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已至,一语成谶
2017年3月,作者在本公号发表了《拐点来临之前——中国地产经济的内生性矛盾》,七年匆匆,一语成谶。各位读者不妨回溯阅读,回想自己在2017年时的心态,再看看作者当时分享的认知。
在2016年后,作者不再赞同个体在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进行房地产投资,有着十分微观而具体的理由,并且将这些观点在不同时点进行公开,包括但不限于:学区房不具有额外的抗跌能力,并且无法实现十年后的升值变现;一线豪宅也不具有额外的抗跌能力;畸高的房价收入比会造成各种“挤出”,民众消费能力会持续下降,最终导致房价无法维持;在房价下跌期打开限购会使房价更快下跌而非有利于维持价格;人口至少在目前不应该是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主要因素,日本在过去三十年,房地产行业仍然是健康的。上述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放在三、五、七年前来看,可谓“不可理喻”。但就是这三、五、七年,不少人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延及三代。
作者知道方方面面对房地产现状都十分担忧,但作者想说的是,任何“救”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消费的合理需求,都将变成一个笑话。因恐慌而抢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并且在大家有生之年不可能再回来。如果业内无法理解市场恢复为何如此困难,不妨找时间去看看推介日本房产的短视频,看看东京、大阪一户正常质量的住宅,究竟需要多少钱就能买到,须知这还是最近两年涨价之后的价格。再看看人均收入和人均福利水平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为何都是老龄化、少子化,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能在2016年开始关注本号的读者是极少数,长期关注者皆知,作者在诸多问题的判断上,往往要早于现实,甚至有时候是提前三五年。所以对每篇文章的幼稚留言,作者早已习以为常。很多观点的展开,本不需要针对普罗大众,因为以当前的教育水平和网络舆论现状,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社会经济现实的运转逻辑才是正常状态。
写作这些文章的初衷,高的目标是产生一些共识,低的目标是记录一下历史细节。历史大势,不因一人一事而变,但这个时代不能让后来者仅能从宏观数据中获知历史的细节,更不能让后来者仅从营销号中获知历史的片断,这就是私家史的意义所在。
以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