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还是“烧库”,不能一刀切
来源:平原公子
前几天,“南通禁止烧纸”的流言炒得沸沸扬扬。
首先,一刀切是不对的,这个事情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清明上坟烧纸钱,不是封建迷信,而是追思先人,这没啥错。但是大家对南通地区的“烧库”(注意不是烧纸)有一点点误解。
我作为一个离南通比较近的东部群众,给大家科普一下“民俗”吧,南通、泰州这些地区,“烧纸”和“烧库”是不同的,烧纸就是每年清明、七月半祭祀先人去坟前烧纸钱,全国都一样;但咱们通泰杨地区有个“烧库”。
就是用竹子、麻杆搭成骨架,糊上各色各样的彩纸,有“纸人”、“纸马”、“纸轿子”、“纸别墅”……“别墅”上还画上各种佛教、道教的神将、天王、仙女,然后在送葬的时候,在坟前烧掉,这是一种丧葬习俗,用来“发丧”。
在葬礼完成后,还有“烧七”的习俗,所谓“烧七”,顾名思义,每隔7天为“一七”,不少地区有“烧头七”的习俗,当然,一般情况下,人们多“烧五七”或“周年”!
所谓的“烧库”也就是“烧五七”,“库”就是库房的含义,也就是用麻杆、纸等扎制的祭祀用品,如四合院、汽车、衣服、金山、银山等!老人过世,烧五七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一块平坦的空地,将老人生前的物品,子女简单留下几件作为念想,剩余的杂物与纸扎的祭祀用品一起烧掉!而对于逝者的晚辈,多跪倒在四周,直至所有物品都烧尽。
这个东西,最初并不离谱,大小也都适中,最大的轿子、花车、“别墅”也不过一人高,而且它还民间的一种技艺,有传承的,我同学的父亲就是做这个的,手艺相当精巧……但随着经济发展,这个事情成了一个产业,大量富裕起来的农民“乡贤”,开始攀比了。
其实比的不是迷信,而是“孝顺”,孝顺这个事情,在人死了时候,就只能靠“风光大葬”来体现,比如请戏班子唱大戏,乐队舞女来表演,请一支军乐仪仗队来送葬……还有就是比烧的“库”,谁家的“库”越大,越恢宏,这家的子孙就越孝顺。
这个“别墅”就越做越大,从半人高,到一人高,到两层楼、三层楼,再到别墅区、园林、宫殿、直到鳞次栉比闾阎扑地……烧起来也像是赤壁大战、火烧阿房宫一样。
而且,开始不只限于“发丧”的时候烧,清明、周年、忌日的时候,也有“孝子孝女”来一套纸人纸马纸别墅烧一烧,这种活动其实也开始常规化、流程化……因为兄弟姐妹天各一方,清明节可以借着祭祖的名义回来烧个纸、聚一聚、吃吃饭,图的就是个热闹。
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封建迷信、什么糟粕民俗,大家思念先人、阖家团圆、热闹热闹,没啥不好,但规模问题要探讨探讨。
随着大量农村的城镇化,“烧库”不只限于农村里烧,很多人开始在城市的小区、马路上烧纸、烧库……火光冲天的,汽车都不敢开过去。
如果规模大到一定成程度,你要说这个东西没有安全隐患,不破坏环境,是不可能的……大家还是对南通地区的民俗缺乏了解,建议清明前后来看看,就会有新的认识了。
另外,南通地区的“烧香”,和别的地区也不太一样,南通寺庙多、佛像多、和尚多(天下和尚都来自于“福如东海”地区,其中如皋、海安都是南通地区),每到节日,香客人流如织,寺庙里水泄不通,还有高考前给孩子祈福,祖宗坟前也烧香,烧的香也是硕大无朋,你说那是“香”,我觉得那是“战争迷雾”。
这个东西是传统,还是糟粕,我们没必要抬杠,但抛开规模不谈,就不太实事求是了。
某地搞的那个“一刀切”肯定是不对的,说明某些人懒得对这种现象做区分,懒得去和群众沟通,简单粗暴一刀切,甚至都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和网友解释解释……这样是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激化矛盾、推卸责任。
恶意揣测一下,甚至还有利用极端政策煽动民意,对抗上级治理城乡问题、移风易俗意图的意思。
最后,我支持烧纸烧库祭祀先人,但建议不要烧那么大规模的,建议不要在闹市区、居民区烧,既然已经是产业链,不如规范发展、去粗取精,把它艺术化、文化遗产化。
甚至还可以搞点与时俱进创新,老是扎纸人纸马房子别墅太俗了,应该把今日中国的发展成果也体现一下,弄点航母、飞船、高铁、盾构机进去。
我外公是新四军,早已去世多年了,我还想着是不是可以给他和他战友们送些055、J20、J16……过去,在那边继续革命,“旌旗十万斩阎罗”呢。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