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第一批用Kimi做内容的网红已经杀疯了

第一批用Kimi做内容的网红已经杀疯了

7月前

大模型有没有戏?


王东东

来源|斗战胜佛小组(ID:DZSF10101)

封面来源Unsplash

技术信仰派VS市场信仰派  

朱啸虎和月之暗面老板杨植麟在前几天有一场不算battle的battle。

battle的争论点是:大模型有没有戏。

技术派信仰是肯定有未来,而口袋里没那么富裕(看LP脸色)“VC大佬”则认为应用才是未来,我们有庞大的市场,搞应用快速搞钱才是真的,技术上我们投降于大漂亮就好了。

都2024年了,市场红利已经掩盖不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但你看还有人跟你讲马上赚钱最重要。

不得不说,说这个话的人是聪明的,毕竟LP爸爸在那里看着呢,这本质也是一种对于短视资本快速逐利的表态。

忽然有一天早上我忽然在想,做自媒体的我怎么又陷入自媒体内容二元对立争议流量的陷阱里?难道大模型,就不能边砸技术,边变现么? 

一场关于边发展边搞钱的探索  

上周我组了个局,喊了几个朋友,有网红、有二级市场龙头选手、有AI领域连续创业者,也有从事媒体行业。

大家就讨论一个话题:当下的发展下,如何利用Kimi马上搞钱。

组这个局的目的是,我们从下游把Kimi搞钱的一些套路聊明白了,甚至找到一些有结果的人,那么大模型的中美之战,中国一定会领先,而不是每天被大聪明盘问。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Kimi是什么吧,就在上个月,AI创业公司“月之暗面(kimi)”近期已完成新一轮超10亿美金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小红书、美团、阿里,老股东跟投。

聊着聊着发现,这个局上的人,还真是有通过非传统方式从大模型上大搞特稿的人。

我们简单把当天的交流整理了出来,发现有三类。

前金融从业者,现马拉松大V“跑的比鸡早”和我说:

A:“最早使用大模型去提升生产力是华尔街那帮贪婪的孙子”。

他们把金融的信息,以及无数20 dollars华尔街实习生的活儿,全部用大模型替代掉。金融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华尔街的人驱动力最强,这也是为什么漂亮国有这么多看好大模型的金主,而我们的某些所谓的投资人不看好大模型,本质来讲还是和顶级的金融家眼光档次差太多,充其量是随着时代红利有影响力的金融拼缝儿的。

B:最近拿大模型赚钱比较疯的一批人是二级市场的一拨儿游资。

这里由于信息比较敏感,就不在这篇内容详细发布,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2023年11月30号,资本市场发生了什么,再往前的2023年春节过后,缅A发生了什么。

前两种可能离大家比较远,这次交流的第三种拿Kimi搞钱的方法,值得给大家细致分享一下。

C:普通人(网红)用Kimi武装自己的方法。

鸡哥原身也是金融从业者,只不过更多做的是一级市场,后来因为体重到了250斤影响健康,跑步减肥,爱上了马拉松。认识了前面的六里屯小王子之后,又搞起了网红。(小王子以前是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一直在做流量和AI应用)

风口上的鸡很好飞  

搞内容矩阵是极其分裂的,一方面学的就是上面我们说的华尔街体系,利用先进生产力量化一切流程。

鸡哥的内容始于2023年视频号爆量的初期,很多人还在纠结抖音的时候,鸡哥就无脑的冲入了视频号。

“从做金融的角度来讲,在一个可复制的蓝海市场里捞增量要远远强于在存量市场(抖音)证明自己。”

鸡哥的一条马拉松吐槽视频,直接爆了,涨了几万视频号粉丝,自此,鸡哥理解了,什么网红,IP,人设,都不如大风刮来了的粉丝爽。鸡哥跨越了很多人做网红的第一个难关——小火一下。

小火之后是最难的  

无数普通人获得偶然流量的爆发,并不能承接的住。

鸡哥曾经看过一篇特别接地气的文章,是刺猬公社《实地探访山东新媒体村,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

