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新加坡开店新模式!包子订单排在了一周之后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你可能会问:你的东西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还要关店呢?
有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经验不足,虽说东西还可以,但人手不足,不能快速大量出餐,量上不来。师傅因为店里前几个月不赚钱,他的生活负担较重,四个月后离开了。师傅走后,我大部分时间一个人操持这个店,期间请钟点工和短工,或者家人帮忙,终究是捉襟见肘。每一天从早到晚,客人在焦急等待,我每分钟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干活。每天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看着自己的衣服裤子,布满盐霜。过于辛劳,就失去了工作的意义。
体力劳动带给人的一大好处,或许是思考的深入。有时候一边干活一边想着自己的人生。想着中年转型这个课题。想着历史中着墨不多的华人移民,想着人的迁徙。每一代移民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大约都会想同样的问题:如何生存下去?
在新加坡的华人史上,1926至1928年可能是移民最多的时期,每年有数十万华人漂洋过海。有的是十多岁的孩子,拎着一个柳条箱,从海上颠簸而来。如今新加坡有名的咖啡连锁企业亚坤的创始人便是其中一员。其后,新加坡经历了和中国一样的抗日战争,新加坡沦陷,华人遭到清洗。再后来,新加坡独立,慢慢建立成一个声誉良好的花园国家,华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我开店的一年中,每一天都碰到中国客人,尤其是上海人特别多。大部分住在我店附近的公寓里。他们的业主群里多次讨论我家的食物:好吃,但是太慢。
有的上海客人跟我熟悉后,以老乡相称。他们一个明显特点是对菜肉馄饨的了解,甚至偏爱。有的客人会直接说,“我是上海人,看看你的菜肉馄饨做得怎么样?”
有一位客人和我混得比较熟了,来之前经常打个电话,问有没有菜肉馄饨,有的话才过来。
新加坡人不太在家做饭,这给了餐饮人巨大的机会。每到饭点,居民都会在家附近花上几块、十几块新币吃上一顿,或者给全家人打包。
新加坡的饮食以福建口味、潮汕口味为主,几乎每个吃饭的地方都有海南鸡饭、烧腊、杂菜饭、猪肠粉等。另外就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特色的“煮炒”,也就是我们的炒菜,炒米粉之类的。他们把炒空心菜叫“马来风光”,我始终没搞清楚为什么。对于新移民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菜还不过瘾。说文绉一点,解不了那份乡愁。
记得有个小伙子经常到我店里吃馄饨、面条之类,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点餐,突然发现我的小黑板上多了盖饭品种,其中一个是油豆腐烧肉。小伙子大叫一声:等等!馄饨面条不要做,改成油豆腐烧肉。
麻婆豆腐,有个小伙子连吃了9天
我做的辣椒炒肉受到太多欢迎。有个河南大哥每天一份,连着吃了一两个月。他是开清扫车多,每天晚上7点准时来电话:老样子!后来听说他要回河南,再也没见他了。
有个做IT的嵊州小伙子,每次带着女朋友来。两个人最初盯着雪菜肉丝面吃,从来不变。后来有了辣椒炒肉,男孩子便改吃辣椒炒肉,一直坚持到我关店的那一天。
有位小提琴老师,因为漂亮的外表,加上给林俊杰演唱会伴奏,被咖啡店一些老板、老客人暗暗惦记。她是我店里的专属客人,这一点也让我有几分自豪。她的最爱的尖椒肥肠饭,只要有肥肠那就必吃肥肠,没有肥肠的时候就吃辣椒炒肉饭。有个男钢琴老师,偏爱清淡,只吃西红柿炒蛋盖饭。
有个早些年移民新加坡的湖南哥们,从事IT业,夫妻二人对尖椒肥肠情有独钟。即使肠胃不好,也是要求把尖椒改成大葱。这位兄弟挺有福气的,从他孩子校服看出读是新加坡最牛的学校:莱佛士初级学院。
我的所有客人都对我非常尊重和照顾。我的同行——隔壁店的老板们也非常友善,经常给我买上一杯饮料。
原打算回新加坡继续开店。联系了十几位老客人,打算一边找店面,一边发展客户,在家里给他们做些包子馒头。
(豆腐包最近很受欢迎)
没想到这些老客人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他们纷纷给我介绍朋友试吃,短短一个月我的“酒酿馒头”群就发展到100多人,每天为这些客人做东西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开店时客人送的)
有一天我把自己写这篇《50岁改行做厨师》与老客人分享,意外得到《新加坡眼》的青睐。几篇报道下来,要求加入我的“包子”微信群的人数激增到500多人。每天四五点起床,一直要做到半夜。客人的订单订到了一周以后。看来以后未必需要开店,现在这种模式也不错。
接下来我会继续做好一个手艺人。为我的客人提供美味和真诚。
如果对武大哥包子感兴趣,可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备注“包子”进群!
CF丨编辑
HQ丨编审
武哥放羊丨来源
新加坡眼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视频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查看更丰富的内容!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