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转动时,画面中尹静姬老师作为演员的存在感,恐怕是任何一位演员都无法企及的,是拥有强烈存在感的人。”2023年,已故电影演员尹静姬生前最后一部电影《诗》(2010)的导演李沧东,在法国当地时间1月30日,于巴黎市郊文森的一家教堂中参加了故人尹静姬的葬礼,结束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了以上的想法。为了送故人最后一程,1月28日到达巴黎的李沧东导演说:“尹静姬老师一生都没有失去作为演员的自我意识和本性”,“在韩国电影史中是非常特别的存在,拥有特别的位置。”“平生热爱电影的尹静姬老师,一直充满热情地在做电影。拍完我的电影《诗》之后也说过‘即使过了90岁也想继续拍电影’。甚至在医院时也说过‘得去拍电影了啊’,这是下意识地对自己演员身份的认同。”李沧东导演回忆起,尹静姬老师是韩国电影界叱咤风云的第一代女演员,并强调道:“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巨星和女演员,尹老师是第一个没有失去自我认识和本性的人。”同时他还说:“尹老师作为艺术家,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喜悦,一直在人生中寻找美丽的事物,是在美好中生活的内心的艺术家”。然后又补充道:“并且,她还作为艺术家的妻子和母亲,幸福地生活着。”李导演表示,从《诗》的剧本阶段开始,就是想着尹老师写的,除此之外没有邀请其他演员的念头,也没有想过这是故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而电影《诗》的主人公名字“美子”,也是故人的本名(孙美子)。
李导演说,在一起制作电影《诗》之前,虽然不常与故人交流,但通过在电影节等活动中的见面和简短交谈,觉得她是一位“平时很难见到的,有着少女的纯真感的人”,所以执笔写了电影剧本。他还说:“能和从小就崇拜的尹老师一起做电影,是很荣幸和幸福的事情”,“可以因为电影主人公与尹老师结识,是巨大的运气。尹老师出演我的电影本身,就是命运般的遇见。”电影《诗》讲述了与10几岁孙子一起生活的66岁女人“美子”,开始学习写诗并克服生活中困难的故事。作为故人时隔16年的大荧幕回归作,电影受邀参加2010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邀请,并最终斩获最佳剧本奖。
李沧东,当代备受瞩目的韩国创作者之一。他以作家身份起步,用深刻而写实的语句,描绘普通人的伤痛人生和对人类之爱的信任;而后进入电影界,先后自编自导了6部长片,镜头依旧对准社会底层乃至边缘人群,以糅合痛与美的诗性风格和浓郁的人文关怀深受好评,被誉为“现实主义大家”“韩国电影的天赐祝福”,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迅速跻身世界级名导行列。
《诗》(2010)是其投身电影界以来的第5部原创长片,被评为“李沧东作品中最安静但主题上最完整的电影”“叙事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并荣获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同时,该片也在韩国国内外知名电影节中屡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奖项,被公认为2010年代韩国最优秀的电影作品。
《诗》讲述了66岁的老太太美子与外孙一起生活,平时靠做上门护工补贴家用,日子看似平静,但她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在慢慢衰退。美子出于兴趣参加了当地的诗歌讲座,后得知外孙与一宗同校女生自杀案有关……
李沧东导演亲自书写的“诗”字藏书票
《诗:原创剧本》是为纪念《诗》上映10周年而出版的著作,收录有李沧东导演亲自执笔的原创剧本,未公开过的剧照、作者灵感手记与亲绘分镜,多篇导演深度专访和文化名家的评论等丰富的内容。通过翻阅本书,读者可与导演一起回味电影的余韵;本书亦可视为分享创作经验的顶级大师课,值得细细品读、学习领悟。
在此,我们摘取两篇李沧东导演的文字,一篇专门写给中国读者的信,一篇《电影的命运与剧本》,借由这些文字传达这部电影,这本书以及李沧东导演的诗意。
《诗:原创剧本》在中国出版,与中国的电影爱好者和读者们见面,我真的很高兴,也十分感激。中韩两国人民共享许多精神、文化之根。我也从学生时代开始读了很多伟大的中国诗人的诗,在诗中长大。这些阅读启发了我对文学的感受,也使我拥有欣赏美的眼睛。《诗》这部电影讲述了人生第一次想写一首诗的女人的故事。她逐渐明白写一首诗是多么艰苦且盲目的冒险,但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逐渐遗忘单词。她试图寻找能让人写出诗的真正的美,却不得不直面肮脏丑陋的现实。在现实的肮脏与痛苦中如何找到真正的美?这种美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从做文学专业学生时起就不断自问的本质问题。也许,这也是对所有艺术家的提问:我所创作的艺术能为对抗这世界的绝对不幸或人性之恶做些什么?应该如何寻找真正的美?在这部电影中,我向观众提出问题,希望观众们可以找到答案。电影中,诗人说仔细看很重要。我认为不仅对于写诗是这样,如何观察世界也是创作电影的本质。电影代替观众的眼睛展现世界。但我们创作的电影是以何种视角向观众展现世界的呢?这是电影创作者无法避开的问题。我希望中国的读者和观众读完这本剧本书后,与我们一起思考。将剧本以书的形式出版并不常见。因为剧本就像电影的草稿,在拍成电影之后,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再细读剧本。