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究竟有多保守?有些国策竟然“遵循祖制“百年不变?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前几天,罗振宇在《文明之旅·公元1003年》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说,从汉唐到北宋,不少政治家比较愿意“遵守祖制”,而不愿创新,比如著名的“萧规曹随”。
到了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甚至提出,我对朝廷最大的贡献,就是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提出的各种建议,我一概不听。
为什么“一概不听”?可能有两点。第一、不要听不相干的人的建议,动不动就搞变革;第二,前人留下来的制度有很大的合理性,能不动就千万别动。
这就是“保守主义”的传统。
看到这里,有读者问我,保守主义在新加坡好像蛮盛行的,很多法律还沿用英国殖民地法律,例如同性不能结婚,破坏公物要鞭刑,吸食大麻犯法,甚至一直到不久前,男男同性恋行为还入刑;而且,有些政策至今几十年不变,例如强制国民服役、组屋种族比例等等,感觉很保守。
不过,又有读者说,不是啊,新加坡应该是创新能力很强的社会,当年有沈望傅开发出声霸卡后来又开发了新生水、红外体温探测仪、垂直农场等等。
新加坡到底是保守?还是创新?
没错,新加坡在一些政策上很保守,几乎完全继承了一百年前的英国殖民地的政策,例如自由贸易、文官制度、种族政策。
夸张点儿说,这恐怕也算是“遵循祖制”吧?当然,这个“祖”不是文化意义上的“祖”,而是政策意义上的“祖”。为什么?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自由贸易
首先,说一说自由贸易。
新加坡是个岛国,在农耕文明的古代,小海岛几乎一文不值,新加坡是这样,香港也是这样。
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制造业依托海运,海港的地位步步高升。
也正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新加坡才被英国人相中,把这个深水港开辟为自由港,靠它来跟另一个海事大国荷兰争夺南洋的海上霸权。
当时,荷兰控制了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海港。英国把新加坡设为自由港,征收很低的税费,吸引各国商船,使用新加坡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中转站。
为什么需要用新加坡为中转站?因为当时用的是蒸汽船,需要补充燃料,也需要补充淡水、蔬菜等必需品。
新加坡作为自由港,没有其他港口的各种高税费,也没有繁文缛节。同时,英国人大力进行基础建设,在马来半岛建设铁路和公路,通往新加坡。这么一来,马来半岛的丰富物产如锡矿、橡胶、原油,就可以很方便的运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加工,之后运往世界各地。
没想到吧?原来当年腐国也曾经是基建狂魔。
(1948年,火车缓缓驶离新加坡的丹戎巴葛火车站。图源:NAS)
不仅是马来半岛,实际上,印尼群岛的丰富物资如甘蜜、胡椒,也通过新加坡运往中国、欧洲。中国南方的大米、
有了这些条件的加持,在开埠之后的短短十多年内,到了1830年代,新加坡已超越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成为东南亚海运的枢纽。
看到这里,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看到了,新加坡没有腹地,没有天然资源,经济繁荣和民生福祉完全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而自由贸易,靠的是三个条件:
一、硬件(深水港、铁路网络)
二、政策(低税甚至零关税、手续简易)
三、繁荣、稳定、安全的区域环境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今天的新加坡。
今天的新加坡完完全全继承了自英殖民地以来的“自由贸易”基本国策。举个例子,新加坡只有四种东西抽进口税——烟、酒、汽车、汽油。抽税不是为了保护本土工业,而且为了社会治理——减少烟酒危害、减少道路拥堵。
新加坡经济总量只有6733亿新元,但外贸(货品与服务)高达2兆新元,是经济总量的三倍。如果没有这么高的外贸,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发展起这么大的外贸的?照样还是那三个条件。
一、硬件:把机场发展成本区域航空枢纽,把港口建设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把工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
二、软件,也就是政策:连续16年提供全球最佳经商环境,与多个国家、地区包括中美日韩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保障国际贸易、投资、资金、人员、信息的自由流动。
三、环境:维持区域安全稳定繁荣,通过东盟协作,总体提高本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国防与安全合作,以及危机对话,提高本区域的安全与稳定。
(2024年3月,新加坡、泰国、美国举行空军联合军演。图源:新加坡国防部FB)
(2023年9月,新加坡、中国联合军演。图源:新加坡陆军FB)
新加坡建立起本区域最先进的空军和海军,确保海上通道和自由航行的安全与可靠,保障自由贸易体系的完整性。
(2023年5月,新加坡、中国举行海军联合军演。图源:新加坡国防部)
二、文官制度
说完了自由贸易,现在说说新加坡的文官制度。
新加坡的文官制度照样源自英国,有两套班子,一套是总理为首的民选内阁组成的政治官员班子,另一套是公务员班子。
文官制度不受大选影响,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有同样一套公务员班子服务上峰。新加坡公务员一共有多少?大约15万人。
