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投资者眼中的美国,核心通胀已经降到不足为虑的地步,大家关心的是降息到底是6月还是更晚,是降三次还是降两次;另一个是普通美国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的美国,所谓通胀降下来,是去年芹菜年初涨了0.2刀,这个月只涨了0.1刀,是上一次房租涨了500美元,这一次只涨了200美元。当然,投资者看得是未来,是趋势,是二阶导,但美国人也不能用二阶导的价格付款啊,所以投资界有一句金玉良言:“不要过度线性外推。”于是,从年初开始,核心通胀连续两个月超预期,CPI反弹,再加上创新高的黄金,二次通胀不再是大家避而不谈的预期,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本文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1、为什么会有二次通胀?
2、二次通胀对全球资产配置有什么影响?
一种是教科书上的通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超过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对于这种通胀,你只需要关心CPI、核心CPI等等,就直接判断了,至少它到底是什么,不重要,只要同比 环比在下降,就说明通胀被控制了。卖方:我一个月就生产这么多,要不是我月初涨价了,你今天就是肯出5万一吨,我也没货卖给你。又或者是:
买家:怎么又涨了,上个月不还是5000一吨吗?
卖方:你看看材料费、人工费、房租,什么不在涨?就这价我也没有利润,下个月还得涨。.现代经济中的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涨价却是一种经营行为,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虽然所有的通胀都是以涨价为形式,但作为投资者,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货币过剩具体是如何演变成现实生活中涨价行为的呢?美国的这一轮通胀是源于疫情期间,美国政府通过财政大规模直接给民众发钱,很多人的这些钱直到去年年中才用完,由于美国人手头一向不存钱,头上忽然有了一笔钱,自然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虽然2023年疫情的临时补助没有了,但财政支出却没有减少,而是以各种常态化的福利方案支出,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呢?自然就是国债。所以这个阶段,是真正的“政府印钱”给民众花。这就是上面列出的第一种通胀形成的机制,各种原因的超发货币形成购买力,导致供给不足,只能以涨价来平衡需求。下图把消费品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对通胀的推动次序是不同的,依次为:能源、核心商品、食品和核心服务。2021年通胀的第一波是由能源价格引发的,主要包括汽油和电力,由于财政补贴居民,叠加疫情管制的放松导致的出行增长,而原油供给、港口劳动力和航运能力没有跟上,引发通胀的第一波,并在俄乌战争后达到顶峰。能源价格对CPI的贡献,到了2023年就变成了拖累因素,但它引发了核心商品的通胀,从21年5月开始,持续性更强。核心商品是指食品和能源之外的商品,主要是由汽车、服装、医药和烟酒组成,这些往往是因为原油成本和进口成本上升引导,一直持续到22年上半年。比核心商品通胀稍晚一点出现的还有食品通胀,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零售服务成本的推升和房租等因素共同推动,它的高点出现在了22年下半年。如果只看这三项,通胀环比上升的趋势应该在23年年初就基本结束了,所以23年年初市场就开始交易降息,才导致美股持续上涨。但通胀中,最后出现、也是最持续的,却是核心服务的通胀。实际上,核心服务的通胀是长期的,在疫情之前一直存在,在2021年并不起眼,但之后,其他三项开始走弱后,却持续上升,到现在也没有降下来的迹象。核心服务权重60%来源于房租,剩下的是医疗、交通、教育、通信、娱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房租是到期后才能重新定价,具有滞后性。所以,一个普通美国人这几年对通胀的感受是这样的,21年年初,疫情有所缓解,又拿到了政府补贴的钱,还不用上班,就开车出去度假,结果不但一路上人满为患,油价、交通、食宿成本都是一路上涨。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出去大采购,发现服装、家电、汽车、日常品,所有的商品都开始上涨,而且很多到了下半年还缺货;好在政府又发钱了,一路买买买后,发现鸡蛋蔬菜牛奶牛肉也开始涨了,而且不像其他商品只涨一两次,这些食品基本上就是一天一个价,涨个没完没了,等到你终于把政府发的钱用完了,房租也到期了,虽然早有预感,房东还是报出了一个让你立刻晕倒的价格……
如果说,原油是通胀的刺客,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那么,房租才是最后登场但生命力最顽强的通胀大BOSS。通胀数据要看核心通胀,核心通胀数据重点看核心服务,核心服务的重点是房租,去年12月以来的近三个月房租环比增速为0.7、0.4、0.5,仍然持续高于疫情之前的数据。为什么房租上涨会如此持续呢?因为本地化供给,是刚性的,还有资本属性。而且房租的某些特点,让通胀的粘性体现得非常明显。通胀不但是货币导致的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现实价格与预期价格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在房租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房子的租约到期后重新谈价格,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因为租金一谈至少一年,房东考虑的是现在的房租价格和未来一年的上涨程度,而租客也需要锁定未来价格上涨的风险,所以在通胀期间,双方都会线性外推,预期未来房租仍然上涨。房东:下个月开始,房租提高到3000刀/月
房客:啊,去年才2500,你疯了吗?