但是,阅读剧本可以说是理解某些电影(也许是大部分电影)最好的方法。电影是以剧本为基础,靠幕后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的献身与创意,以及拍摄过程中制作与选择好的空间、天气、阳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电影比任何创作都更具有命运性。并不是说它朝着预定的结果奔去,而是说它经过了无数的偶然,最终到达了我们无法预测的必然结果。因此,电影完成之后再阅读剧本,反而更能理解电影在剧本完成后如何创造出自己的命运。包括编剧和导演在内,所有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影响这个命运的主体。在电影《诗》中,扮演主人公美子、在电影中赋予这个角色生命的尹静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令人心痛的是,通过当时的一些情况推测,尹静姬女士在拍摄电影时,已经显现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她与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这是尹静姬女士可怕的命运,同时也是《诗》这部电影的命运。在此,我祝愿在巴黎被病魔折磨的她能度过平静安乐的时光。虽然从创作剧本开始,我就考虑让尹静姬女士来演,而且尹静姬女士本人也说过,自己与主人公美子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实剧本中的美子是以导演组采访取材为基础创作出的人物。甚至在很久以后,我才惊讶地得知,就连美子这个名字也与尹静姬女士的本名相同。《诗》的剧本创作始于2004年发生在密阳的十多岁男孩们对女初中生集体性暴力的事件。我认为这个事件是对我们社会日常道德性的提问,我个人也将这个问题引申为对文学与电影这样的艺术(如果电影可以算作艺术的话)有何作用的提问。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我作为作家、作为电影导演从未停止自问的本质问题:艺术与现实的痛苦究竟是何种关系,艺术是否可以改变现实。对电影形式感兴趣的读者,在本书中可以感受到导演想打破电影和现实界限的意图在剧本中如何体现的趣味。比如,金龙泽诗人作为授课讲师在电影中出现,让学员们讲述自己“美丽的瞬间”这个情节,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电影中的情节,而是超越了银幕的界限,意图直接与观众沟通。如果是对叙事感兴趣的读者,这部电影也可以看作一个冒险故事。人生第一次想要写诗,对美子来说,就像寻找圣杯的旅途,是艰苦且盲目的冒险,更是一场赌上自己的一切、必须经过道德考验的冒险。希望本书能尽量帮助读者理解叙事与电影这种媒介。在此对推荐本书、写下优秀的评论文章、一起完成访谈的诗人朴濬、评论家申亨澈、诗人克洛德·穆沙尔(Claude Mouchard),还有影评人李东振致以真诚的感谢。最后,ARLES出版社决定出版本书,工作人员怀着对电影的热爱和认真的态度,一一仔细比对电影与剧本的台词和表演提示,出色地设计了本书,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感谢。曾凭借小说集《烧纸》《鹿川有许多粪》荣获某瓣2020年度外国文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20年度好书官方授权,101幕足本终稿剧本+剧情梗概+故事大纲独家收录未公开剧照×作者灵感手记与亲绘分镜×导演深度专访……“《诗》探讨的问题可以说是我作为作家、作为电影导演从未停止自问的本质问题:艺术与现实的痛苦究竟是何种关系,艺术是否可以改变现实。”——李沧东◎ 官方授权,首度引进,享誉国际的著名导演李沧东代表作之剧本原貌韩国首部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获奖作、101幕终稿剧本原汁原味完整呈现。再次证明李沧东既是世界公认的杰出导演,又是卓越的剧本作家。如导演所言,“阅读剧本可以说是理解某些电影(也许是大部分电影)最好的方法。电影完成之后再阅读剧本,反而更能理解电影在剧本完成后如何创造出自己的命运”。◎ 独家收录未公开过的导演灵感手记、亲绘分镜、现场剧照,及“致中国读者”序言可以窥见李沧东导演初期构思的手记与速写、导演亲自勾勒的锥心名场面的拍摄分镜、名演员尹静姬发挥惊人演技的场景剧照、导演为简体中文版专门撰写的“致中国读者”序言……对喜爱李沧东导演作品的影迷来说,这是一份无法比拟的珍贵的礼物。◎ 多篇资深文艺人士的撰文、专访,多角度理解《诗》的背景与内涵诗人朴濬和文学评论家申亨澈优美又穿透电影本质的文章,影评人李东振和导演李沧东长达5小时的深度专访,以及导演与法国诗人克洛德·穆沙尔在戛纳当地进行的访谈等,都充分帮助读者理解《诗》这部电影的方方面面,以及至今仍未褪色的对于当下的意义。◎ 特别收录剧情梗概和故事大纲,一探剧本成型前的创意生长过程通过书中“作者手记→剧情梗概→故事大纲→原创剧本终稿”的连续资料,梦想成为电影导演或编剧的读者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一个原创想法是如何发展成电影的。◎ 1比1复刻原版高品质装帧与内页版面设计,四色印刷,值得珍藏护封选用米色复古大地纸,触感独特;内封为哑粉纸覆哑膜,精致耐磨;内页选用纸质细腻厚实的98g米白色胶版纸,全书四色印刷,阅读体验友好。作者题签书名,并特别为首刷简体中文版提供专属印签,极具收藏价值。
李沧东:做出超过100%的努力,等待电影之神的降临
李沧东:三十年来,年轻人的不安与愤怒不曾改变
李沧东:尽量不要去学习韩国电影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