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体面的中产家庭,正在杀死自己的孩子

体面的中产家庭,正在杀死自己的孩子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你以为的爱
或许是一种毁灭
最近,大家都在欢呼,香港电影回来了!确实,《白日之下》正在内地热映,点映中的《年少日记》,拿下豆瓣8.6分,稳坐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

难能可贵的是,《年少日记》口碑完全不输呼声。在影院看完影片,全场齐刷刷献上眼泪和掌声。

致没被爱过的你,它用犀利的角度,揭开了中产家庭教育的遮羞布,就是自私自利。

这不是小清新式的疼痛青春文学,而是毛骨悚然的现实。

这个外人看上去幸福、温暖,向上的家,身处其中的人,无一不在坠落,甚至毁灭。

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年少日记》获12项提名,导演卓亦谦最终凭借该片,捧走新晋导演奖。

其实,它完全配得上今年最佳华语片之一,每个中产父母都应该看看。



01

一个孩子

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


一封遗书,一本泛黄的日记,引出一段和成长有关的“狂风海啸”。

故事的核心讲述,足够触目惊心——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

教师郑有俊,在临近高考时,收到了一封匿名的遗书,尽管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他还是想努力找到写遗书的学生。
因为,那不仅关系到人命,也是他童年的创伤。
有俊生在令人羡慕的香港中产家庭,父亲是令人尊敬且收入丰厚的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他还有一个哥哥,一家人住着大房子,每年都有出国旅行计划。
父亲为了让他们读上好的学校,每年为学校捐赠10万港币。
“赢在起跑线”,大概就这种家庭的小孩了。
父亲是从底层草根一步步攀爬上来的,饱尝无依无靠,一个人奋斗的苦楚和辛酸。
更信奉,要成为人上人,才活得有意义的道理。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格外“上心”。
弟弟有俊是闪闪发光,天才一般的好孩子,但哥哥有杰却资质平平,他在课堂上总是走神,成绩只能排在29名,回家后喜欢看漫画,连一首钢琴曲也弹不好。
但哥哥并不是不努力,他想着考进班上前十五,就能一家人一起去迪士尼,弹一首完整的钢琴曲,就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算被父亲拿着鸡毛掸子打,他也从来不会回嘴,只是哭着说“对不起”。
那本遗书式的回忆日记,也是因为听到大人说“写日记有助于考上重点大学”,才悄悄记录的。
爸爸骂他是垃圾,棍棒式教育后直接要放弃他。
妈妈说“如果我离婚,一定是你的问题”。
弟弟嫌他丢人,总是拖后腿。
种种压抑扑面而来, 年仅十岁的有杰,终于从高处一跃而下。


02

你以为的爱
或许是一种毁灭


东亚父母,一直信奉“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长路径,所谓“雕琢”,就是尽可能的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干预。
电影中的父亲原生家庭本身一般,靠着应试教育的分数,拼命攀爬,才拼出一条血路。
因为自己吃苦在先,他强烈渴望给孩子“逆天改命”,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他代表了很大一批中产父母,他们认为童年不是用来玩儿的,而是用来播种的。
为了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孕期就准备学期房,孩子生下来一岁学游泳,三岁学英文、四岁会背几十首古诗、五岁开始小提琴和围棋……
00后小将苏翊鸣夺冠刷屏朋友圈,北京家长群里开始热烈讨论着是不是要给孩子报个滑雪班;
斯坦福天才少女谷爱凌采访时中英文切换自如,魔都妈妈们又准备砸钱请个外教给孩子1V1补习;
双减落地三年多,孩子在学校确实轻松了,但家长又把时间砸在了课外补习班。
魔都国际教育家庭的“时髦”是初中托福110+,小学四年级就考了AMC8成绩全球1%,以及搭配游泳、网球、击剑等素质运动课。
孩子没有时间享受做孩子的时间,他们要时刻保持聪慧、成熟、逻辑、理性......未来成功人士的童年模样。
但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韩国综艺《我那金子般的孩子》中,那些被妈妈全职陪伴的孩子,6岁还在喝母乳,需要妈妈时刻陪伴,脚不沾地,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电视剧《小舍得》中,儿子常常要撕手指上的皮来缓解焦虑,那是很多青春期就抑郁的孩子的缩影。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箱梨。”
你以为的全力托举、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条走向毁灭的路,没有感激,只有无尽的窒息。