房东:隔壁刚刚租掉,就是3000
房客:可是他的房子比我的大啊。楼上的房子跟我一样,上个月才租2800
房东:他们的租约规定每年上涨不能超过12%,我们可没有这个约定
房客:要不这样,你给我2800,我这一次租约定2年,怎么样?想一想,如果我退租,你能在一个月内找到新租客吗?由于房子是非标品,每一套的价格都不同,此时双方谈判的结果,必然倾向把价格定在更高一档,用溢价体现预期,当大部分人都这么干时,房价就会在其他商品已经不涨的时候继续上涨,预期会自我实现。与房租相似的是“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也是一段时间一定,新的工资不但体现现在的市场价,还要体现未来上涨的预期。而工资是所有商品的必备成本,也是通胀粘性的来源之一,美国人的工资收入仍然在增长,也为后续的传导打下基础。当然,这种预期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身边所有商品都不再涨价,且持续了几个月,自然预期与现实相互加强的关系就没有了。这就要看环比,普通人对物价的感知是环比而不是同比。其他三大类的近半年的环比数据看,食品始终保持0.2~0.4%的环比增长,核心商品部分开始下降,但非耐用品、二手车的价格,2月仍然有0.5%的环比增长,而能源近六个月波动比较大。所以美国的通胀仍然在持续,没有足够的证据认为以后会回落。而且基于这种数据,完全可以认为2月份通胀数据的反弹,其实就是二次通胀。这个判断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通胀不是持续保持一个稳定的数据,而是常常中途先向下一个假摔,再向上,形成二次通胀呢?通胀是社会财富的转移,从没有资产的人手里转移到资产拥有者,有受益者也有受损者,但实际上,没有人喜欢通胀,从消费者到厂家、从总统到老百姓,从投资者到美联储官员,都不喜欢。原因在于,在发生通胀后,通过加息收紧流动性,是解决通胀的根本手段,但加息的副作用是资产价格下跌,普通人因为涨价而利益受损,资产拥有者因为加息而利益受损。投资者习惯于把主张严厉加息的官员称为“鹰派”,把主张谨慎加息的官员称为“鸽派”,由于通胀的粘性,加息应该宁枉勿纵,“鹰派”通常是正确的,但没有人喜欢“鹰派”,所以美联储在2021年就算明知通胀不可避免,也要等民众被通胀深深地伤害后,才会祭起加息的大旗——通常此时已错过了加息的最好时机。同样,在加息的后期,由于通胀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有些商品先涨,有些后涨,有些猛涨一次就结束,有些持续温和上涨,任何人都能从CPI数据中找到自己要的幻觉,认为通胀数据见顶了,再加上股市的持续下跌和失业率开始起来,又会给美联储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通胀最快上涨的势头过去后,美联储又会错误地提前结束加息,错过了“巩固一下”的最好时机。当然,美联储也有现实的担心,加息最大的危害不是伤害经济,而是导致高杠杆的金融机构发生债务风险,从而投鼠忌器。
一个是部分商品在通胀期间存在一定的价格管制,导致生产商的价格不及成本上升的幅度而减产,加剧了供需失衡,这种管制只要稍有放松,就会导致价格重新大幅上涨。另一个原因是部分经济部门适应了高利率环境后,需求恢复,提前软着陆,价格重新上涨。二次通胀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原油价格位于本轮通胀以来较低的位置,主要是去年美国天量的原油供给压制了,今年美国的供给量增长有限,而国际形势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黄金已经持续创历史新高的时候,原油价格只比疫情前高40%,不太正常,随时可能出现原油的大涨。而油价对CPI的传导几乎是立竿见影。 