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浑
最近这一年,梁朝伟得的奖着实不少。先是去年的亚洲电影大奖影帝,因为这个奖不太有名,讨论声比较少。然后是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大家都觉得实至名归,全是恭喜他为他高兴的。接着又有金鸡奖影帝,虽然《无名》反响一般,但由于梁朝伟是首次入围金鸡,对于其他提名者还算是降维打击,所以也没什么可说的。直到这次,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梁朝伟凭借电影《金手指》,第六次获得这个奖的最佳男主角。《金手指》剧照群众终于憋不住了。网上评论,绝大多数都是不以为然,毕竟《金手指》在网上的整体口碑就是“烂片”,豆瓣15万多人评价过,目前得分是6.1。这种吐槽里,还有一种情绪,就是说另外两位演员林保怡和黄子华都比梁朝伟更需要、也更值得拿这个奖。现场情况也是有点尴尬。梁朝伟因为正在国外拍戏,没有出席颁奖礼,由刘嘉玲代他领奖,并现场视频连线。刘嘉玲在台上对丈夫一顿夸,说梁朝伟是个多么伟大的演员,梁朝伟就连连摆手示意刘嘉玲赶紧别这么说了,自己顶多能算个好演员,谈不上伟大,刘嘉玲根本不领会,还是继续夸,梁朝伟在视频那头局促得不知如何是好,可能都想干脆关掉视频了。梁朝伟获最佳男主角 刘嘉玲代替领奖(图|视觉中国)
梁朝伟究竟算好演员还是伟大的演员,这不重要,每个人心里都有衡量标准。但金像奖此番第六次把影帝奖颁给他,根本无助于他巩固自己的地位,反而把金像奖的根基给折腾得愈发摇摇欲坠。
毕竟,有没有这个奖,梁朝伟都是华语影史得奖最多的男演员,别人暂时还看不到超越的可能。但金像奖的热度可是眼看着一年年下滑,公信力和专业度屡次被质疑,现在又上赶着把大奖发给一个早就不需要奖项肯定的演员演的烂片——要么就是评奖机制出现问题,要么就是评审集体腐朽昏庸。盘点一下梁朝伟之前得影帝的电影——《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无间道》《2046》,然后续上一部《金手指》,这算不算对之前那些经典电影的羞辱?算不算是给梁朝伟的履历抹黑?《重庆森林》剧照
我当然相信梁朝伟的敬业态度,他演《金手指》肯定也是认真琢磨过的,那个反派形象可能对他也确实意味着某种突破。可烂片就是烂片,一个演员的演技难道和电影本身的质量可以完全分开评判吗?
当然,如果这届入围的全是烂片,只能在矬子里拔将军,那给梁朝伟还能算是无奈之举。但实际情况是,港片在这几年呈现出“起死回生”的迹象,涌动的复兴力量给这一届金像奖带来了令人惊喜的作品和演员。一些之前可能并不算太耀眼的从业者,一直在默默坚持,一直在展现出进步。这一类的人里面,黄子华肯定算一个。之前他的主业是港式脱口秀,也就是“栋笃笑”。而在曾经的港片黄金年代中,他基本上都是以配角出现,属于甘草演员。直到这几年,从《饭戏攻心》(内地名《还是觉得你最好》)到《毒舌大状》(内地名《毒舌律师》),他才终于担起主角,而且票房一次又一次飘红,甚至打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是港片复兴的中坚力量。当然,平心而论,黄子华在《毒舌大状》里的表演只能说比较稳,但并没有优秀到足以拿奖的地步。而这次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是《白日之下》中的林保怡。《白日之下》剧照
《白日之下》我昨天刚看过,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香港媒体调查揭露福利机构虐待老人和残疾人,由此批评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存在的各种漏洞顽疾,是一部标准的社会议题片。如果从电影技法的角度,《白日之下》只能算中规中矩,是比较扎实老派的拍法。它的优点,一是题材,二就是演员的表演,几乎每个角色都可圈可点。所以这次金像奖,它包揽了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新人余香凝之所以能得影后,可能还有赖于这次其他女主入围者都太弱,而她在《白日之下》中饰演的女记者,是一人独挑大梁的绝对大女主,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而男配姜大卫、女配梁雍婷,就绝对是实至名归,无可争议,确实演得够好。余香凝获最佳女主角奖(图|视觉中国)
但若要论《白日之下》里最亮眼的演员,那还得是林保怡。他在里面饰演的是大反派——福利院院长,而且是眼睛弱视的残障人士,本是社会弱势群体,而当他成为院长后,相对于院里的老人和其他残疾人,又一跃而成为强势方。电影中的院长手里一旦掌握了权力,内心就开始扭曲,表面一派慈爱关怀,背地里却会放任下属的虐待行为,还会趁机性侵院里有智力缺陷的小女孩。这个角色挺不好演的,除了要抓住弱视者的神情特点,还因为这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蛋,而是有复杂的面向。强与弱、善与恶、真与伪,都集于他一身,需要演出那种层次感。林保怡把角色正常的部分和扭曲的部分平衡得刚刚好,让人看了背后发毛,但又不觉得过火。《白日之下》剧照
