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中国留美理工生又被“卡脖子”!美国不装了:中国学生来学文科、印度多读理科……
这两天,一个消息在国内留学圈中炸裂:美国副国务卿发表了一段言论--
△原文选自路透社官网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留学生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仅在2022/23学年,中国留学生的总数就接近29万;而在十几年的留学热潮中,数学与计算机学科、工科和泛商科是国内留学生群体选择最多的三个专业方向。
△数据来源:门户开放报告
其中,据《2023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在2022/23学年,中国留美学生学习STEM的人数比例达到51%,约为14.77万人左右。
但“第一”的纪录在2023/24学年已经被印度留学生打破。今年,根据美国国土安全局(HSI)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度首次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
△数据来源: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HSI)发布的「2023年海外留学生与访问学者项目(SEVP)数据报告」
预计到2025年,印度留学生的人数将飙升至200万,留学支出费用将达到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79.8亿元)。
恰逢此时,副国务卿放出针对我们“重文轻理”的言论,中国留学生继敏感专业拒录、过海关被盘查之后,是不是又双叒叕要被卡脖子了?
留美学文,能捞回留学成本么?
发表这番言论的是美国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
这位美国副国务卿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毕业、出版过几本与专业相关的作品,多年来一直算是美国亚太地区关系的战略负责人,向来对中国抱持谨慎态度。恰逢这两年中美关系敏感、现在又是美国总统大选期,他在这个时候发表这番言论一点也不奇怪。
我看了整篇报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副国务卿的这番言论在美国本土其实无人care,我翻了好多主流媒体,网友们不关心。偶尔冒出一两个评价,本土人也是认为这是政客在大选时期的各种作秀、两党之间的角逐。
但留学圈里还是掀起了一点风浪:
更多留学生关心的是成本问题,申请理工科是不是更难了?想在国外工作的话机会是不是更少了?学文科就业怎么办?你们给发工作签和绿卡?能收回留学成本?
咱们实事求是说,从美国人、政客的角度,我们是能理解库尔特·坎贝尔的这番言论的。
从技术保护层面来说,美国一直对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持高度重视,并对技术外流保持警惕。通过鼓励中国留学生选择人文学科,可以减少他们接触和学习美国先进科技的机会,从而减少技术外流的风险。
近年来,中国崛起、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国政府担心中国学生在美学习先进技术后回国,助推中国的科技发展,进而威胁到美国的科技优势 。
从美国本土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科技领域的许多研究和开发都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通过限制中国学生进入这些敏感领域,可以更好地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限制中国学生在理工科领域的学习也可以被视为减少这种风险的一种措施 。
但这番“吃相”过于难看,“既要、又要”,这位副国务卿就差把“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国送钱”这句话顶在脑袋上了。
不过,我们抛开技术保护、国家安全这些大议题来看,美国对印度留学生学习理工技术的鼓励态度,也是有由来的。
首先,在地缘政治和战略关系上来说,美印在多个领域都有着比美中更深的合作关系,说是平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老大哥带小老弟”,美国愿意培养印度的理工科人才,以支持两国的长期合作——毕竟科技互联网公司那么多外包都在印度呢——很合理。
其次,在扎根美国这件事上,中国留学生的决心根本没办法和印度留学生比。
虽然多年来中国留学生一直是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生源,但学成归国的人也不少。从2020年起,中国留学生回国发展人数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数,2021年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00万。
自此,每年留学回国人数都在创新高。
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原因有很多:国外工作不好找、身份不好拿、国内发展快机会更多、父母家庭因素等等,但换到印度留学生身上,这些原因统统不是问题,什么也阻拦不了他们要扎根北美的决心。
