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有不害怕和孩子冲突的勇气
01
常有爸妈和我说:
昨天我和娃大吵了一架,最近两个人都安生了。
神奇吧。吵架能“治病”。
但更多的爸妈是这样表达的:
我不敢和孩子发生冲突,都是小心翼翼的,就怕激怒他。但其实我很焦虑,也找不到和孩子沟通的时机,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讨论。
不敢冲突,是很多青春期家庭的现状。
可能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2点:
1、父母本身就是回避冲突型的。
不仅是对孩子,在工作中对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等,往往也倾向于回避冲突。
因为发生冲突带给他们的感受适应, 比通过冲突解决某件事,对他们来说更为艰难。
2、有太多的养育理论告诉我们: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但我们很容易把发生冲突和维护好的亲子关系放在对立面——
为了经营好关系,就不能有冲突。有了冲突,肯定会带来关系的破坏。
所以,回避冲突就成了一个“必然”。也因此,亲子之间可能积攒了很多的情绪,也因为缺乏深入的沟通,有效的磨合,我们的关系走不到深处。
然而,冲突和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对立的。
02
周末,我们群里一位一直在努力修炼自己的妈妈,分享儿子和爸爸之间的一次激烈肢体冲突。
父子之间的关系曾一度僵持,但就是在这次冲突里——
“儿子从中获得了很多力量,爸爸从中获得了‘他需要退让的认知’,最近家里一切趋于平和。”
我想,吵架、打架本身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但是,它一定是在某个时段,某个场合下,起到了“破冰”的作用——
即打开了一个缺口,提供了一个契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僵化的关系得以搅动,一些流动得以发生。
温尼科特说:孩子是踩着父母的“尸体”长大的。
这意味着,一个青春期孩子,只有在身体、心理上战胜他的父母,他才能真正地长大。和爸爸打一仗,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妈妈吵一架,感受到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思辨力的提升。
这些时刻,对于父母来说,确实是艰难的。
权威受到挑战。和孩子之间可能有的隐形竞争的战败。失控的感觉,对自己的冲击,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等等。
但是,一个开放的父母,可以重新评估冲突,并从中获得我们想要的:
在冲突中,孩子的表达,孩子释放出的信息,是我们了解他的很好窗口。
曾经有不少父母都和我这样表达过:
在和孩子吵架后,我竟然如释重负。我知道了他原来是那样想的,他有自己的想法、计划和安排,对于我曾经担忧的事,没有那么担心了。
03
当然,想要从冲突中获得,而不让冲突破坏关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如果,冲突中充斥着指责、谩骂、推诿、秋后算账、攻击、想赢对方、泛滥的消极情绪,这对于关系,对于问题的解决肯定是无益的。
将破坏性冲突升华为建设性冲突,需要:
在争论中保持尊重——不人身攻击。
围绕同一个目标展开讨论,可以很激烈——就事论事。
不回避对自己不利的问题,可以交换彼此的想法——正面反馈。
不被情绪控制,克制和尽可能的理性——情绪调节。
好好说话就能充分沟通,解决问题,那是最好的。如果冲突不可避免,它也没有那么可怕。不要害怕。
04
有人会问:
我怎么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和他的冲突是对事不对人呢。每次吵完,孩子都气鼓鼓的,我再和他说争吵之外的其他事,他也不理我,有时候甚至会一连好多天都不理我了。这也让我不敢和他冲突啊,他记仇哎。
除了上面说到的,将破坏性冲突转化为建设性冲突需要注意的4个方面,这里再提供一个小技巧:
事后一杯水。
即,在建设性冲突之后,给孩子倒一杯水(或者切一盘水果等等)。
当我和一些父母交流这个技巧的时候 ,有人会说:
冲突完,我都在考虑明天要不要给他做饭了,现在要给他再倒一杯水,他会不会觉得我是妥协了啊,我岂不是很好欺负啊?他下次更能了啊。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可以觉知一下自己,以及和孩子的冲突模式,是否你们一直进行着破坏性冲突。
插播最近分享给大家的2个小技巧:
3件好事练习(点击阅读)
逆流而上1件事(点击阅读)
今日推荐
儿童通识杂志天花板
源自美国童书巨头Cricket Media
广阔视野,多维思考,与世界同频
▍往期回顾
“被爸爸逼着吞下蛋黄”上热搜:为什么当了父母,就成了“讨厌的大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