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打卫星电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打卫星电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8月前

最近这一年来,市面上开始出现一些支持卫星通话功能的商用手机产品。

目前支持卫星通话的几款手机(不一定全)

小枣君一直都想体验一下这个功能,于是,我专门找来了一台最新款的OPPO 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16+1T),进行卫星通话测试。



OPPO 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


以下,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整个测试过程。


卫星通话的测试过程

城市里的基站信号比较好,测卫星通信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专门跑到南京郊区,到处寻找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

经过一番寻找,终于在南京将军山的深处,找到了一个信号很弱的山坳。

测试场地:


林子里据说有蛇,所以,也没敢走得太深。

好了,准备开始测试:

OPPO Find X7 Ultra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是OPPO和中国电信天通卫星合作实现的。所以,只有中国电信的卡,才能够支持。

我的卡,刚好就是中国电信的。

于是,我就去“天翼生活APP”开通这个功能。

进入App后, 搜索“卫星”,就能找到下面这个界面:

每月的功能费10元,实际使用按分钟计费。也有相应的包月套餐,如图所示。

如果不办套餐,那么,参照如下资费标准:

还是很贵的......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开通之后,就可以进行测试了。

通过“设置-卫星网络”,进入卫星通话界面:

可以看到,目前仅限中国境内使用。

点击“开始使用”,手机会先要求校准,然后开始搜星:






大概几十秒后,搜星成功。

此时,可以开始拨打卫星电话,或者发送卫星短信。







拨打我的副卡号码:



成功接续



(注:有些截图是补截的,所以时间不太对得上。请知悉。)

进行了一下通话测试,声音有一定的延迟(1-3s),音质还行,略有卡顿,正常沟通是没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树叶也可以对信号产生阻挡。所以,建议在开阔的地方测试,避免树枝和树叶遮挡,效果会好很多。

其它的卫星通话手机,到这一步就结束了。

但是OPPO这个新手机,有一个特点,它支持“听筒”模式。

我们刚才是“对讲机”模式,也就是免提模式——通话过程中,你必须拿稳手机,眼睛时刻盯着屏幕,确保卫星图标在绿色区域(表示手机朝向对准了卫星)。如果卫星图标不在绿色区域,就容易掉话。

OPPO 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16+1T),率先支持了双模双向。不需要盯着屏幕,可以将手机贴在耳边,以“听筒”模式(或者说“头手”模式)进行通话。

我简单说说这个双模双向。

卫星通信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手机和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损耗。

低轨卫星的话,假设高度1000公里,最小仰角10°,最大传输路径可达2763公里。高轨卫星(天通卫星就是)的话,就更夸张,轨道高度36000公里。如此遥远的距离,包括了对流层(含云层和雨层)、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层空间,信号损耗极大。

为了对抗这个损耗,卫星和手机都需要进行信号收发能力的增强。

什么方法最有效呢?当然是天线技术改良。

以前,普通商用手机是无法进行卫星通信的,只能接受GPS、北斗等卫星定位信号(数据量极小,对损耗容忍度高)。真正的卫星电话终端,都会有很醒目的天线设计。

这些年,随着卫星天线技术的进步(天通卫星,使用了15米左右电口径的星载大型网状天线),能够产生高增益、高指向性的波束,才具备了让商用手机也可以与卫星通信的能力。

天通卫星,采用了巨大的天线

但是,这个能力还是很“勉强”的。需要用户在使用卫星通话功能时,必须手持手机,目视屏幕,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时刻确保手机朝向卫星,才能保持稳定的连接。

OPPO 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的出现,打破了这个限制。

他们抛弃了传统卫星通信手机的单天线设计,提出了自己独家的多卫星天线方向图调控技术,大幅改进了天线波束设计,从而获得了更大的信号增益。

基于这个增益,才有了“听筒”模式。“听筒”模式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能够帮助用户在极端环境中获得更高效的沟通效率。

