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通胀我“通缩”,然后呢?
困难阶段可能持续5-10年,等疯狂内卷最终出现几个寡头卷王,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定价权,大部分国家发现保护主义政策得不偿失,放弃躺平时,周期才会出现逆转。
1
前段时间,看了KKR去年10月和12月的两篇宏观分析文章,里面的一些数据还是挺有意思的。
首先是中国的GDP增长,KKR把中国的GDP增长拆解成了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房地产和其他。
2023年,KKR预计的中国经济增速是5.1%(实际是5.2%)。其中数字经济贡献3.4%,绿色经济贡献1.9%,其他贡献2.2%。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是-2.4%。
按这个,如果没有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中国经济岂不是2023年能增长7.5%。之前房地产行业对经济每年都有1-2%的贡献,那么如果房地产行业和之前一样,中国经济岂不是能增长8.5-9.5%。
虽然我也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是目前经济的最大拖累,第二大是美国的技术制裁和贸易战。但我也不敢预测没有房地产拖累,中国可以增长7.5%呀,我也只敢说没有房地产拖累,6%这个增长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KKR这个分析,太不靠谱了,肯定是通共了。
2
另一张图更加有意思。KKR把核心通胀率(去掉食品和能源后的通胀)分成了核心商品通胀和核心服务通胀。这个分类还是比较靠谱的,美国这样的官方统计发布数字也有类似的分类。
从图片可以看到,2021-2022年,美国通胀是货物通胀驱动的,但2023年,美国的核心货物通胀从7.7%,一下子下降到了0.9%,而核心服务通胀从5.6%上涨到6.3%。2024年,核心服务通胀仍然会维持在接近5%的高水平,而核心货物通胀却变成了-2.2%,出现通缩。美国的核心货物价格,从2014-2020年都是下降的,疫情期间出现上升,最近又开始下降了。
2023年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呢?为什么货物通胀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呢,从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一下子跌到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023年美国通胀软着陆,主要就是因为核心货物通胀从7.7%暴跌到0.9%。
结论应该比较简单。大概率是某个东方大国要承担主要责任。这个国家在2022年底放弃了防控政策,然后全国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大内卷。把全球的货物通胀问题都解决了。
KKR这个预测对中国来说,也不算好事。
因为中国本来就没有服务通胀。如果美国的核心货物通胀在2024年是负值,会给中国在2024年的PPI和CPI回到正常趋势线增加更大的困难。想必那些天天叫着“通缩来了”的经济学家的声音会更大一些。美国通胀,名义GDP增速会远大于实际GDP增速,中美之间的换算成美元的GDP比例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中国见顶论的声音可能也会更大一些。
3
别人通胀我“通缩”,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影响是什么呢?
这其实没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结论,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几个数字就能决定的,也没有什么一剂见效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回到一些经济的基本公理。
在今天这个世界,货物是相对全球化的,除了互联网服务外的其他服务是相对本地化的。郑州富士康生产的iPhone,可以远渡重洋,卖给纽约的消费者。但郑州的Tony老师,是无法去给纽约的消费者理发的。
货物市场,是全球化的竞争,是各国之间的品牌、质量、效率和成本的竞争。服务的市场,是本地化的竞争。纽约的理发店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五百米外的另一个理发店。同时,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是本地化的,至少是本国化的。服务业制造业在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也在竞争,竞争劳动力供给。要是餐馆服务员一个月能挣2万,工厂一个月八千肯定招不到工人。
商品通缩,服务通胀意味着什么?
