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11星,时空道宇星座建设全面加速
2024年2月3日7时37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刷新该发射场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纪录。同时,这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第200次发射任务。
人类解码太空,是为了探索地球,给人类创造更美好的“蓝色家园”,时空道宇建设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亦是如此。作为国内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航天企业,时空道宇聚焦卫星制造、卫星应用领域,已完成涵盖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等方面的全产业链布局。
两年不到的时间,时空道宇从“一箭9星”突破至如今的“一箭11星”,快速向预计目标的一期72颗卫星组网部署靠近,预计将在2年内完成星座一期部署,加速卫星应用服务全球化的进程。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时空道宇自主建设运营的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在全球范围内,时空道宇是继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网(OneWeb)、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之后,有独立建设并运营商业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实现星座整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
时空道宇将于两年内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二期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同时,星座卫星搭载AI遥感功能,提供1-5m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产品及服务。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具备铱星二代(Iridium Next)卫星所提供的覆盖全球的卫星物联网服务能力。同时,星座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星链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功能,可提供卫星短信及数据传输服务,专注于服务人类未来出行领域,为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
USCSatelliteDatabas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日,全球共有7560颗在轨运营卫星,其中美国5184颗(约占全球68%),中国628颗(约占全球8%)。行业数据显示,未来全球近地轨道预计部署10万颗卫星。据了解,中国已规划约2.5万颗低轨卫星计划。
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尚有90%的缺口,不断提高卫星制造的产能和降低卫星制造成本成为行业的诉求。而通过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卫星工厂,实现卫星的批量化、智能化生产成为行业最迫切的需求。
为满足卫星批产条件,国内多家企业的智能生产线和超级工厂应运而生,开始逐步推进卫星批产建设。2021年时空道宇卫星超级工厂建成并投产,年产能可达500颗。
据时空道宇介绍,其卫星超级工厂借鉴全球先进卫星制造产线,同时结合汽车产业的研发生产经验,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生产线的设计响应了市场的自动化需求,配备了全向转运平台、协作机器人、多轴精确调姿平台、自动精测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
通过模块化设计、智能制造等技术,采用流水线并行生产等方式,时空道宇把卫星的设计生产周期大幅压缩,生产成本也下降45%左右,从下单到卫星出厂全流程控制在28天,量产后每天可出厂1-2颗卫星。OneWeb的 生产线产能为平均每周8颗,这意味着时空道宇卫星超级工厂的生产效能比肩国际一流商业航天企业。
相比于国外的SpaceX、OneWeb等企业,虽然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卫星星座建设上起步较晚,但包括时空道宇在内的企业,其攻坚的技术正在接近国际水平,推动中国卫星制造迈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助力全球卫星星座建设。
建设星座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时空道宇通过卫星量产、轨道面级发射部署、星座级测控等一系列的技术攻坚,具备星座的快速组网建设能力。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以及与高可靠的运载方合作实现卫星轨道面级部署,以一发一轨方式,实现星座快速建设部署;通过星座级测控,保障星座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规模化商业落地,有效构建星座服务商业模式。
据悉,除了卫星量产、星座建设的技术攻坚外,对于商业航天企业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落地,否则巨量的空间基础设施投入无法长久持续。在卫星应用层,时空道宇在2023年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卫星通信车规级量产应用的商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时空道宇率先实现航天产品车规级研发量产,实现车载卫星通信、星基高精定位应用的规模化应用落地。目前,基于时空道宇航天技术,极氪001FR、极氪007、吉利银河E8等车型已经具备卫星通信能力。
时空道宇通过未来出行星座及自有地面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卫星应用服务。通过融合通信、导航、遥感技术,提供卫星数据产品及服务,全面服务全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速卫星应用商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发展。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