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6岁的孩子,快要上小学,应该掌握一些基础生活技能了。
但蔡妍呢还像个刚出生的宝宝一样,一刻也离不开妈妈。
图源:小红书
上厕所、玩玩具要人陪着,出门脚不沾地,得妈妈背着。
另外一个孩子叫珉珠,正读四年级,已经10岁了,也是如此。
早上起床,妈妈会伺候着孩子刷牙、洗脸、穿衣,从家到学校,短短400米的距离,也要开车接送。
图源:小红书
就连吃个饺子,妈妈都得用勺子切成两半,亲手喂给孩子。
在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下,两个女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蔡妍小小年级就患上了甲亢,动不动就心跳过快,将来还可能有眼球突出的问题。
这种病一般是压力过大引发的,那蔡妍的压力来源于哪里?
其实根源就在于母亲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太差,基本无法生活。
因为生活一定是有苦有乐的,如果总是逃避,最后一点点压力,都足以把孩子击碎。
而另一个压力源就是愧疚。
蔡妍年纪虽然小,但并不是一无所知,她知道照顾自己造成了母亲腰肌劳损,对此感到很是难过。
图源:小红书
而珉珠也有类似的困扰,同时还因为自理能力较低,无法与同学正常交往。
这两期节目,故事虽然略有不同,但内核都是一样的:
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是父母害怕和孩子分离。
图源:小红书
蔡妍和珉珠,虽然和妈妈亲密无间,但独自采访时,她们都不约而同的说过:“讨厌妈妈,希望妈妈消失”,“想离开家自己生活”这样的句子。
我并不奇怪,两个孩子会有这样的心声。
只有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才会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共生的。
在此之后,孩子就会产生个性,试图探索世界,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而像蔡妍这样长不大的孩子,往往是父母离不开他们,而不是他们离不开父母。
蔡妍妈妈后来就承认过:
“哺育孩子的时候,自己有一种被全身心依恋的满足感。每当孩子没有找自己,自己就会感到失落。”
图源:小红书
就像育儿专家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说的:
不少父母以爱之名为孩子做事,事实上只是让孩子更依恋自己,仅此而已。
这种过度养育,看似是爱,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剪掉了他们腾飞的翅膀。
有时候,也不是孩子需要很多爱,而是父母在补偿自己
在蔡妍妈妈和珉珠妈妈身上,我也看到很多相似之处。
除了近乎溺爱的养育方式,还有他们缺爱的成长经历。
两位母亲小时候,父母都是缺位的,那种孤单难过长大后提起依然会泪流满面。
所以做了母亲后,两个人都试图给孩子一个完美童年,用很多爱弥补这种缺憾。
父母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孩子规避掉自己掉的坑,这是人之常情。
但凡事过犹不及,我想提醒大家的是:
孩子是不同于我们的个体,他们有崭新的人生。
我们当年的遗憾,未必是他们的需求。
图源:小红书
有个老掉牙的段子是这么说的:“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箱梨。”
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一昧的把自己的缺憾,补偿在他身上。
那么孩子不会感激你的付出,只会觉得窒息。
图源:网络
而这份内在创伤,甚至还会无意识投射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代际传承。
我常常会回味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