03

家庭内部

隐形的阶级分化

这两年,家长们似乎意识到,鸡娃会鸡出问题之后,又开始转变方向,鸡自己。
但家长过度付出,指向的是什么?
父亲在电影中,对妻子,对儿子处处打骂,底气是“钱是我赚的,一切都是我的”。
背后的逻辑是,你们的人生,都是我给的。让人第一次赤裸裸地感受到,原来家庭,也是存在阶级和弱肉强食生物链的。
精英家族对家庭成员有更极端的掌控欲,一人担起全家的经济压力,也往往需要更高的话语权和统治权。
那句“我是为你好”,不过是控制孩子最温柔的工具。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沦为爸爸人生大棋中的一颗棋子。
全职妈妈在这样的家庭中要极度忍耐,直至失语,但成年人起码还能选择离开。
而尚未成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经济能力、甚至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就成为了家庭中的最低阶层,任由成年人洗脑、侮辱、宰割。
有杰从来不认为这一切是父母的错,他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自己的存在。
电影中,他很明确地跟妈妈提出,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希望妈妈带她去看精神科,但妈妈坚持认为“我的儿子不会有病”,因为他不被允许有精神病,那太丢脸了。
爱是功利性的回馈,没有人真的关心他,尊重他,他的作用仅仅是扮演好一个优秀的孩子。
如果没有做到,就会被清理,被抹去,哪怕是坠楼,也被指责为“心理承受能力差”。
光鲜体面的中产家庭背后,不是不存在暴力,而往往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呈现。
西装革履、处处体面的父亲手里有鸡毛掸子,精致富贵的妈妈嘴角是带血的,而众人羡慕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如果惹到大人,法律都保护不了他们,毕竟,那是家啊。
最残忍的是,年幼的孩子对这种所谓的“爱”深信不疑,至死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04


脆弱的中产家庭

中产家庭生活条件都那么好了,生活不应该很轻松吗?
事实往往相反,中产阶级追求人人皆可通过努力、行动力和牺牲,实现阶层跨越。
小镇成长的孩子们,一路苦读,找工作,攒钱贷款,买学区房,鸡娃……之后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苦读,跳槽或升职……到达下一个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停歇。
他们习惯了用牺牲来换取“利益”,坚信“不成功就是不够努力"。
以色列人类学家豪道斯·魏斯在《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中指出:中产阶级本来就是一个不稳固的身份,身份背后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所以中产地位摇摇欲坠,常有如果不拼命跑,就会落后的焦虑。
早前,尚且有资本可以继承,但现在的中产道路,越发脆弱,他们需要花大价钱粉饰门面,几乎已无家族企业可继承,中产身份的传递几乎只剩鸡娃一条出路。
稚嫩的生命,究竟是被什么摧毁的?家庭暴力吗?升学压力吗?
不,它折射出的是中产家庭近乎妖魔化的焦虑,为了维持所谓的体面,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万箭穿心”的疼痛中负重前行。
每个人都知道这并不快乐还令人窒息,但受害者不仅仅是那一个有杰。
当年步步进阶的父亲,无法共情孩子,但晚年躺在病房里时,也会期待儿子的探望,有杰留下来的那首钢琴曲,他听了一遍又一遍,那是他后半生如魔鬼一般,最残酷的失眠曲。
母亲在丈夫编织的牢笼里,早就失去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她谁都保护不了,自己不垮掉,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而弟弟有俊,那个让父母骄傲的天才少年,目睹了成年人吞噬哥哥生命的全过程,没有一天不是心惊胆战。掩耳盗铃拼命喊着“我没事,我没有被影响到”的人,不是幸存者,而是代替另一个孩子在这世间受苦的人。
这个疤,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会伴随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直到生命尽头。
不是所有的观众都生在中产家庭,但很多观众都在影院哭了,我也是,因为它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破了我们曾经脆弱又千疮百孔的隐秘世界,太刺痛了。

文/杉姐 编辑/海带 
图 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外滩TheBund

相关新闻

日托和住房费用飞涨,有孩子的家庭正在逃离纽约划伤自己的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沉默疼痛 | 谷雨豆瓣8.6金像奖佳作:剖开中产家庭隐性暴力,看见孩子的隐秘疤痕…加拿大也有自己的Ross!低收入家庭福利:孩子可免费申领一辆自行车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情绪拯救者中产的最佳出路!最愿意招收“普通家庭孩子”的美国顶尖大学有哪些?中产爹妈教育风向突变:这件事,正在加速孩子的分层由于不得已停止为孩子供餐,一些所喂养的孩子正在挨饿新泽西英雄父亲勇救落水儿童 却再不能为自己的孩子下厨……这所幼儿园的孩子,正在被老人代替纽约母亲把自己的孩子锁在自制笼中,孩子被大便浸泡刘长铭:许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普通万幸!国外小学生用课堂上学的急救知识,救了好朋友的命!有孩子的家庭必看!请“专家”PUA自己孩子的父母,还是最好别生了……中产的孩子还有没有未来?那个「划伤」自己的孩子,在表达这3种渴望中产的孩子没有未来当一位母亲决定杀掉自己的孩子你爱不爱自己的孩子从这10件小事就能看出来灭门惨案震惊北美!男子残忍杀害妻子跟自己的孩子,3名幼童横尸路边!一家五口被抛尸多处《繁花》透露出的教育观: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汪小姐和宝总韩国父母把自己关进“监狱”,为了能理解自己蛰居孩子的苦难… 啊??允许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样子 | 简里里×王文秀直播精华分享“为了公司已倾家荡产”?上市公司董事长发文“诉苦”:将自己和孩子的房子都抵押了!公司涉嫌违规已收监管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