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第一省会,大规模扩张?
杭州扩张与变大的话题,总是经久不衰。
但实际上,杭州的市域范围自1963年以来,至今从未改变过,这足足有61年之久,已经超过一个甲子的时间了!
所以,平时人们常说的杭州城市的扩张与变大,往往说的是“含金量”十足的城区范围的变大,以及近几年杭州属县(市)的“撤县(市)设区”,并不涉及杭州市域范围的变更等等,其实都是杭州市内部的调整情况。
这是杭州与其他一些依靠吞并周边县市,实现广域市概念的扩张城市,在“扩张”方面的最大区别。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便是杭州当地对待“杭州”的定义问题。杭州当地在画地图的时候,绘制杭州的范围,往往只绘制“区”的部分。
杭州的属县(市),除了标准地图以外,在通常的地图中,往往并不绘入。这其实也很正常,别说建德、桐庐、淳安“严州三杰”和富阳这些地方了,就连一些余杭人和萧山人,到现在都不认同自己是杭州人,全国范围内,类似的例子更是多了去了。
横屏-“大杭州”包括的是这些地方▼
这与其他城市,在绘制自己地图的时候,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属县(市)绘入其中,形成了天差地别。
之所以出现这类观念,还与浙江省的“省直管县”、“强县扩权”的政策有关,浙江省内的各县(市)财政较为独立,行政地位也较独立,与所属地市融合度并不深,这与其他省可是截然相反的情况。
过去长期存在的“萧山、余杭除外”
便是这种政策的延续效应
(图:杭州市政府)▼
也是因为这类观念的影响,前几年杭州在进行“撤县(市)设区”的时候,一些杭州人纷纷惊呼:“杭州扩张了!杭州吞并了!”
只是撤县(市)设区
实际上整个“大杭州”的范围还是不变的
(图:浙江省人民政府)▼
但实际上,这种操作对于其他一些城市而言,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他们的内心OS则是:“呵呵,这也能叫扩张?!这也配叫吞并?!真是不太理解……”
伴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杭州的市辖区面积在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430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天的8289平方公里。
如今的杭州市以及杭州市辖区,是如何而来?
“三面云山一面城”
从隋朝建城以来,一直到解放初期,杭州都位于西湖边的老城,也就是传统的“十城门”范围内,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
杭州“十城门”基本定型于明清时期
如今城门大多已被拆除,只剩遗址可寻▼
解放后的1949年,杭州设立了八个行政区,包括老城内的上城、中城、下城,以及郊外的西湖、拱墅、江干、艮山、笕桥,后来又多次调整。那时期许多短暂的区名,现在恐怕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印象了。
建国伊始杭州城的八个行政区位置示意
(图:杭州市档案馆)▼
1961年,杭州的行政区划有一次重大变动,全市缩减为五个区,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此后延续了三十多年,构成了大多数老杭州人熟知的家乡格局。
▼
1963年,建德、淳安划归杭州。至此,杭州市域的范围至今未变。此后,杭州的相关行政区划变更,其实都是自己内部“一亩三分地”之中的调整了,与外界关系不大,与邻省市县的关系更不大了。
横屏-1963年杭州市域范围示意▼
行政区划改变的同时,杭州第一次在老城之外建设新的城市功能区。从50年代开始,响应国家的工业化号召,杭州北郊兴建了大量工厂,形成一片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城区。
在那个年代,这里曾是全市最令人艳羡的地方,到处是收入和社会地位皆高的蓝领年轻人。杭钢、杭玻、杭一棉、华东制药、华丰造纸……就是那时候的“大厂”。
1951年的《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中
城北大片地方被规划为“工业区”
(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1982年,除了“老五区”外,北部杭钢附近还出现过历时12年的半山区。
同样始于50年代,在城市西北郊设立了文教区,拥有浙江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这里曾是一代代在杭读书的青春学子留下记忆的地方。
2005年后大部分院校逐步迁出,此地转型为商住区,但当年的文教遗产依然还在,除了文一、文二、文三这些路名外、还有昂贵的学区房,更重要的,大概是已经深入人心的文教氛围。
老文教区地方不大
却曾出现过20多所大中小院校▼
从50年代到90年代,杭州在老城之外,基本保持着西文教、北工业、东农业的大格局。
