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错就有“动机”,凡事都疑“蓄意制造”,这靠谱吗?
点击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我们需要弘扬正能量,维护好社会秩序,保持党领导宪法确定的政治方向。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凡事追求微观上的绝对“政治正确”,对那些看上去有政治不正确嫌疑的言行,以及因各种原因发生的错误统统进行高级别的讨伐和惩处呢?是否有必要将“政治正确”的警惕性不断向基层深推并且越垒越高呢?希望如今的互联网能够接受老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资料图:网络
老胡认为,在实现总体政治安全的前提下,我们社会对正能量建设不能以极限化的方式追求,并且将它转化成对社会多元表现放大镜一般的审视,让对负能量和“政治不正确”的警惕无处不在。社会全都是正能量,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任何社会都会有事业和生活上的相对失败者,以及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人,他们会通常占一定比例,必然导致一些负能量的产生,要清除那部分负能量,就需以非正常的方式强行推进,就会导致社会紧张,而那种紧张将带来更多负面效果,导致生态的混乱。所以,对一些负能量,我们要通过解决背后的问题增加化解力,同时增加社会的总体承受力。
另外,总会有各种错误发生,包括出现可以有不同解释的灰色表现,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各种技术原因引发的,以及认识不同或者不到位导致的。如果我们把警惕性提升到满格,会觉得每一个错误、每一个灰色事件都是“蓄意制造”的,就会把一个普通事情搞得非常严重,把技术差错当成政治事件。更有甚者,随着舆论气氛的紧张,会有凭空捏造、指鹿为马的构陷发生,一些原本司空见惯的符号和情景可能会被强行与一些政治符号对标。当视觉和想象力被误导之后,许多人会觉得那样的指控有道理,从而形成不容抗拒的网上舆论裁定。
▲资料图:网络
老胡想说,网上舆论这种激进的讨伐正在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一种整体上的严厉,甚至压倒性。这样的网上舆论如果仅仅是社会多元的一部分,也会有建设性,但是它们逐渐形成了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力,在促成越来越多人对事情本身的单一看法,压制多元和兼听的生态,而且它们已经在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对舆情的判断,形成按照网上激进意见处理错误和争议的现实压力。
前段时间,某地出了一个争议,网上声讨越来越猛烈,以至于不再有任何不同声音,当地也做出了非常严厉的处理。事后,我与当地一位参与处理事件的官员探讨,对方告诉我,他们原本想较轻处理,但是后来舆论发展成那个样子,他们除了顶格处罚,别无选择。在另一起事件中,事发地政府也是在舆论汹涌的压力下,处理了一批人,而且有极其严厉的定性。当地官员对我说,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那样做,当地还搞了更大行动,也是舆论给他们同级和上级领导都造成了太大压力,他们不能不那样做。
▲资料图:视觉中国
我们的网上社区如果就这样轰轰烈烈搞下去,我担心最终收获的不是正能量的真正扩大,而是它的变形。任何正确的事情朝着极致推,继续往前迈,都会有荒诞化的危险,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必须保持党领导宪法秩序下的宽松和自由,这不是削弱党领导的宪法秩序,而是对这一秩序的长期维护和践行。我们的社会一定得追求统一与多元的和谐,真正做到既方向明确,又有容乃大,对上纲上线的风气保持长期警惕。这是中国持续繁荣和长治久安所必需的内在逻辑之一。
热文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