里面讲了非常朴素的山东大妈媒体村的爆款套路,我觉得比市面上所有的那些知识付费课都牛逼。

一方面,做一级市场出身,在央企子公司当过CEO的鸡哥,对于内容体系的流程化管理抓的够狠,另外一方面学习山东大妈媒体村的工作思路,不求精致,只求爆款。最后再结合头部网红与粉丝共创的方法足以。

具体打法流程,直接抄毛选。

鸡哥说:

“我们很早就研发自己的内容系统和插件做内容创作,基本上实现了90%的内容创作流程都是自动化。还是从金融和管理的角度来讲,Kimi出现之前我们就一直从GPT3.0时候开始全面使用了,只是把流程拆的无比的细致,那时候GPT产出内容能力还是有限。但是从效率层面,用AI去做的每一件事儿都节省了具体的人力成本,以及创意成本。

这就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生意,朴素到2023年时候的山东大妈媒体村都能用的很好。

我不认为我比大妈们强到哪儿,但是在技术管理我会投入更多,然后在内容层面学习大妈们的务实。”

鸡哥在2023年,拿到了千万量级的视频播放,之前金融圈的朋友看到这样的成绩,曾经合作过的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纷纷寻求跨领域继续勾兑。

Kimi技术在内容板块的低估  

举个例子,传统的流量爆款恒等式还要人去想,要靠所谓的网感。

对于鸡哥来说:流量恒等式=热点+独特观点+争议性。

每个新媒体人都在挖空心思研究,流量到底在哪里?

流量每天就在那里摆着,不是照搬也不是无脑,每个爆款视频和文案背后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

热点不用多说,可以迅速吸引大量用户注意力,具有快速广泛的传播力,能够迅速凝结成巨大的流量池。但如何让你的内容脱颖而出,就需要找出你的独特观点。这点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毕竟全网都是千篇一律的文案,即使蹭到了热点,能否成为爆款也只能是听天由命,而独特观点才是你跑赢数据大盘的关键。

但如何知道全网的观点,而你的观点如何脱颖而出呢?

传统的方法,就是海量刷视频,从爆款视频开始关注每家言论,寻找突破口,但Kimi时代让这个过程变得更简单,你可以借助大模型去寻找多方面多角度的观点,深度分析用户,找到那个最适合他们胃口的,这不仅能增加你内容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建立起品牌和个人形象,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仅有这两点还不够,你依然可以借助大模型,让你的内容带有一些争议性,做过内容的朋友都知道,争议性的话题往往更吸引人(就像媒体人去把朱老板和月之暗面的杨老板拉到一起去讨论一个二元对立的话题一样),尤其是互动量要远比声音一边倒的视频高出很多,高互动也是你成为高爆款的根源,你很难想象一个只有10条评论留言的内容跑出百万量级的播放。

所以,当大模型来临,爆款将变得简单,不过还是要提醒一点,人设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要贪杯热点,垂类人设内容即使没有流量也要坚持,当然,垂类内容易枯竭的问题也在Kimi时代被完美解决。 

精品化大模型能力是核心  

大模型时代,缺的不是大模型,而是把大模型用精细化的人。

举个例子,同样是人,同样做一件事,为什么很多结果不一样呢?

我们不去研究太多变量,其中的一个变量,足以致命——流程。

我不是迷信流程,但是牛逼的流程对于生产力的提升,提升到极致,就是无敌。但是牛逼的流程怎么来,从哪里来,怎么优化,这里面就是大家在使用大模型时,拉开差距的点。就像同样创业,为什么很多品牌会放出加盟,无数人要花钱去加盟。

加盟卖的本质也是专业的流程化这个事情,餐馆奶茶,你个人也能开,为什么很多人选加盟呢?本质就是专业的流程加影响力加供应链,就是赚钱的王道。放到线下很多人懂,但是一到线上,就不会迁移了。  