文官制度有三个比较有趣的知识点可以说一下。
第一个有趣的知识点,文官制度结构分三大类:
一类是专业服务官员,例如律师、会计师、新闻官;这类官员会分布到各个部门,有时会轮岗,比如新闻官,这几年当内政部长新闻秘书,过几年可能调任卫生部长新闻秘书。
一类是业务领域官员,例如教师、医生、警官、消防官、民航局官员、海事局官员等等。
还有一类非常重要,叫“行政服务官员”,英文叫Administrative Service Officers。在新加坡,常任秘书、副秘书、助理秘书等等,都属于这个行当。
乍看之下,许多人误以为这些就是小秘书、小助理,帮忙安排领导日程、复印文件、买机票、订酒店之类的杂活儿。
其实,“行政服务”是英国传统文官制度当中的顶流,只选精英中的精英。有一组数据,一看就很清楚:从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新委任的行政服务官员一共有多少人呢?190人。
我再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大家大概对“行政服务官员”就有点儿明白了。在新加坡现有内阁当中,总理接班人黄循财出身行政服务官员,其他如副总理王瑞杰、卫生部长王乙康、交通部长徐芳达等等,都是行政服务官员出身。前总理吴作栋也是行政服务官员出身。
第二个有趣的知识点:新加坡的总统奖学金,大家应该都听过吧?那是新加坡地位最高的奖学金,历届获奖人包括李显龙、李玮玲、李显扬、何晶、前政务部长曾士生、教育部长陈振声、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校长徐冠林、中华总商会会长高泉庆等。
(1988年,正在国民服役的陈振声在总统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图源:NAS)
总统奖学金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它的前身是什么?
英国的女皇奖学金。
1885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在新加坡设立“女皇奖学金”,给最优秀的学子进大学念书。
1887年,新加坡开始颁女皇奖学金。猜猜第一届女皇奖学金得主是谁?
林文庆。
关于林文庆,有太多可以写的,本文就不赘述了。
除了林文庆,女皇奖学金得主当中,还有两个人,说出来大家肯定“哇”的一声。
一个是女士,名叫柯玉芝。
另一个,后来成了柯玉芝的丈夫。他名字叫李光耀。
(李光耀、柯玉芝在剑桥大学。图源:李显龙FB)
李光耀、柯玉芝都得了女皇奖学金到英国念书。长子李显龙1970年、老二李玮玲1973年、老三李显扬1976年都获总统奖学金。
不过,进化论当中有个“回归平均”理论。李家到了第三代,就没有出现总统奖学金得主了,也没有投身政治领域的了。
关于文官制度,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那就是,新加坡国防部和军队当中,最重要的两项权力,不在武将手中,而交给了文官。
那就是人事权和财权。
国防部人事司司长、财务司司长,一定是文官,不会由军人出任。
(新加坡陆军总长梁振伟少将在行军之后,与新兵家长交谈。图源:新加坡陆军FB)
财权和人事权抓在文官手里,就可以在根源上控制军队。
三、多元种族
我们都知道,华人占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但,这个比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11年左右。
从1911年到今天,新加坡人口的种族比例维持比较稳定,都是华人占四分之三,马来人13%左右,印度人9%左右。
换句话说,新加坡人口种族结构的“黄金比例”维持了一百多年。
对现代人来说,一百多年都过了几代人了,感觉好像新加坡“自古以来”就是华人为主的地方。
其实不然。
论在地理上或历史上,新加坡一直是马来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一直是马来人居多。华人人口“后来居上”,只不过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并非“自古以来”。
对一些人来说,华人居多、而且在许多领域都在东南亚领先的新加坡,无异是个异端。
甚至,1998年。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的哈比比当面对新加坡部长说:新加坡只是个小红点,而这一大片绿色的,是我们。
小对大。
红对绿。
“红”是什么?“绿”又代表什么?谁是红色?谁又是绿色?
细细品品。
新加坡生育率低,只能引进移民。由于华人、印度人生育率比马来人低,为了保持人口的种族比例,所以着重引进中国人、印度人。
但是,新加坡把马来语定为国语,国歌用马来语歌唱,国徽上使用马来文,军队的礼仪性步操口令都是马来语。
(新加坡国歌)
连新加坡总统府,英文名称 Istana,其实也是马来文,宫殿之意。
马来族学生进大学,学费全免;而华族、印度族和其他种族,则需要交学费。
新加坡所做的这一切,对内,是对马来族公民身为原住民的尊重;对外,则是向两个大邻国表态——我们尊重本区域的主流种族,我们不是异端。
因此,新加坡要保持种族的“黄金比例”这个“祖制”。
因此,新加坡一直强调自己不是华人国家,尽管华人占人口四分之三。
篇幅所限,无法畅谈。关于这个课题,我会在3月30日230pm“得到新商学”的讲座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分析,与大家分享。
欢迎光临。请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报名。
(本文是许振义配合罗振宇《文明之旅》的第四篇)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丨来源
新加坡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视频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查看更丰富的内容!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