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后妈刘梅,被网暴了20年
时间过得真快,《家有儿女》已经播出20年整了。
随着今年年初,《家有儿女》的大电影官宣原班人马回归的消息,人们的视野又回到了这部“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的家庭情景喜剧。
via 豆瓣
重刷《家有儿女》,人们开始为这部剧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价值,有人想和刘星做朋友,也有人想拥有小雪那样的大女主性格。
但是今天,我想聊聊一个出场就自带骂声的角色——刘梅。
“讨厌”的妈妈,“讨好”的妻子,从来不该是定义她的标签。
她是自己,是千百个时代女性的缩影。
刘梅,挨骂的20年
很遗憾,《家有儿女》播出20年,刘梅就被骂了20年。
无论是剧情的讨论区还是弹幕,总有人在苛责她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过错。
尤其是每当刘星出现,总有一大批人代入刘星的角色打抱不平地指责刘梅的偏心。
甚至会把刘星所表现的“坏”,都归咎于刘梅的打压和一次又一次的不信任。
还记得,在被不少人评为“童年噩梦”的那一集里,刘星破天荒地考了高分,没一个人信任她。
刘梅还带动全家人举手表决,来宣判他作弊。过后,甚至直接去学校代他承认错误。
而当真相大白,得知刘星考了高分是因为迷上了“三国”的游戏,仍嘴硬得没有一句道歉。
更令人窒息的是,刘梅的第一反应是下意识地反问:“你哪来的钱买游戏碟?”
独断的母子关系,和堪称经典模版般高高在上的家长语气让人看得窒息。
优秀的小雪得了高分是会吃大螃蟹当做奖励的,而调皮惯了的刘星考了高分是会被质疑的。
这种偏爱,让刘梅成为众矢之的。
可这份对小雪的“偏爱”,也依然没为刘梅“平反”半分。
小雪打扮出格,弹幕说是刘梅管教不深;小雪高考失利,弹幕又在大谈奖励式教育的失败。
然而后妈难当,再加上生来骄傲的小雪本就处在青春期,叛逆在所难免,但人们只会怪罪是刘梅“不敢”教育。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似乎在刘梅的身上,永远背负着传统妈妈的罪。
然而20年过去,终于开始有人替刘梅委屈:“刘梅还不够好吗?”
要知道,刘梅并不是全职的家庭主妇,在照顾家庭之余她还要为工作奔波。
再加上医院本就是个人情往来的重灾区,何况作在人情之余,为护士长的刘梅还要面对三班倒的高强度工作。
身心俱疲了一天,回到家不仅要洗手羹汤,坚持给全家做好种类丰富的饭菜,还要给闯祸的孩子拖底。
中年职场女性的困境,投射在刘梅身上,但她大多数时候展现的都是积极情绪。
尽管在育儿方面有时方式不对,但无法否认的是刘梅对每一个孩子都足够尽心。
她会因为小雪迷恋F4而在切菜在切菜的时候偷背周渝民的身高,也会因为她喜欢大猩猩就把她的房间重新布置一番;
她会从小给刘星存好教育基金,也会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提前盘算出最合适的出路;
会宠着小雨的贪嘴,特意给他做爱吃的食物,也会在小雨奇思妙想把石头当做陨石时,“纵”着填补上他的想象力。
在这些被扒出来的细节里,人们对于于刘梅的评价,才终于有了转变。
而刘梅,等这一句转变,等了整整20年。
刘梅们,被时代忽视
唏嘘的是,这20年里,刘梅无数次地被隐形。
在观众的印象里,夏东海是高知爸爸,通情达理,与孩子相处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模式。
而刘梅作为典型的中国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只会打压式教育,“偏心继子是为了讨好丈夫”
可所有人都忽略的是,为这个家忙前忙后的都是刘梅。
有一集里,刘梅因公外出,留下了2000块钱让其他四个人在家度过一个星期。
好不容易逃脱了刘梅束缚的孩子们开始疯狂地放纵,熬夜地玩,睡到下午2点才起来吃饭。
而夏东海作为家里唯一的大人不是纵着孩子吃泡面,就是动不动下馆子,两三天就把钱全花光了。
更令人惊诧的一点是,竟然还需要远在外地的刘梅每天给家里打电话叫他们起床。
可见没有了刘梅,这个家是会散的。
然而,刘梅就像是在时代洪流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一代女性一样。
她们的付出,很轻易地就被隐形、被忽视。
在她们身上,有着典型70后、80后女性的影子,不像90后所处的时代那么前沿,也不像前人的时代那么保守。
她们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代。
想为自己搏一搏,但又总是被困在责任的牢笼。
当网友们再重看《家有儿女》,在被幽默包装的底色外,品出了她们的辛酸泪。
刘梅有机会去美国给一个老华侨当特护,一个月6000美金的那种。
彼时,夏东海面临失业风波,刘梅想去多赚点钱来贴补家用,也想抓着这次机会让工作更上一层。
但夏东海和小雪都在极力反对,觉得老华侨点明让刘梅去是想发展“不正当关系”。
她们的付出不仅没得到过夸赞,还被最亲近之人“背刺”。
他们用冷嘲热讽的造谣语气去阻挠女性,用理所当然的家庭责任去绑架妈妈,气愤之余,更多心寒。
via. UC
UC大数据曾经在《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80后妈妈以平均67.23%的焦虑指数位居第一。
而刘梅,就焦虑得很典型,只是她的焦虑都藏在坚韧外表之下了。
她为孩子操心——
会担心处在青春期的小雪早恋,因为小雪穿着暴露而生气,也会在听到小雪说交了新朋友,条件反射地问到“是不是男的”。
没人会理解刘梅的焦虑,就连夏东海也要添油加醋地吐槽刘梅的“敏感”。
为两个调皮儿子的成绩担心,到头来还会被儿子们埋怨“没给自己报补习班”,面对刘梅“小时候让你学你不学”的委屈辩解,刘星却说:“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学?我不懂事你还不懂事?”
