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中写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真正的修行不是躲在深山里,而是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心。管理好自己的心,令其保持清静,不被外物所干扰,便再没什么事能难倒我们了。长江边上有座寺院,名叫归元寺,寺中有个信徒,参禅时,常常被江中来往的船只所影响。有一天,他就问住持老和尚:“我们参禅打坐,如何才能心外无物呢?”住持伸出手指,指了一下右边的弟子,弟子便把右边的窗户关了起来。信徒仍然疑惑:“右边是看不到江中的船只了,可左边还是看得到啊。”住持又指了一下左边的侍者,侍者把左边的窗户也关了起来。信徒指着大门问道:“师父,大门开着,江中来往的船只,还是会扰乱我们啊。”老住持闭上眼睛,就是在告诉信徒,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日本的“日光东照宫”,也借此典故,雕了三只“不看、不言、不听”的猿猴,以此警醒世人。《小窗幽记》中有云:“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诱惑太多,便会觉得天地都变得拘促而狭隘。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纷争,把心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时间也会变得清闲而悠长。花花世界,诱惑太多,唯有保持内心的安定,才不会被外物所干扰。佛家有句偈语:“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只要我们自己不动心,不起念,不攀缘,就不会被外境所烦扰。清朝名臣林则徐,曾经性情暴躁,无法平静下来,经常被“烦心事”影响了决策。后来,在父亲的点拨下,他在书房里挂起了亲笔书写的牌匾“制怒”。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临行前,要把“制怒”牌匾带去。林则徐说:“这是我最宝贵的物品,哪怕老了,也要靠它修身养性。”到了新疆,即使条件艰苦,他依旧能平静处事,兴修水利、勘查垦地,颇有功绩。有句话叫做:“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我们总以为,躲到一个世外桃源里,才能远离喧嚣,回归安静。实际上,真正的心静,是灯火阑珊处的修炼,是鸡零狗碎时的隐忍。做人,管好自己的心,心静了,就不烦了,事情也就顺了。“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人到头来却是输。”人世间,有多少人,为了名利奔波,赢了一时,却输了一世。真正的智者,不会徜徉在名利场中,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收获内心的富足与安宁。陶渊明是田园山水诗的创始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他生逢乱世,几番为官,但始终心系山林,内心恬静安然。从庙堂到田间,他穿起粗布衣裳,扛起锄头,成了一个乡野农夫。还因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饿肚子,遭乡邻非议,惹好友惋惜。面对贫困和孤独,他依然笑着说:“但使愿无违”,只因心静人安,便无怨无悔。陶渊明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几间屋,几亩田,几壶酒,春花冬雪,岁月悠然。没有那花花肠子,挤不进那热闹圈子,就干脆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孤傲一点。做人和吃饭一样,浅尝则止,淡淡的滋味,是最好的状态。孔子去楚国时,在树林中遇到一个驼背老人,他用竹竿粘蝉,技术娴熟,百无一失。“我站在这里,就像木桩一样稳当;我举起手臂,就像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虽然天地广阔无边,万物五光十色,但我却只专注在蝉翼上。心无二念,外界任何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怎么会粘不到蝉呢?”《围炉夜话》讲: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虽然资质一般,但是如果细心周到,事事用心,这个人便能有一番作为。管好自己的心念,耐住性子,蹲下身子,早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曾绘制《十牛图》,寓意“制心如牧牛”。点个在看,管好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清静、安定、澄明,则一切皆成。点击下图,立即加入▽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