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聪明的人,不一定适合创业
接着上次的分享聊。在囚徒困境的一众游戏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最后通牒案例。(点击阅读)
两个人,A与B。现在有10块钱分给这两个人,但是A是决定怎么分的人,B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A划分的方案。如果B选择接受,他就会拿走A愿意给他的钱,A取走剩下的。而B如果不接受,A与B都拿不到钱。如果人人都绝对理性,A会选择给B一块钱,然后自己拿走9块钱,而B不论怎样,都应该接受这一块钱,因为如果他拒绝,他会一块钱都拿不到。无论如何,他接受都会更好。因此,理性上,稳定的模型应该是A给B一块。如果A不给B,B一定会否决,这样A也拿不到,因此一定要给一块钱。但是,在现实中,做这个实验的参与者,如果A真的只给B一块钱,B很可能为了让A拿不到那九块钱,连这一块钱都拿不到了。因为B的心理可能是:“有十块钱你就分我一块?你拿九块??我凭什么要满足你?直接大家都拿不到拉倒,让你做梦去!” 此所谓:羞辱定价模型——如果是羞辱我的定价,我跟你鱼死网破。
闲话休提,继续说咱们前几期聊到的M大佬。金主来找他时,他确实也正在考虑拉团队出来飞,这几亿美元给谁不是赚,给公司,公司全拿,自己就一点点微薄奖金;给金主,自己能有巨额抽成。搞起啊!于是一拍即合。
搞定启动资金后,M大佬就开始思考搭建团队。虽然核心东西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但要快速做起来,缺不了支持人员,而熟练又合作默契的帮手是最理想的。他想到了他那四个手下。把手下拉出来一开始又给不了对应投行的薪水,那只有外加给股份了。这就回到本篇开头的最后通牒案例了。对于手下B,M大佬不带他飞,他一分钱也拿不到只能在投行领死工资。而M大佬知道所有东西,手下只是辅助。那么如果带他飞,M大佬给他多少合适?
这里必须说一下此事的背景:M大佬是年少成名型的,一路都是精英学校,博士毕业于全球顶级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久负盛名的C投行,又负责开拓当时还没有被人熟知的高频新世界,然后又成功地为公司赚到了大钱。他的聪明程度高到,我好几个跟他熟悉/认识的朋友,都异口同声地跟我夸过:M大佬是他们见过的人里面,最聪明的。
可惜太聪明的人,不一定适合创业,因为太聪明容易过于理性,而过于理性,容易忽略感性。而就创业这个复杂度,不懂他人的感性,又怎么能建好/带好团队呢?
那是一个阴雨天,窗外阴阴的带点小雨。高频交易就像印钞机一样为C投行工作,M大佬看着漂亮的绿线,却没有心情像往日一样思考新的策略。又到了收盘时刻,M大佬大喊一声:“来来大家一起吃饭去,我请客!” 老板说请客,大家还能说啥,当然去蹭饭啦。
饭桌上聊兴正浓,M大佬顺势说起金主之事,跟手下们说:“天赐良机啊,大家一起发大财的时间到了!”一个手下弱弱地问:“M总,我们跟你出来,新公司能给我们多少股份呀?” M大佬大手一挥:“这个我已经想好了!你们每人百分之一,怎么样,百分之一啊!够多了吧?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不约而同停下杯盏,沉默又尴尬地对视。M大佬继续开始新的展望,四个员工却心思复杂。
多年以后,一个当时在场的员工回忆起这件往事,跟朋友叹息说:“唉,其实当时如果他给我们每人百分之五,我们也就出来跟他干了。”
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短。M大佬没有说服任何一个手下,只能单独出来从零开始。而剩下的四个员工,一边敷衍着M大佬,一边开始不着痕迹地争夺M大佬离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虽然古早期的高频交易如此地赚钱,但并没有什么中国人,单飞后通过这个大赚特赚在华尔街晋升新贵扬名立万,包括绝顶聪明的M大佬。而留下的四个员工,也一样没有什么大发展。其中几个默默老去,另外几个去了买方,却也没有财务自由。
这是个令人无语凝噎的双输故事。但是我们真的没法怪M大佬。毕竟他是中国典型的教育背景出身,从小成绩好就是一切,在中国那一场场考试中,没有一场需要团队合作。而成绩越好的人,越容易清高,日常越不在乎团队合作。我们更没法怪那四个员工(都是中国人)——是的,员工也一样有责任:如果是懂得双赢、情商特别高的员工,起码在那一刻可以站出来,给M大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管理学引导,跟他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双赢。毕竟这样的历史机遇生命中也没有几次。为什么不努力争取一把呢?
应该反省的不只是他们,而是所有我们,所有从中国教育体系里出来的人。我们怎样补上中国教育缺失的那一部分:怎样不轻易谈崩?怎样团队合作?怎样共情别人的想法?怎样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们要补的课太多了。
当然,M大佬单飞的失败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令人发指的管理能力,还有高频交易特质的原因。(本系列连载中,点击下方目录查看前期)
READNG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