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最有成效?鼓励更多挑战、反思与合作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atrick T. Terenzini教授是一位长期研究大学教育的教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最著名的研究课题是以十年为周期,阶段性的总结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变化,试图从中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从1975年至今,从近五十年的研究中他给出了六项能够提高本科学生学习质量的建议,认为大学管理机构能做到的越多,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越高。
Patrick T. Terenzini教授多年来仔细研究过7000多篇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也对各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如数家珍。在他看来,那些形式上的措施对学生的进步收效甚微,真正有效的教育绝不是说教,而是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学习经历。他提出的六项建议主要是一种引导思路,只要契合这种思路,哪怕只是一门课程、一个项目、一项政策,都会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第一, 让学生遇到有挑战性的想法或人(Involve encounters with challenging ideas or people)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说,任何物体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Terenzini认为,学生在学业、认知、社会心理、职业准备等方面,也基本遵循这条定律。十八九岁的学生虽然还小,但是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肯定漏洞百出,或者失之偏颇,否则也不用学习了。但是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不能对其造成真正有所触动的影响,很多学生就会“走偏”。因此必须创造某种挑战学生固有模式的思想、信念、观点、教育环境来给予足够的冲击,至少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更广泛、更深远的知识,为思想或信仰的改变,以及带来更差异化和全面化的理解打开大门。
第二,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挑战(Require students’ a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challenge)
伴随而来的则是,学生必须参与挑战,投入精力解决挑战带来的新旧观念的紧张关系。在过去半个世纪对大学影响的研究中,最为广泛印证的发现是,学习不是一项观赏性运动。要想前进,必须首先伸出脖子,不怕挨打。为了学习,学生必须有意义地参与挑战。参与程度越高,教育收效就越大。
学生们的冒险与科学家的尝试不同,后者失败的概率极高,而且没有场外辅导。但是在投入到那个险恶的战场之前,面对大学生的“小失败”,大学完全可以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指导,来帮助学生坚持下去取得成功。这种支持可以调节学生的节奏,不要太过热血也不要过分沮丧,以建设性的的方式引导,无论其形式或来源如何,都有助于学生专注学习状态的延续。
图源:pixabay.com
第四, 鼓励主动和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Encourage active, real-world learning)
尽管西方有苏格拉底的教学传统,但是今天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讲师授课和小组讨论,通常由助教带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角色,主要通过被动接受来学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教学法开始出现,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让他们参与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例如,团队合作和相互学习)。在主动学习模式下,学生常常会想要分析现实世界(或模拟)中没有正确答案或解决方案的问题,这有助于发展诸如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论证方法等技能,以及包容不同观点的能力。
第五,更多的与他人合作(Involve other people)。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可能是一项孤独的个人事业,比如阅读、欣赏、观察、思考等。然而,当学生与其他人(如同伴或教师)接触时,就会出现挑战和碰撞。而与他人合作(例如加入一个小组)还可以为解决挑战产生的冲突提供支持。大学既是一种学术经历,也是一种社会经历,与他人互动会改变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某些思想、信念和观点上使学生社会化,并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宽容的方向发展。
图源:pixabay.com
第六,引导或促进反思(Invite or promote reflection)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拥有智慧。从单纯的经历到智慧之旅的决定性特征,是个人对所经历事件反思的质量和深度。最好的反思方式是内省,植根于自我完善的愿望和对生活复杂性的更深理解。拥抱内省和深刻反思不仅可以带来个人启发,还可以促进职业成长。
因此,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实践,帮助他们驾驭自己的经历,鼓励深入反思,并营造一种环境,让他们能够获得深刻的见解和教训。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