服务业的持续通胀必然会传导到工资环节,如果一个国家出现服务业的通胀,一定也会传导到服务业的工资环节,服务业的工资会上升。因为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竞争本国的劳动力供给,服务业的工资上升,也会导致制造业的工资和成本上升。
如果商品是通缩的,制造业将无法把成本上升传递到商品价格中,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导致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下降,举步维艰,竞争力下滑。
通胀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因为美国和西方通胀了,中国没有,现在舆论场上好像通胀变成了好事一样。确实,通胀了,数字就好看,名义GDP增速高,股市也会比较亮眼。
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很明显的核心服务通胀率远远高于核心商品通胀率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时,对国家的制造业长期竞争力的打击是非常明显的。
KKR的报告中,总结了部分品类2005年到现在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变化。
但这种变化,并不会体现到GDP数字中,别人比我通胀高的时候,我的GDP数字,就会非常难看。按美元计算,中国/美国的名义GDP比例,从2021年开始,已经连续两年下跌了。这个数字,是“中国经济见顶论”最主要的论据。
下面这张图,之前文章也用过。1978-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从9000美元,涨到1.2万美元,年实际GDP增速在4-5%之间。数据看起来还凑合。
但是,如果和美国比较,1978年到1985年,按美元计算,日本/美国的GDP比率,从43.1%下跌到32.2%。德国从31.5%下跌到16.9%。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那段时间,美国通胀率远高于日本和德国,同时美元处于升值周期,两个因素叠加,导致账面上的美国经济突飞猛进,日本德国不进反退。
但同样,这段时间也是美国制造业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日本和德国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时间。日本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份额,从20%上涨到接近50%,超过美国。最终美国受不了了,给日本压力,搞了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后,美元进入贬值周期,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日本的GDP占美国的比例,从1985年的32.2%,十一年时间,上升到1995年的72.6%。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应该也都知道。
如果你是日本人,你希望1985年应该做什么选择呢?日元继续维持低汇率,日本占美国的GDP比例维持在50%以下猥琐发展,让企业一步步占领全球市场。还是应该让日元升值,享受泡沫经济的荣光与浮华?
中国GDP占美国的比例,也是在十年间,就从2008年的31.1%,上升到2018年的68%,上升的速度并不亚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
4
美国服务通胀,商品“通缩”,美国通胀,中国“通缩”。
这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商品通缩,就意味着卷价格,压成本。只有在成本和效率上做到极致,才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对中国的企业打工人来说,压力也很大,工资上涨幅度肯定不如预期。中国也没有服务业通胀,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大概率也不怎么涨。
然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是痛苦,对外国的制造业企业,就是灭顶之灾。本地劳动力市场,抢不过服务业,全球商品市场,又抢不过中国出海的这些“卷王”。最后,就只能靠政府不要脸了。政府搞贸易保护政策,再搞搞补助。
美国的制造业投资,确实在最近明显增长,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是,如果把IRA和芯片法案的政府补助投资去掉,情况就完全不同。2023年,和政府补助无关的投资,断崖式下跌,80%的投资,都是政府补贴的。
自由经济的灯塔,不择手段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叹为观止了。不知道奥派和哈耶克的信众们,看到今日的灯塔国,做何感想。
未来几年的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很不好过。在国内疯狂内卷的各种卷王,都杀向海外,但海外市场,未来会有一轮轮的保护主义去全球化政策。西方国家,宁可消费者受损,也要维系制造业的火种。然而,当一个国家制造业丧失竞争力的时候,保护主义政策是没用的。
困难阶段可能持续5-10年,等疯狂内卷最终出现几个寡头卷王,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定价权,大部分国家发现保护主义政策得不偿失,放弃躺平时,周期才会出现逆转。
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不是房地产,不是GDP的增速,而是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是这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1978-1985年的日本,与美国相比,GDP数字上是衰落,但实际经济的竞争力是显著加强。1985-1995年的日本,正好相反。
中国的未来,是能超越美国,站到世界之巅;还是中国见顶,未来是衰落的漫漫长途。有些人信中国,有些人不信。我也不想说服不信的人,看实际行动吧。
胡锡进呼吁司马南卖了美国的房子,买A股。似乎司马南没有这么做。我能理解司马南的选择,美国租金回报本来就好,最近通胀,房价租金都涨了不少,为啥要卖?
但我自己确实刚刚卖掉了5-6年前投资的美国的房子。当然,目前也没打算加仓买A股,打算再观察观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