无限复制的能力是赚钱的本质  

矩阵和流程化。

矩阵无论是品牌还是超级个体而言,都是当下最重要的存在,有些企业不惜重金求才,搭建新媒体团队来完成矩阵账号的搭建。

可能有的大模型老师给你讲,“你对大模型说,给我输出100篇内容,于是大模型就会给你文章”,听过这句话的老板,相信此刻早已对大模型失去了信心。就算Kimi现在可以完成200万字阅读,可以实现长内容输出,出来的文章也很难通关。这时候有人会问,是不是大模型有待更新?不,就是你的流程化有问题。

从Kimi开始,鸡哥团队就积极投身Kimi的应用与研究,你对大模型越认真,大模型会用同样的认真态度来回馈你。而流程化是你解决认真与矩阵的关键。想要快速高效搭建矩阵,你必须拥有你整套的内容输出流程,当你亲自去打磨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流程是固定的,而只有每次的话题选择,需要你的参与。

以我写内容为例,曾经一篇文章从选题到最终输出,一般需要几十条prompt打磨,经历3-5次失望以后,最终靠半机器半手工用4个小时完成。而经历过流程化迭代,现在只需要15条语句就可以生成多篇文章,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是你看到的那种机器味儿十足的文章,而切实是被同行模仿的垂类爆款。

当你完成流程化搭建,产能会迅速提升,而矩阵,只是注册账号的时间。  

让大模型升级你的技术团队  

如果你需要一个60分的矩阵,刚才的步骤做完,你已经是流量矩阵专家了,而如果你需要做到85分甚至100分,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必不可少。

我们就有这样一个团队,可以快速发现各类大模型的迭代,随时利用我们的流程去测试大模型,一个高效的流量矩阵团队应当把握一个实用主义原则--谁好用用谁,比如Kimi的文章分析和强大的国内信息搜索功能,midjourney强大且真实性高的绘图功能,Claude提供的海外内容搜索分析功能,文心一言的角色设计等等。

技术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开发出更为高效便捷的工具,利用大模型提供的api接口,叠加自身开发的其他功能,让流程自动跑,低价值低效率的工作程序化执行,提高效率只解决核心创造问题。

比如我们调用文字大模型api结构流程化生成文章,绘图大模型根据文章完成绘图,再自行开发排版分发程序,实现一件成文矩阵分发结果,让十个矩阵号的创作排版分发工作,每天压缩至两小时以内,当然如果你追求60分,10分钟足以满足你的需求。 

Kimi时代,赚钱的公式到底是什么?  

也许你快速读完上面的内容,很想知道这个问题。

华尔街有一个说法,叫20美金实习生,什么意思呢,就是但凡你是时薪20美金的实习生,你的工作在未来的一段实际大概率会被AI替代掉。赚钱的本质是,有人帮你赚钱,你抽取更多利润。

Kimi时代,让无数机器帮你赚钱。

有人有无数的矩阵,帮你赚钱。有人有无数的员工产生内容,帮你赚钱。有人把无数员工的工作用机器人替代,赚钱。

在红起来的日子里,总有人会问你赚钱了么。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翻篇了,Kimi提升的是赚钱效率,如果还在能不能赚钱的问题上纠结,那就和那些在讨论Kimi概念股正不正宗的观察者们一样,悲观者可能正确,但是乐观者正在赚钱。

鸡哥说:

网红这门生意,本身就是一个影响力变现的钱,我自己是从业者,随便做点事情也能盈利,但是成为网红之后,链接资源和影响力带给我的机会,让我赚钱更快了。

制作内容、创作内容、爆款这些占据了我很多工作的时间,让我短期做了一些看似无效的工作,但在搭建了专业的流程和方法之后,这些工作的时间又被AI给take over了。最后AI变成了放大我影响力的工具。

下一集,我们继续聊聊,用Kimi搞到钱的一些思路。这不是推广帖子,是单纯讨厌兜里没钱的投资人们跪着不看好这一批年轻人对于技术的投入和努力。不是你有名气和所谓战役说话就对,VC们浪投,赌概率加时代红利已经过去,更新下认知,少秀些智商。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第一批用Kimi做内容的网红已经杀疯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36氪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