你会看到,这个院长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如果不是自己辛苦付出,这些老弱病残可能就要餐风宿露、流落街头。而性侵小女孩,在他看来,可能只是意味着对自己付出的一点点奖赏,他根本感知不到女孩的痛苦。这样的反派面目是可信的,因为绝大多数坏人都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坏,而是会反过来指责外界。片中这个院长最意味深长的一句台词,就是在采访中说,自己对福利院的老弱病残做的是好事,“是他们的家人、是社会遗弃了他们”,促人反省恶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林保怡演的这个角色,即便放在港片黄金年代那些经典角色里,也不算逊色。而且林保怡也很需要一次肯定。他早期都是在TVB演电视剧,后来当同事们渐渐都隐退了,他还在继续演,而且与时俱进,从电视转战网剧,作品题材、技术和演技都在升级,于是就有了《叹息桥》的一片叫好声。现在,他是用升级过的演技终于迎来一个得之不易的机会,演了一个高难度的角色,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时不给发个奖,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当然评审肯定有评审的理由,比如说林保怡戏份不够,这个反派在片中充其量只是配角,如果他能报男配,姜大卫的第一尊金像奖就悬了。可能是为了避免同片演员“自相残杀”,所以他才勉为其难报了男主。既然是这样,那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代价。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荒诞的结局:同片其他演员都得奖了,反而是表现最出色的那个最终落败。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戏份太少这个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还是落入故步自封的窠臼。要说戏份少,《时时刻刻》里的妮可·基德曼只演了三分之一的戏,不也照样拿奥斯卡影后了吗?即便只看过往的香港金像奖,之前也有罗兰凭《爆裂刑警》封后、乔宏凭《女人四十》称帝,他们在片中戏份其实也不多,关键还是要看表演成色,以及一同入围的其他人够不够格,戏份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之前可以不拘一格,怎么到现在最生死存亡最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刻,反倒保守了呢?这次香港金像奖值得吐槽的当然不只是影帝这一项,最佳电影给《毒舌大状》,最佳导演给郑保瑞,也都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的无聊选择。《毒舌大状》和郑保瑞早就被高票房奖励过了。而奖项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在于表彰那些认真努力做事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人,或者是发掘代表未来的新生力量。香港电影这几年最重要的一个潮流,也是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出现了一批反映底层民众生存困境,揭露社会问题的电影,或可称之为香港新左派电影,以《浊水漂流》《窄路微尘》《白日青春》《沦落人》《麦路人》为代表,今年的《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也可以归为这股潮流。《年少日记》剧照其实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有过这一类的电影,比如尔冬升导演的《癫佬正传》,张之亮导演的《笼民》,一直到许鞍华导演的《桃姐》。但那时候行业正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阶段,大家更容易看到的还是那些紧张刺激的动作警匪片,或者无厘头喜剧片。直到行业冷清下来,没那么多钱了,电影人也冷静下来,开始琢磨什么才是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作品,于是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批电影。这些片子成本都很小,票房都不高,但我都还挺有兴趣的,看了会有一种繁华落尽、真纯尽显的意味。这些电影里的香港,才更接近一个真实的香港,会清晰地呈现普通老百姓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们如何克服困境,人与人如何联结,整个社会机体怎样运转,有哪些经验可以保留,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改善。这些都是在过往那些商业大片里看不到的香港。巧的是,这些电影的导演,基本上都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正是需要鼓励的时候。可对于如此重要的浪潮,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态度,却是选择了忽视、观望,顶多就是给几个表演奖,或者新人奖。更重要的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至今从未表彰过这一类电影,而是依然要发给那些沿着老路拍下来的,我们已经在港片里要看吐了的强刺激型电影,比如前几年的《无双》《怒火·重案》,今年的《毒舌大状》《命案》。《无双》剧照这实在是太boring了啊。给人的感觉就是,香港电影还一息尚存,还有一线生机,但香港电影金像奖却早就让人彻底提不起兴趣了,离内地某奖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虽然在奖项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但好在,社会反响可以弥补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演员,而且我相信,这是比奖项更重要的部分。《白日之下》里的那个院长,直到电影结尾也没有被定罪判刑,让我看得胸口一阵堵。看完电影上网看评论,却了解到,就在电影上映后没多久,作为故事原型人物的那个院长,终于被香港法院定罪处罚了。这也算电影改变现实的一个例子吧。由此,《白日之下》被影迷看作了港版的《熔炉》。香港电影的这股新浪潮,还会继续奔涌下去,这是香港金像奖所无法左右的。 排版:初初 / 审核:杨逸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