在那些耳提面命的怒气里,从来也没人体谅过一个母亲的心境。
她也为老人操心——
邻居胖婶给姥姥介绍老伴,却被刘星搅黄,把刘梅一个人横在中间;姥姥检查出肿瘤,还硬要怪是刘梅带她去检查才得的。
她还要为那个帮不上小忙,却不停在搅浑水的老公操心——
作为一家之主,从来没做过饭,甚至回到家还要刘梅帮忙脱衣服挂衣服。
而刘梅更年期睡不着的时候,和夏东海说“医生让老公哄着点让着点”,夏东海第一句话就是“有这药方吗?”
也许那是属于他们夫妻的相处模式,但要知道,爱人能给的绝不该只是情绪价值的支撑。
于是在日复一日的疲累中,她的焦虑没有一刻能停下。
可人们,却只能看见刘梅的崩溃。
放大那些情绪无处释放的时刻,去狙击一个中年女性自己都无法坦然面对的痛。
而这些,绝不是有着最坚韧底色的刘梅和那个年代女性,就活该承受的。
刘梅们,一直在改变
欣慰的是,去年以来,人们看待刘梅的态度终于转变了。
不止是看到了她的委屈,她的能干,更是挖掘出了从那个年代的女性身上迸发的力量。
她们开始懂得反抗,开始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以刘梅为例,最显而易见也最具说服力的是,刘梅敢离婚,也敢二婚。
在那之前,一个女性决定离婚是要下很大决心的,更何况还有一个半大的孩子。
就算是发达如北京,在更开放的环境中也免不了邻里邻居背后家长里短的议论。
但从80年代开始,全国的离婚率开始成倍地增长,有数据显示北京地区这十年间的离婚增量就达到了惊人的96.2%。
而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和背后投射出的勇气,都主要来自于那个年代女性所处的生长环境。
1978年改革开放,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育儿的负担开始减轻,再加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那个年代的女性开始成为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批。
在国家统计局曾发布过的报告中显示,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
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了管理岗位,她们注重自我职业的发展,也重视持续学习的能力。
刘梅,哪怕是当上了护士长以后,也会自考营养师资格证。
第一次自考没过也绝不气馁,反而是熬更深的夜却背书,她还会在准备营养师考试论文的时候,邀请全家人来体验营养餐,用真实的实验结果去调整论文。
她们深谙知识的重要,也知道教育的意义,是最早的那批海淀妈妈。
刘梅会在那个互联网刚刚普及的年代给家里的每一个孩子配上一台电脑;会在物价飞涨的千禧年掏出2万块买钢琴;也舍得请昂贵的家教在教育上投资。
也恰恰是这份清醒和果敢,让无论是刘梅还是夏东海前妻在成立家庭后扮演的都是更加强势的那一方。
而胡一统和夏东海作为男性方,更多的是家庭结构中所谓“润滑剂”的作用。
这并不均衡的家庭分配,摊在那个时代女性的肩头,逼得她们既要诠释母职,也得展现独立。
所以她们只好常常藏起柔软,展现坚硬。
可这些,却慢慢成为别人拿捏她们的筹码,说她们蛮横,指责她们独断。
利刺入耳不入心,刘梅的反应估计只会长吁一个“嘿——”,翻个白眼然后继续过好自己的日子。
要是被这些评价左右了心情,那刘梅就不是刘梅了。
根据天津妇联报告显示,81.3%的“70、80”后母亲在自我评价时称,会在家庭、职业双重角色里获得强自我认同。
这是因为她们十分清楚并认可自己的能力。
职场与家庭,是社会给予她们的两份责任。她们却能一边扛起重担,一边还不忘寻找自我价值。
就像刘梅,她会赚钱,也舍得给自己花钱,会毫不心疼地买上一大堆自己喜欢的东西;
也知道生活品质决定家庭氛围,所以会不定时的在周末组织全家人一起爬山、骑马的家庭团建。
这也是我无比钦佩刘梅这一代女性的地方。
有了受教育的契机,她们努力刻苦,能快速占据研究生博士生名额。
有了能晋升的机会,她们工作进取,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有了家庭的新变化,她们统领全家,把全家各口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她们成长的这几十年里,正好赶上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但每次浪潮,刘梅们都能稳稳站住,被改变,也在觉醒。
她们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也不断在鸡毛蒜皮的生活日常中寻找让自己快乐的方式,只是有时候会表现得更“强硬”一点。
但,这强硬本来就不该成为对准她们的枪口。
好在,《家有儿女》播出20年整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刘梅们的美。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虫二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