我们继续往下测。

我按下了左下角的扬声器按钮,切换成听筒模式,将手机靠在耳朵上进行接听。

此时,通话并没有发生中断,仍保持接续状态。因为耳朵和听筒距离更近,且少了风噪,所以效果明显更好,音质变得更加清晰。

接下来,我又测了一下卫星通话被叫。

电话接续,也是一切正常的。

最后,我还测试了一下卫星短信功能。

对方也能够成功接收到,并进行短信回复我发出的求救短信(带地理定位信息)。

对方回复的短信,我在卫星连接状态下,也能够收到。

测试了大约1个小时,耗电量10%多一点,说明这款手机的卫星通话续航能力还是可以的。在遇到极端紧急情况下,这个能力非常重要。

捣鼓了一下午,整体情况还不错。接通率比较高,通话掉话出现过,但次数不多。

晚上,我在自家的阳台上又测了一下,也是OK的:












测试的次数比较多,花了很多钱,非常肉疼


卫星通话的意义

好啦,测试过程就到这里了。

接下来,我来聊聊商用手机支持卫星通话的意义。

上世纪50年末,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将人类带入航天时代。

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卫星被发射升空,用于地面遥感、气象观测、广播通信等各种用途。

卫星之所以好用,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它高。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垂直高度优势,让卫星具备很强的观测视野和信号覆盖能力。

我们人类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地面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以光纤、光缆为代表的有线通信,以及以基站、天线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有线通信需要进行大量的线缆敷设施工,而移动通信受限于基站的高度和天线的信号传输距离。

当遇到沙漠戈壁、深山老林等面积广袤的偏远地区场景时,传统有线通信和移动通信都会存在无法有效覆盖的情况。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

我们经常会听到手机信号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0%多的说法。其实,这个覆盖率,是指人口覆盖率,而非面积覆盖率。事实上,在陆地(地表占比29%),我们的网络覆盖率仅仅只有30%。而在海洋(地表占比71%),更是只有5%。

我们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球,尚且还有大量的区域没有信号覆盖。别的很多国家,就更糟糕了。

正因为地面通信网络存在覆盖短板,所以,人们才一直关注卫星通信,希望借助卫星,实现真正的全球无缝覆盖。

有了覆盖广泛的卫星通信,我们的户外探险旅游就多了一层保障。在遇到危险等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卫星通信及时进行求助。

对于在偏远地区生活的老百姓来说,卫星也帮助他们获得了一种互联网接入的选择,有利于消除数字鸿沟,提升当地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

卫星通信,还能够更好地支持我们开展资源勘探、森林防火、抢险救灾、野生动物保护等活动,更好地探索和开发地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民用卫星通信网络的建设先驱,大家都知道,是铱星。他们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着手建设覆盖全球的民用卫星通信网络,但因为过于超前,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进入21世纪后,形势发生了变化。随着卫星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建设大规模卫星通信网络的时机逐渐成熟。埃隆·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计划,则彻底点燃了全社会对卫星通信的热情。

最近这几年,人们对卫星通信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卫星通信的研究和应用之中,卫星通信技术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进步。以低轨星座、高通量卫星、Ka/Ku波段为代表的卫星新技术,正在迅速落地。

去年以来,如前面所说,让普通商用手机具备卫星通信能力,成为行业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很多手机厂商和卫星通信服务商合作,陆续开发出一些具备卫星通信能力的商用手机终端。

IMT-2030(6G)推进组发布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中也提到,6G将利用天基实现陆地偏远地区、海上和空中覆盖,最终构建星地融合的移动通信网络。在星地融合背景下,开展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的非地面网络(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的标准制定工作,为个人用户提供全球泛在接入,就是一个公认的技术趋势。

对于用户来说,普通手机支持卫星通话,是一个“平时用不着,关键时候能救命”的功能。

它的资费很高,一般情况下,大家也没有必要去用它。但是,如果是去野外探险旅游,建议还是提前开通这个功能,万一遇险,也就多了一条救命通道。这个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未来,如果卫星通信的资费进一步下降,那么,我们将它赋予新的玩法,开拓更多的使用场景,也是很有可能的。

>End

>>>                        
本文转载自“鲜枣课堂 ”,原标题《打卫星电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坚持道路自信 直面未来挑战——“对标SpaceX”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模式:新型举国体制在商业航天发展中的逻辑演进和实践路径(之一)



混合所有制模式:商业航天领域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途径



迪斯尼传播快乐,美丽星球点亮梦想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

·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周泳、邱莉、黄榕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刀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
视觉总监:董泞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8600881613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太空与网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