二次通胀不是预期,而是现实,唯一的悬念在于高度和持续性,是像上个世纪70年代那样,二次起飞,再创新高?还是像当时的德国日本那样,持续了几个月后,就再度调头向下,最终彻底结束?对美联储而言,目前处于进退两难,如果像市场预期的那样,六月开始降息,今年降三次,对二次通胀无疑是火上浇油;但如果推迟降息,继续维持高利率环境,美国银行业发生危机的概率就会急剧加大,即便不是银行危机,在这种高利率的极限压力下,总有一个最脆弱的经济部门率先倒下(比如商业地产?),到时候不但要降息,还要像去年硅谷银行事件那样扩表,对通胀的刺激更大。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美国人民都会在接下来感受到通胀的再度痛苦,区别在于,后者经历某一类危机的程度有多大?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的一面在于,二次通胀说明美国经济需求较好,有些经济部门持续强劲,会推升出口需求;但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更大,如果美国不能在6月实现首次降息,而中国经济又没有回升,人民币汇率就会再次承压,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也会被推迟,又会出现去年三季度那种对股市不利的宏观环境。前面的结论,美国经济目前在“软着陆”目标中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二次通胀可能持续,二是某个部门发生危机事件,在这种宏观环境下,A股配置可以分为四类机会:1、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无论什么情况下,软着陆、二次通胀或者风险事件,最为明确的机会都在于此黄金
全球需求为主加上新能源需求的铜
一触即发的原油及油运
2、红利股:二次通胀或者风险事件,无论哪一个提前发生,都存在受益方向高股息标的的主要逻辑取决于国内经济,国内经济如果持续低迷,这个板块就会保持资金的持续关注。但高股息有很多板块,具体方向也与全球宏观经济风险相关,如果二次通胀指向大宗商品,那么红利股中的资源类资产更有机会,如果发生风险事件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国央企相关资产就会成为避风港。
如果美联储顶着二次通胀的压力降息,人民币汇率压力降低,货币宽松政策空间加大,则可以继续看好。但如果美联储6月不降息,全年降息预期下降一到两次,通胀持续,会给国内流动性较大压力,这些估值较高的资产压力较大,不看好
白马成长股是这一轮加息最受损的资产,目前已经充分杀估值,二次通胀如果只是在低水平持续,就是通胀的尾声,叠加出口提速,随时可能真正结束,看好这一类资产的见底行情;
但特殊情况下,如果美国通胀失控,不但不降息,反而有继续加息的预期,则白马有可能继续杀估值最后,二次通胀还需要考虑一个最大的非预期因素——AI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加息只能降低通胀的温度,只有技术突破才是通胀的真正敌人,企业利用技术突破获得的超额利润,由于技术的扩散性,并不能长期保持,最终都会体现为价格的下降,互联网的发展正是之前20年,美国可以长期保持低通胀的原因。所以,AI获得突破性进展,让投资者明确地看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前景,这才是战胜通胀的最大希望,虽然这一突破在今年就出现的概率较低,可一旦出现,上述假设就完全相反,直接利好TMT,其次为白马成长,对大宗商品和红利股都是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