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麻花”没生意还全国窜, 如今才彻底明白, 猫腻不是一般大
设星标收藏我, 第1时间看好文
说起天津的代表性美食,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天津大麻花”。
在街头小巷,或是人流量比较大的菜市场里,我们经常见到有这样的天津麻花摊。
商贩推着小车,在街头四处流动,哪里人多往哪里凑。
要知道,这些天津麻花小摊很少有人光顾,生意也不怎么景气。
但奇怪的是,这些商贩开着小卡车到处跑,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既然没生意,它们为什么不干点别的,非要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一行潜藏着许多猫腻,而且猫腻不是一般的大。
那么,“天津大麻花”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又是靠什么赚钱?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天津大麻花”来头不小
麻花大家肯定都见过,每到过节的时候,都会在家炸麻花吃。
但是天津麻花不太一样,它其实是麻花的衍生产品,和传统的相差十万八千里。
由于每个地方的口味不同,天津人似乎更喜欢吃这种麻花,大街上随处可见。
天津麻花分为两个品种,一种是软的,吃起来像面包一样,非常香甜。
另一种则是脆麻花,吃起来很酥脆,味道有甜的,也有咸的。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天津麻花,都被它们的外表吓住,它们比胳膊还要粗。
这么一大根麻花,普通人肯定是吃不完的,必须分成好几块。
而天津麻花的最大噱头就是它的体型,为了起到宣传效果,一般都会放置在透明玻璃柜里。
最关键的是,天津大麻花很少有见到门面房开业,基本都是做流动摊位,拉着麻花满街跑。
在一些地区,人们爱吃甜食,天津大麻花的销量还算不错。
靠卖麻花虽然发不了大财,但是起码有一份收入,尤其是逢年过节,人们要买麻花当贡品,生意十分火爆。
北方人口味重一点,很少吃甜的东西,天津麻花在这些地区销量很差。
值得一说的是,很多人误会了天津麻花,其实正宗的天津麻花有很多不同的口味,非常好吃。
正宗的天津麻花不光是有甜味和咸味的区别,还有夹心的、挂糖的、等等。
都说众口难调,正宗的天津马虎光是夹心就有十几种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胃口。
比如核桃仁、花生碎、葡萄干、闵姜、青红丝等,有的商家为了搞竞争,甚至还推出过巧克力口味的麻花。
这些馅料通常被夹在麻花的中间,这样不会影响表皮酥脆,里面的馅料也会因为油炸加热,和麻花完美结合在一起。
有人说,天津麻花本质上和普通麻花没什么区别,都是把长条面搓成麻形,然后放到油锅里进行煎炸。
只不过天津麻花比正常麻花的体积大十几倍,由于制作工艺比较繁琐,价格也比普通麻花贵不少。
价格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是市场规律,仔细观察发现,天津麻花确实没什么人来卖。
在天津本地,麻花基本上是囫囵个出售,比如带馅料的,一斤通常要三四十元。
而普通的天津大麻花也要一二十块钱一斤,老板还不让讨价还价。
要知道,一个天津麻花至少也有两斤,不给试吃,离柜不能退货,很多人买了就后悔。
零几年的时候,天津麻花凭借各种噱头赚足了人气,但基本上是做一次性生意,吃过的人不会买第二次。
久而久之,天津麻花跌落神坛,何况现在人过节都不怎么吃麻花。
照常理来说,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小,天津大麻花应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反,天津麻花的不仅摊位越来越多,而且还走出了天津,推广到全国各地。
因此很多人好奇,明明没有人购买这些麻花,为什么天津麻花的摊位越来越多了呢?
其实,天津麻花的利润很大,而且保质期时间很长,运营起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而这些所谓的麻花车隐藏的猫腻不是一般的大,摊主总是找人多的地方售卖自己的产品。
比如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菜市场的档口,学校和大型超市门口。
按照二三十一斤的价格,一天只要卖出几根大麻花,就能获得上百元的收入,这在三四线城市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
除了投资风险小,天津大麻花的流动摊位还有很大讲究,它们占的位置通常是在别的摊位附近。
这样有一个好处,如果市场监管来找麻烦,摊主可以骑上车就跑,非常的方便。
实际上,像这种流动摊位都是小本经营,他们没有房租,更不用交水电费。
就市场统计数据来看,他们连最基本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甚至连发票都没有。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坏事,如果吃麻花出现什么问题,根本找不到摊主。
前几年,网上有人怀疑,这些麻花车有阴谋,是潜伏在中国的间谍组织。
其实麻花车的背后并没有那么邪恶的阴谋,卖麻花的摊主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小市民。
之所以那么多人选择卖天津麻花,是因为天津麻花好学好做,老板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地人口味的了解,自行发挥。
他们只是想经营好自己的麻花摊,养家糊口。
一次我到菜市场,见到有天津麻花的流动摊位,老板是个驼背老大爷。
在麻花车的后面,一个小女孩正趴在石板上写作业,她和爷爷是一家的。
寒冬腊月,女孩还跟着爷爷一起摆摊,显然天津麻花的生意并不能让所有经营者发财。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成功案例,有的人确实有营销天赋,或者是运气比较好,生意常年火爆。
尽管我们不提倡无证经营,但是法律讲究正义,市场部门并没有将他们赶尽杀绝。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理性一点,到正规的糕点铺购买,这样可以得到一份保障。
很多人不知道,麻花作为一种小吃,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就在去年7月份,重庆晚报还专门报道了一个麻花博物馆,现场的游客非常多。
这个麻花博物馆位于磁器口正大街,许多人感到惊讶,这个博物馆竟然是两层结构。
一进门,记者就见到很多泛黄的老照片和古文物,伴随着馆内工作人员的随行解说,麻花的历史呈现在市民眼前。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世界上还没有“麻花”这个词,那时候叫“寒具”。
晋文公为了纪念手下爱臣介子推,提出了寒食节,这一天所有人不能点火。
通常情况下,一些大户人家会提前使用油锅做一些油炸面点,放到寒食节来吃。
之后很多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西汉时期,人们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寒具”衍生出来许多不同的版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和“麻花”有很大关系。
说是柴文进为了救刘秀,把糯米粉、蜂蜜等原料加入其中,用油炸成了“粔籹”。
由于糖分比较多,刘秀补充了至关重要的生存力量,后来他称帝,将“粔籹”推广至全国。
在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麻花又被人称为“膏环”,很多古籍都对此有详细记载。
后来又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麻花的变化很大,在唐宋时期,又被改名叫“巨胜奴”。
相传唐玄宗最喜欢吃麻花,在民间描述的很夸张:一旦入口咀嚼,其酥脆声响可“惊动十里人”。
之后,麻花的制作工艺逐渐成型,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名字一直改来改去的。
明朝人管麻花叫“馓子”,其实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依然有少数民族存在这种叫法。
而清朝人更是喜欢吃麻花,为了美观,他们把麻花拧成麻形,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民国时期,才有了麻花的叫法,其他国家也有麻花,但大多都是从中国引进。
麻花是中国的传统小吃,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脆,可以说深受人们喜爱。
现代人通常会在过年前几天准备一些炸货,其中就有麻花。
请长按识别小程序订阅小编团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