因为此时城区扩张的主要方向是西北,上世纪的杭州城区地图都是竖版的,城区的范围是一个从老城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弯月形”。
1986年杭州市市辖区政区地图
可以看到位于城北的半山区▼
“一江春水穿城过”
改革开放后,杭州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而当时的杭州号称全国最迷你的省会城市,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经济增长的土地需求。
杭州老城及周边,不能满足杭州的当代发展需求了▼
那么,杭州往哪个方向拓展?当时的杭州市中心在老城的武林门一带,如果以这里为原点,画一个直角坐标系。
那么东北象限处于半山与钱塘江之间,中间有一座巨大的笕桥机场,区域内还有大量的铁路,整个地块被切割地支离破碎,且环境界面并不友好。
而西南象限,则是杭州的名片——西湖名胜区,受保护无法开发,西湖景区外又连接着广阔的山地,平地稀少。
东北象限和西南象限
总体来看不适宜开发
(1981年杭州市现状图)
(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于是,只有两个方向可选——东南象限和西北象限。
西北象限已有成熟的工业区和文教区,拆迁成本大。如果越过这些地方往外开发,一方面距离市中心遥远,另一方面,这里自古就是低洼湿地,河渚密布,著名的良渚遗址和西溪湿地就位于此,建设难度大。
开发西北方向,同样有困难
(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而东南象限的钱塘江沿岸,距离市中心较近,大多是集体农场,拆迁成本低,地势平坦开阔,且空间范围大。因此,90年代的杭州市政府,就定下了延续至今的“城市东进“、“沿江发展”大战略。
杭州的城市发展脚步
来到了东南边的钱塘江沿岸
(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1996年,杭州主城区隔江对岸的萧山,有一部分被设立为滨江区,这也是杭州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钱塘江南岸的市辖区。
同年,杭州市区北侧的余杭境内江边的九堡和下沙,也被划归江干区。种种动作表明,“钱塘江时代”已经开启。
▼
1996年的杭州行政区划,萧山、余杭的诸多街镇被纳入市区范围后,杭州市区的钱塘江岸大为延长。
2001年,重大行政区划变动出现,萧山、余杭“撤市设区”,这使杭州的市辖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猛增到3068平方公里。此时,杭州已初现东南、西北两极发展的端倪。
横屏-杭州市城区开始走上了向外扩张的路子▼
20多年来,杭州沿钱塘江相继建设了滨江区、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市政府机构、各大银行和众多上市公司总部陆续落户这些新区,刚过去的亚运会主要场馆也选择在了这里。
如今,钱塘江沿岸拥有杭州最多的高层写字楼、最现代的城市界面,已然是杭州的名片。
钱塘江沿岸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交通便利,距离绍兴、义乌、嘉兴等重要生产基地、商品集散中心较近。早在上个世纪,杭州老城东部就遍布各种市场,比如著名的四季青服装市场。
钱塘江沿岸,造就了不少商业传奇
(图:上城新闻网)▼
如今的钱塘江沿岸也继承了当年的弄潮儿精神,依然是商业繁荣之地,只是今天的弄潮儿不再在市场里吆喝,而变成了在江边的公寓中开直播。
钱塘江沿岸已是全国最大的网红集中地之一,甚至有一栋公寓内住着上万直播者的盛况,这就是萧山著名的“网红楼”——丽晶国际公寓。
对于很多初到杭州的小主播而言
丽晶国际公寓是“梦开始的地方”
(图:网络)▼
钱塘江沿岸的陆路交通发达,但钱塘江本身因为每天巨大的潮差,并不利于航运,至今只能通行小吨位船只。
这就让杭州与上海以及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完全不同,钱塘江的水面总是空荡荡的,对沿岸的人来说,更像一片风景,而非一条通道。
在本世纪初的政府规划中,与“城市东进”并列的是“旅游西进”。市辖区西部的定位是旅游开发,并没有大规模的新城区规划。
杭州市2001年城市总体规划
将市区西面尽可能地留给了风景区
(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杭州城市重心的整体东移已成定局。但也有许多重要机构不为所动,甚至“逆行”。
在其他高校从文教区迁往下沙等地时,浙江大学依然留在城西。2002年,浙大又在城市西北新建了如今的主校区——紫金港。
重点大学的存在,极大提升了杭州西北部的吸引力,推动了此后浙大周边的黄龙、申花、西溪等高端商住区的形成。
更大的转折来自于2013年,这一年阿里巴巴总部从滨江搬回了城西,新园区位于余杭区仓前街道。
这里距离杭州老城很远,但借助于阿里的发展势头。十年之间,这片地区就获得大量投资,成立了数万家科创企业,迅速崛起为一座巨大的新城——未来科技城。
