起吗?”、“要把我们的卷首语和这个商业字体广告放在一起吗?” 我会想,他们怎么这么轻松随意地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就能够让大家能够感受到杂志的氛围。
对 Interview 的另一个感受是,他们完全把文字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卷首语中的对话,还有一部分内容是每个人去选这篇文章里,要引用哪句话来作为标题。比如 Jennifer Lawrence 的标题就是“Well, this isn't your interview, is it?”
而这篇 SZA 采访另一位新晋嘻哈女歌手 GloRilla 的文章,选用的 quote 就是“I am a rapper, period.”
而为《继承之战》中的 Roman、刚刚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的 Kirean Culkin 的文章,他们选择的是“He really knows his shit. ”每次看到他们把这种话用很大的字体放出来,都会感叹,他们怎么能这样自由、这么随意,同时又如此准确。
很多杂志会加一些小的 icon,或者色块,但对于 Interview 来说,他们只用文字和图片,就能做得非常风格化、非常出色。
他们杂志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栏目,就是用创始人 Andy Warhol 的一套经典问题去问采访对象,读起来就像 Andy Warhol 和一个还活着的人正在对话一样。
Notebook
Vol.1
这本杂志是电影出版公司 MUBI 的杂志,翻到滨口龙介和奈良美智的对谈,也让我很兴奋,会想:如果我能够参与、促成这样的一次聊天该有多好。
很多杂志都在做这样的事,比如日本的 SWITCH 杂志,在每次是枝裕和出新电影时,都会为他出一期专刊。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海街日记》那一期,他们分别找了四个女演员做了专访,也找了是枝裕和分析自己以往各部电影的年表,还让杂志编辑和是枝裕和专门再跑去镰仓。
他们甚至还找到了斋藤工,让他和是枝裕和一起在电影院看《海街日记》,然后又在电影院里做了一次对谈。
我当时就觉得,怎么方方面面、能想到的、没有想到的内容,都被他们做出来了啊!
BRUTUS 杂志有一次采访摄影师奥山由之,也是非常细致,但我觉得很厉害的一点是,在那一期杂志中,他们找到了奥山由之很喜欢的一个美国摄影师 Stephen Shore,请他们两个做对谈。
这个策划让我大开眼界:对很多做严肃摄影的人来说,奥山由之有点太“流行”了,而 Stephen Shore 是一个艺术家。让这样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人聊天,还聊出了很多观点,我都觉得很震撼。
我之前在一个脱口秀公司工作,我做自己的工作时也会想,这个演员不是蛮喜欢那个美国脱口秀演员的吗?如果我能让这两个人见面,然后他们一起出一个东西就好了。
所以,每次看到这样的专题,都会很想学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谈成的。
032c
Issue.44
这期 032c 的封面是防弹少年团的 RM,摄影师是夏永康。这本在我看来非常“亚”的杂志,会去拍韩国的男团,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他们经常会做这种让人想象不到的合作。
我自己会把杂志分成两种,大众看的杂志,和做杂志、做品牌的人看的杂志,032c 就属于后者,是时尚品牌的创意总监会看的杂志,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会看的杂志。
他们经常给我感觉很怪:有一期开头的很大一块篇幅,刊登的是一个欧洲农村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是 Rem Koolhaas 写的,也就是“大裤衩”的设计师。
● 这份关于欧洲乡村的调研后来由 TASCHEN 单独出版为书籍《Countryside: A Report》
我自己读了几页就放弃了,但是他们就会完完整整地刊登出来。这本杂志就是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们会把最有影响力的人集中在这里,去聊一些你现在可能还意识不到的问题。
System
另一本我今天没有带来的杂志是 System,它是 Numéro 的前主编出来自己做的。可能因为他在行业内的人脉和声誉很好,所以很多大牌的人愿意提前透露消息给他们。
当时 Raf Simons 宣布加入 Prada 时,对很多关注时尚行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很突然的消息。但同时,消息刚宣布,System 就推出了这期 Raf Simons 的专题,他们能够提早得到消息,提前半年就准备好,做了非常详实的报道。