因为回国对很多人来说,几乎就是“死路”一条。据统计,印度每个月有100万的年轻人进入工作年龄,但只有大约1万人能找到工作;就算你怀揣镀金的学历,境况稍好一些,但大环境层面上政府终究无法为“人口爆炸”的社会买单去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所以,普通家庭砸锅卖铁送孩子留学、然后穷极一切移民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我在美国旅居了快十年,有过交集的印度留学生少说也有两位数,无论是最高等级的婆罗门、还是第三等级医生和商人的孩子(最低第四种姓的人也出不来),共同特征是:
第一,无论硕士、博士,大家全部学的是理工科专业;
第二,没有一个人要学成归国,全都一门心思扎根北美。
印度人EB-2(拥有美国高等学位的职业人才)的绿卡排期才排到2012年,距今要等12年,大家也是初心不改地苦熬啊。
他们自己都会开玩笑说,等职业绿卡不如“母凭子贵”等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成人后爹妈直接拿绿卡。
因为“老大哥”愿意给、“小老弟”愿意追随,整个印裔在美国混得相当不错。从名气上来说,政界、商界、科技界、学术界,印裔全面开花,
△表格由chatgpt统计
以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美国硅谷为例,有句半真半假的玩笑是这么说的“印度人统治了硅谷”。因为在硅谷,华裔大部分是普通的“上班族码农”,而印裔CEO却比比皆是。
印裔CEO多到什么地步呢?——几乎“占领”了硅谷大部分的跨国科技互联网公司。
相较之下,华裔在上述方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寥寥无几。
再从收入上来说,亚裔是美国各族裔中收入最高的族裔(无论是中位数还是平均数)。
但亚裔不同族裔中,印裔的收入可谓遥遥领先。
上面这张表我大致翻译一下:
在整个亚裔中,低收入群体里印裔最有钱、华裔倒数第二穷;
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里,印度都位列第一、华裔分别排第二、第三位;
虽然名次相差一、两位,看上去不多,但你看具体数字就会发现,金额差不少呢。
所以,对印度人来说,美国是他们的风水宝地;对美国来说,无论是人才输入、还是纳税大户,各项数据都显示印裔这几十年来对美国的贡献确实不小。
双方简直是天作之合,难怪“老大哥”不遗余力地提携“小老弟”。
论头脑和努力,华人都不弱于印裔,为什么在美国取得的成就没有对方高呢?
除了美国给印裔留学生更多便利、印度人铁了心要“死磕”美国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印度人在语言、思维方式和认知方面与美国更接近。
虽然英语不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但条件尚可的家庭很小就培养孩子的英语,带有咖喱味口音的印式英语让我们听起来费劲,但美国人听起来非常习惯,双方做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完全没有困难。
我曾经和一位美国人、一位印度留学生一起聊天,最明显的感受是,三个人坐在一起扯淡、侃大山没问题,但聊起稍微深点的话题,比如当时那个美国人说起《我的天才女友》这套书,虽然中译本的书和剧我都看过,但用英文交流起作者的写作意图、著作里的时代背景、你对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看法这些问题,自己只能谈一些皮毛,不像对方彼此能表达的很长深刻和透彻。
日常生活尚且如此,背景换到职场中大家的差距高低立现。
除此之外,我个人的一个感受是印裔在美国更加寻求职业上的多样化。
虽然两个国家的留学生都会为身份问题担心,但华裔因为求稳妥的基因,高学历人才更加愿意在高校谋求一个职位,赚的不多,但胜在稳当。
而且高校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对沟通、“画饼”、领导力等软实力要求没那么高,关起门来自己搞学问就好。
但我认识的留美印裔,进学术圈并不是他们的首选,很多人的职业轨迹是--
理工科专业留学+商科读完后、进大公司从技术做起、逐渐升至管理层;
甚至读完博士进公司后,过几年再去读个MBA的人也不在少数,然后在商界“大杀四方”。
这几年,中美关系的敏感确实导致一些中国留学生利益受损——“国防七子”签证不批、留学生过海关被关“小黑屋”、华人青睐的科技大公司不提供签证……
但副国务卿这个言论我觉得更多就是针对当前大选两党之间“大放厥词”,对于那些原本也没有打算留在美国的留学生来说,其实不会受太多影响,毕竟这批人也不会选敏感专业申请,读完本科或者硕士镀金后就回国发展了。
另外,现在留学美国的性价比也受到很多家庭的质疑。
名校学费连年看涨、花了百万出去,回国找一份月薪只有几千元的工资不是大家预期的留学结果;以及在全民考公热的当下,绕地球半圈再回到原点去和国内高校的毕业生一起竞争一个岗位,真的有必要折腾这么一番么?
美国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假,但对于那些只是抱着镀金态度的留学生来说,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甚至香港的教育资源也不弱,性价比也许更高。没必要在美国这一棵树上吊死。
而受影响的是少部分真正想在美国扎根的留学生,他们也许只能转非敏感专业申请、或者先从欧洲或加拿大读个书被“筛”一遍后,再入境美国读书这番操作“曲线救国”了。
【互动】
未来留学美国还要关注哪些“雷区”?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