未来科技城的诞生更多依靠的是市场力量,而非政府规划。对政府来说,这多少像是一个“惊喜”。省市两级很快也发现了这里的潜能,大力投入了此地的城市配套建设。
如今在城市界面等诸多方面,未来科技城已足以与钱塘江沿岸的新区媲美。
实际上,城西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有其重要的客观因素。城西的山水优美、环境幽静,天然地适合科研、创新类脑力劳动。
50年代的文教区、00年代的浙大,乃至阿里巴巴创始人与许多人的“城西情结”,其背后都离不开西部宁静优美的环境。
横屏-从3D地形来看,城西的环境优势更显突出▼
为维持原有的环境景观,加之湿地的承重限制,城西的建筑平均高度远远小于钱塘江沿岸等地,并保留了诸多湿地水域(以浙大新校区、阿里巴巴总部为代表),整个区域内的绿地占比很高。当然,在部分地块也集中建设了一些超高层写字楼。
从空间纵深上看,城西也足够广阔,从未来科技城往北、往西,都尚有大量可开发土地。目前这些地方,崭新的“云城”等高新园区正在快速建设中。
2020年左右,一条东起浙江大学,西到临安青山湖的“城西科创大走廊”逐渐成型,下辖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云城、云栖小镇,总面积约416平方公里,包含十余万家企业(大多为新兴产业公司),被称为“浙江最具创新活力之地”。
横屏-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规划布局示意▼
走向多元的城市
城西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原本东移的杭州城市重心,形成了西北、东南“双雄争霸”的局面。而城市的“重心”,也就大体依然在两者之间的老城区。
受拆迁成本、保护西湖天际线等因素限制,老城区的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大量机构外迁,原本的城市功能也不断被稀释。不过因为有西湖这一大IP的存在,这里在许多人眼里依然是杭州不可替代的中心。
城西和钱塘江谁更有前景,也是近年杭州市民中争议最大的话题,双方的支持者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实际上,两个地方都有各自无法取代的优势。对钱塘江来说,是便利的交通、政府的重点规划、发达的工商业。对城西来说,则是优美的环境、大厂与名校的双Buff、充满活力的IT产业。
对于城市整体来说,不同的产业可以形成互补,减少单一化带来的风险。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共同繁荣,也许会是杭州最好的格局。
2014年与2017年,富阳、临安分别“撤市设区”,这使得杭州市辖区面积达到了如今的8289平方公里,另外还增加了150万左右的城区常住人口,这也很大程度上是为“城西科创大走廊”增加更多的拓展空间。
横屏-到2017年,杭州市辖区版图进一步西拓▼
不过这两个区大部分土地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地,在杭州人看来,那些遥远而荒凉的群山都成了市区的一部分,多少有些“魔幻”的味道。例如临安最西的清凉峰区域,距离杭州老城的直线距离高达120公里。
2021年,历史悠久的下城、江干两区被撤销,并入了拱墅区和上城区。这引发了老杭州人的一阵怀念浪潮。
下城区和江干区,成为了历史
(图:网络)▼
不过,在城市快速扩张后的今天,最早的几个区相比之下确实太小了,有些面积甚至比不上余杭的一个普通街道,这样的调整倒也是情理之中。
同时,原本巨大的余杭区被一分为二,东部成立临平区,而西部的余杭区就可以更加专注于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了。
横屏-也就得到了今天杭州市的版图模样▼
最东面的钱塘江沿岸,又设立了全新的钱塘区,包含了大片未开发土地,显示出城市继续沿江东进的决心。
在杭州,也曾有一些规划因为缺乏产业支撑而不再有人提起。相反,则有城西这样原本不在规划之内,依靠市场力量崛起的案例。
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杭州全域被纳入,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2023年,《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
长三角城市群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24年1月,杭州“城区总人口突破千万,实现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跨越”,具有中国第十座超大城市的晋位资格。同月公布的2023年GDP数据,标志着杭州成为我国第八座“两万亿”城市。
在如今大环境下,高质量发展正在取代高速扩张。可以预期,未来杭州的城市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更为稳健务实的新阶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