另一期 Virgil Abloh 的专题也很超出我的预期,当时 Virgil 还没有去 LV,因为他本身是学建筑的,杂志就找来了库哈斯和他对谈。我印象中库哈斯不是一个很友善的人,但他却愿意和时尚圈的人走得那么近,并且专门聊建筑的东西。
如果大家要买这本杂志的话,可以去搜有一期封面是 Angelababy 的。那期后面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讨论一件事:“为什么纸质杂志更好”。
在这个选题里,他们采访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字杂志的主编,每个人都有一个“为什么纸质杂志应该存在”的理由。
其中一个人说,如果自己做杂志的话,他不会让每一篇都成为爆款,因为杂志不需要这样。它应该有一些是比较轻的,有一些是很重的,可以控制阅读的节奏。
如果你做得够好、你的读者信任你的话,从头看下来会觉得非常张弛有度。不会每篇都塞得很满,也不会每篇都告诉你“阅读本文需要 10 分钟”。
这让我想到麦浚龙出的一张概念专辑,从头到尾都是讲一个故事。在这张专辑十年前,他还是一个被唱片公司包装出来的偶像歌手时,出过一首口水歌《耿耿于怀》。
而十年之后,他把这个故事续上了,出了《念念不忘》和更多歌,来讲述当时歌里的男生与女生的故事。还有谢安琪、莫文蔚这些人,在分不同的角色演绎这些歌。
我会认为,杂志和概念专辑其实是很像的。后来很多做音乐的人觉得,已经不存在“概念专辑”这件事,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只听单曲,不会从头到尾听完一张专辑,也不会去考虑每首歌之间的关联。
这种感觉,其实和 System 那篇文章中的观点很像。
THE MONOCLE BOOK OF PHOTOGRAPHY
另一本是乌云装扮者常常提到的 Monocle,我一次都没有看完过,但是很感兴趣,买过很多期。
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new journalism”,杂志里的所有文章,包括豆腐块那么小的文章,都是自己找人去写、找人去拍,拿回来的全部都是一手信息。
这一本 THE MONOCLE BOOK OF PHOTOGRAPHY 是特刊, 把过去很多年摄影师拍的照片们集结起来。
我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编辑这本书的!首先,里面的照片都不是“应付一下”的照片,每张单独拿出来都是不差的照片,但放在一起,也不会谁比谁更强。
因为所有内容都是他们亲自跑回来的,因此所有内容都可以灵活地以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如果你的内容是采购回来的,或者从别的地方扒下来的,那么你对它的使用就不会那么自如。
Monocle 自己另外有一个品牌咨询公司 Winkreative。因为很多品牌喜欢他们杂志上的广告,也很信任编辑的品位和他们做内容的方式,他们就会给品牌去做咨询。
● Monocle 和汉莎航空合作的小册子《The Monocle 100》,分享了旅行中的 100 件“必备之事”
因为我之前是广告公司出身,就会好奇,如果不是创意文案出身,而是编辑出身的人去做品牌,会做成什么样子。
我平常买杂志买得很多,但实在是看不完——我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资料库,比如 Casa BRUTUS 就常出那种超级详细的大专题,翻完之后留下大概印象后,就经常会有想要引用其中的东西。
每次翻这样的专题都会觉得,嗯?他们已经帮我选好了吗?所以编辑推荐还是很重要的啊。
像 Spotify 会用很厉害的算法给你推荐音乐,但苹果音乐现在还在用编辑推荐歌单。在编辑推荐里,会听到很多不在你认知范围内的东西,但听完也会觉得很有意思,会加入我的 list 里。
☁️
开放编集室诞生的周边,一张简单的柴犬年历。感谢摄影师段段的拍摄,购买链接请滑动到最后获取。
尺寸
29*43 厘米
材质
200g 特种纸
工艺
烫金
以上内容来自 OPEN COFFICE,我们称为“开放编集室”,是乌云装扮者的内容发生地、团队协作的办公室。COFFICE 是咖啡和办公室的结合,OPEN 则有两个含义:这里讨论的话题、选题是开放的,以及最终,这个作为编辑部的实体空间,也是对外开放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也是个播客节目,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这一产品是受到了 Popeye 杂志编辑部的启发。
我们整理了未命中的选题和被分享的杂志并以音频形式呈现。启发是个太高傲的词,分享才是更有趣的事,音频版本已偷偷上传至小宇宙,可自行搜索“开放编集室”或扫描右侧二维码。
监制:y
整理:Lili 版式:Lili
这份榜单告诉我们,时尚是一件比想象中更有深度的东西
去做 50 件“似乎很有趣”的小事,对北京的爱似乎也多了一些
不权威发布:中国城市的梦想街区,应该是怎样的?
2024 新年旅行计划,参考这些榜单就够了
不权威发布:中国城市的梦想街区,应该是怎样的?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