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外语,你必须知道的语言学知识
一个来自捷克的卖花女孩,和一个街头卖艺的男孩相遇了。在一次合奏中,他们发现彼此惊人的默契。于是他们组了一个乐队,四处表演。
在艺术愈发蓬勃的时候,爱情也悄悄地萌芽。
他们去海边,在路上,他问起她的男人。他问:“你爱他吗”用捷克语怎么说?
她告诉了他。于是他问她:你爱他吗?
她笑着,用捷克语说了一句他听不懂的回答。
最后,他买了一架老钢琴给她,她笑着跑下楼签收,他们分别了,再也没见过。
而那句他没有听懂的捷克语,翻译过来是“我爱的是你”。
在这部名为《曾经》的电影中,语言的藩篱留下了永久的爱情遗憾。在电影审美上,它是个美丽的遗憾,而在生活中却是两个相爱的人就此错过。
根据语言学家统计,世界上现存约3000-5000种语言,旧的语言不断消亡,新的语言不断诞生。
犹太人的《圣经》解释说,人类语言的不互通是上帝有意而为之。原本,天底下只有一种语言,任何人可以互相理解而没有障碍。
一次大洪水劫难过后,有人提出建造通天巴别塔,防止洪水再度毁灭世界。这个提议得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人们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
此举惊动了上帝,他发觉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威胁,决定从内部分裂人类。
他的做法,就是形成语言分化,让人们无法互相沟通交流,形成误解、甚至仇恨。
巴别塔建造计划就此搁浅。
想象中的巴别塔
现在的我们,要在地铁里苦苦背单词,看美剧的时候70%的注意力都在字幕。
语言的不同,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艾米丽在巴黎》剧照
不禁有人好奇:世界上第一个学会外语的人,都经历了些什么?
我们无从得知第一个学会外语的人是谁,但是透过语言学,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第一步:模仿发音
和所有小孩学习母语一样,第一个掌握外语的人指什么念什么,发音也不标准,更别提语法了。
早先来到中国广州的葡萄牙商人和英国商人,他们就用一种杂交汉语和外语的假语言——洋泾浜,进行交流,这种语言用汉语发音,标注各个英语或者葡语的发音方式。
所以,不要再指责孩子用“阿婆”来记“apple”的发音了,当时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是这么交流的。
第二步:理解含义
想想我们第一次理解苹果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明白的?
也许是每一次你吃这种又红又大又甜的食物时,妈妈总是称之为“苹果”,你便明白“苹果”这个词与好吃的东西有一一映射的关系。
《艾米丽在巴黎》剧照
最早学习外语的人也是这样。16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词汇语法完全不通,于是1565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澳门建立了圣保禄公学,教授传教士们学习汉语,起初就是通过画图识字方法让外国人理解各个词汇的含义的。
第三部:环境文化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环境的加持。你能说明具象的“苹果”是什么,那么抽象词汇“爱”、“信心”、“教育”这种词汇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这就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沟通了。
在沟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文化差异导致更多微妙的词汇用法,比如在英语中和狗有关的短语有:Lucky dog是幸运儿,Old dog是老手,Love me love my dog是爱屋及乌。英语国家狗被看做人类的朋友,并不带有什么贬义。
《伦敦生活》剧照
而在汉语中,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则是被鄙视厌恶的。
第一个学会外语的人,可能是传教士,也可能是航海士、商人。而不论是谁,都不可能是凭一己之力学会的,而是几代人,经过前辈们不断的积累,再由某个人汇总成规范。
外语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即便我们有了前人编撰好的词典、语法书、各种案例,依然很难。我们也会隐约察觉到,这些通用的方法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根本门道,这便是“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在学外语这件事上,人和人的能力也有差异。
说起人人羡慕的语言大神,赵元任当之无愧。他被誉为“汉语语言学之父” ,会说33种方言,而且精通多门外语。到法国讲巴黎土语,到德国讲柏林方言,到世界任何地方都有人跟他"攀老乡",这也成了他的语言学习一大动力。
赵元任
这样的语言学的天分主要表现在学习语言的能力上,这个能力可以分解为:语音能力(phonemic coding ability)、语法敏感度(grammatical sensitivity)、归纳能力(indu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记忆能力(rote learning ability),四个方面。
简单说,语音能力强的人对语音敏感,能快速分别两个发音相近的词;语法敏感度高的人可以在课堂上轻松掌握语法规则;而归纳能力强的人则不太依赖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自己就能举一反三;记忆能力强的人在背单词上会比较轻松,更容易掌握词汇。
而我们,只要根据科学的方法提升上述四种能力,再结合自身情况,也能和语言大师一样提升自己学语言的效率。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门课程《语言学——你学好外语的第一堂必修课》。
为什么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记住长单词?为什么同是九年义务教育,外语大佬能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美剧,一开口还是中式口音?
原来,学外语也有方法论。
这门课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告诉你必须知道的语言学知识,带你认清语言本质。比如,有没有学外语的“关键时期”?人到底是怎么学会一门语言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可以在这一模块中找到。
第二个层面是技能,告诉你学外语事半功倍的一些方法。外语学习中,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比如,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表达更地道?怎么才能摆脱口音?怎么高效地掌握词汇?听说读写能力不均衡怎么办?这些问题我都会一一为你分析。听了第二模块的内容,你不但会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还可以活学活用到你的外语学习当中。
第三个层面出发点是认知,把语言学的知识和当下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对你的外语学习有些启发。比如,众所周知,汉语方言非常复杂,哪怕你没看过周星驰的粤语版电影,没看过赵本山的小品,没听过侯宝林的相声,没看过《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白昼流星》,你也一定听过你的同学、同事讲的各地方言。
除了方言上的差异,为什么男性和女性说的语言也有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把“狗”当成家庭成员,可汉语中跟“狗”有关的词大都不是什么好词,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梦”应该翻译成Chinese dream还是China dream?
......
这些问题,语言学专栏都会为你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会一门新的语言
获得一个新的灵魂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订阅课程
▼
↓ 澎湃好课,给你更多干货好课 ↓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