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最后一英里”会不会跑成“马拉松”?
2024年至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9%上升到本周的4.3%。相反,标准普尔500指数几乎上涨了5%。笔者在上周的 “美股已经超买,是否会大跌?”一文中再次提醒读者:“不应该低配风险资产。。。最近的价格趋势似乎说明 “利率逃逸” 逐渐在各个板块出现。。。美股回撤大概率会是相对浅幅的(小于10%)。。。建议读者更多地关注技术面较好的高质量盈利个股。“
笔者在2023年年底时认为美国10年期国债在3.90%的位置偏贵,因此,不可持续。做多国债是个比较拥挤的交易。比较公允的价格应该是在4.2%左右。在利率到达4.2%之前,不值得做多。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风险还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从本周的CPI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所谓的“通胀最后一英里”的难度似乎还是有些轻敌的:
首先,通常情况下,一月份的通胀数据会强于预期,跟一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偏强的情况类似。但是,具体细节还是值得我们咀嚼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 OER不合作:住房租金(Owner Equivalent Rent所有者等效租金)从0.43%升至0.60%,3个月年化从4.96%升至6.33%,6个月从5.18%升至5.50%,虽然年同比6.18%降至6.06%
· 以菲利普斯曲线为理由:非住房服务从0.39%升至0.46%,3个月从4.94%升至4.09%,6个月从4.09%升至4.66%,年同比从3.54%升至3.80%,交通、医疗和教育服务推动了1月份超核心增长的一半以上。
· 核心商品从-0.06%降至-0.32%,3个月从-1.25%降至-2.42%,6个月从-2.15%小幅变化至-2.14%,年同比从0.12%降至-0.31%;
· 笔者期待的可持续和广泛的通胀下降并没有出现。从上面这些数据来看,如果不是中国的通缩冲击,美联储的通胀下行的说法有撞墙的迹象了。
在继续分析风险之前,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下住房通胀的究竟(住房通胀占核心CPI的42%,占CPI的32%):
住房通胀有两部分:租金和所有者等效租金(OER,约占CPI的25%,约占PCE的12%(小很多))。其中OER测量的是房主为自己的住房支付的假设价格,通过对拥有自住房屋的消费者进行的月度调查来计算的。调查询问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租金来代替拥有自己的住房。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小问题:OER调查的房主们认为他们房子的租金上升;而实时(比如Zillow上)的租金却趴在地上。通常这种情况表示未来买房应该比租房划算,买房的需求会上升。
市场意识到,住房通胀可能是到了不能无脑地判定其趋势仍然是一路向南的时候,而这次通胀的坏消息更主要来自于不包括住房的服务通胀。这个CPI通胀数据告诉市场:存在通胀可能重新加速并导致联邦调整政策的风险。5月份降息的可能性下降至25%(稍后有所回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3%以上。
要提醒读者的是,实际上是美联储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通胀率,同比上涨了2.7%,住房通胀在这个指标占的比重就小很多(住房通胀不是CPI和PCE之间唯一的差异,实际上,住房通胀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差异)。CPI是根据一揽子固定的商品和服务来衡量通胀,PCE通胀率反映了消费者实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变化,允许消费模式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更喜欢PCE——它代表了实际购买的成本。另外,PCE很少像CPI那样反应迅速。超核心CPI与超核心PCE进行比较,有许多例子表明,超核心CPI上升(或下降)而PCE保持稳定。当1月份的PCE数据在二月底公布时,预计将为2.2%。这基本上就是美联储的2%的目标。
今年至今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胀应该是在一个筑底过程,目前还不至于大幅反弹。通胀“最后一英里“的速度已经慢下来了,通胀“最后一英里”跑成个“马拉松”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美联储真心要降息的话,拿PCE作为理由,也够用了。
本周的零售销售远低于预期。消费放缓是好消息,和通胀强于预期的坏消息有所抵消。
到目前为止,利率的回升,没能阻止股市成功创下新高,经济软着陆现在是基本盘。但是,即使软着陆是基本盘,其路径充满风险。一方面,经济/劳动力市场可能在美联储正式降息之前开始收缩。另一方面,通胀后续的趋势也不会一帆风顺。市场正在重新定价美联储今年降息的次数,目前仍然定价了4次。当市场和美联储的预期一致时,开始做多国债才比较安全;而在风险的继续累积对于罗素中小盘股(包括区域银行)威胁应该最大,建议适当减仓这部分风险。
更多笔者原创,请点击 http://esthery.substack.com/ 国内读者请关注笔者的知识星球账号 --- 扬缨宏观周报
声明:本公众号竭力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但不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本公众号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相关产品,不论是何种性质,都不应视为在建议、诱导或鼓励公众买卖任何股份、股票期权、相似金融产品或其他任何金融工具。不论用户如何使用本公众号提供的信息和相关产品,或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了有关买卖股份、股票期权和其他相似金融产品的何种决定,用户必须独自承担责任。本公众号提供的任何信息均不构成针对个人的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法律、会计、税务或其他专业建议。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版权属于作者,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