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30岁后,这种努力,真的会拖垮一个人

30岁后,这种努力,真的会拖垮一个人

6月前

作者 | 周梵

来源 | 周梵

ID | zerofield0



我们都知道,提升能量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停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而最内耗能量的模式就是——自责


很多人会自责“我做得不够好”,他们认为做得足够好就等于我要足够足够的努力。


但凡我还有力气,我还有一点点的能量,我还有一点劲,我没把它用出来,


日后那个结果如果不能让我满意,我都会自责:是不是当时我还不够努力。


于是很多人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日后不要因为结果不好而自责,就会提前开始自我逼迫


然后就会出现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休息的愧疚,和做事时的不情愿。





很多人看老公翘着脚看电视,或者孩子打游戏时就会有莫名的烦躁和不公平感。


其实这是对自我内心状态的投射,因为内心看不得自己放松休息享受,当他们放松休息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出来:


你看,你又不够努力,那就说明你做得不够好,又会把事情搞砸。


这类人其实已经开始提前进入到一个自我谴责的状态中,甚至还会吓唬自己,开始拿着小鞭子自己抽自己了。


在我这么多年做个案的过程中,我发现99%的人都有这样的限制性信念链条:


结果不好=我做得不够好=我不够努力


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个部分破掉呢?


首先在认知上,我们要清楚地明白:


结果不够好不等于我不够好,结果不够好不等于我做得不够好。


因为很多结果的发生,并不是我们个人足够的努力能够改变的,


一件事情的发生或不发生有太多太多因素在决定,很多因素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


比如,很多妈妈会觉得孩子生病就是因为自己照顾得不够好,如果我把孩子照顾得足够好,我的孩子就不会生病了。


可是你把孩子照顾得再周全再好,孩子还是有可能会生病,一个人生不生病这件事,连医生或健康专家都无法完全掌控。


但有很多妈妈却会觉得,只要我做得足够好足够努力,孩子就不会生病了,并且会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自责,“都怪我没照顾好。”


然而事实是,有时候你已经做了你能做到最好的了,结果也不一定会好。


所以,结果不好=我做得不够好,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限制性信念。



还有,结果不好=我不够努力,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限制性信念。


很多人的努力其实就是在他原来的框架里面去努力,我们称之为低效的勤奋。


有一个故事,说路人看到一个人在路灯下低着头找什么,过了很久再折返回来的时候,这个人还在那里低着头找什么。


于是,路人就问路灯下的人,“你在找什么?”


那人回答“我钥匙不见了,我在找我的钥匙。”


路人说“我看你在这个路灯下找了很久了,如果这么久都没找到,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找找呢?”


那人回答“可是其他地方我看不见啊!”


这个寓言小故事其实就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我们执迷在原来熟悉的框架中,努力是一件多么徒劳的事。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不要勤奋,而是如果你已经感受到,用这样的勤奋去做一些事情效率很低,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奇怪的自我感动。


而且长久的低效努力,是会严重磨损自己的。


有一次我跟先生聊养孩子这件事,我们的大女儿多多虽然很聪明,但也比较贪玩,从小学一年级就是这样,结果到了初一还是一样。


我和她爸爸都认同,孩子现在学习成绩不一定要那么好,只要过得去就行。


我们也都相信,哪怕她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文凭,她以后的人生也不一定就会差,当然她拿到一个很高的文凭也不代表她以后的人生就会很好。


爸爸其实是认同这个前提的,但是当爸爸看到孩子依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去好好复习,把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时,爸爸还是会去念她:


“你怎么又在玩,能不能多用点时间学习……”


虽然也没有念很多,但时不时的就要念孩子几句,然后念得多了,孩子就会不爽,就会跟他争辩:


“我才开始玩,我刚才学了半天,刚刚拿起手机玩你就进来了啊。”


“怎么就这么巧呢,我一进来你就刚刚才玩,哪一次看你不都在玩。”


……


这是爷俩经常会有的对话,然后有一次他们俩就杠起来了,爸爸就有点气乎乎的,然后我就跟他聊起这个事情。


首先我跟他确认是不是他觉得,现在孩子如果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考上一个特别好的学校,文凭不够好,她以后就很糟糕,没有前途了,就完了?


然后爸爸说,其实我也不这么觉得,文凭其实也不一定代表什么。


我又继续问他另外一个问题:“那既然你不觉得当下她的学习成绩,对她未来的人生有那么直接性的影响,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念她呢?”


这个时候他就很认真地想了一下,他在那里足足沉默了有将近一分钟的时间。


然后他说:“好像我觉得我身为他爸爸,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有个交代。”


对!就是这个点!


就是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努力一下,得有个交代,觉得自己至少得努力过,至少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他觉得做了他就有个交代了。


然后我就问他:“你要给谁交代呢”?


我先生也是对自己蛮有觉察的人,他想了一下说:“自己”。







是了,这就是我们会低效努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给自己交代。


以前是表演给别人看,现在是表演给自己看。


他去念孩子:你又在玩,你赶紧做作业啊,你赶紧怎么样……


这种努力对于孩子能更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的有帮助吗?


理智上我们好好想一想,这样做对于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最多孩子在被爸爸念的时候,基于压力表演给爸爸看一下,但并不会真的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投入学习。


但是明明知道没有用,还是要努力去做点什么,这个就很有意思了,这里面核心是:


他觉得他得努力做点什么,不管这个努力有没有用,但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然而,因为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而做出行动的内容,通常就会停留在最原始的本能的认知里去努力——


那就是,我担心了,焦虑了,我就得催两句。


如果爸爸决定勤奋一点,他觉得我一天念3次没有用,那我干脆一天就念30次,然后一天念30次没有用,我就一天念300次。


我要足够勤奋到让孩子接受我这个信息,然后你会发现他越是勤奋,这个事情就越是没有好结果。


而且你做得越多,你就越容易较劲:


我就不信没用了,我就不信这个事情我做了这么多还不行……


于是进入到一种杀红了眼的状态。


你做得越多,你就会越容易跟自己较劲;

然后你越较劲,你就会越容易再去继续无效的投入。


因为这个时候你为的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结果了,而是——


“我怎么可以做了这么多还不行!”


“我都说了这么多了,你还不听我的,是不是就说明我的话对你不重要!”


当很多孩子抱怨父母对自己念叨责备时,很多父母会说:“你以为我愿意说你啊,你要表现得好点,我会说吗?”


那么父母的念叨催促的底层动力就值得质疑了。


到底是触动孩子改变的正向力量,还是父母心里知道孩子讨厌催促念叨,于是这种方式就成为一种惩罚,


让孩子基于害怕厌烦父母的念叨催促,然后只能用好一点的表现来减少被惩罚呢?


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改变的动力就是基于逃避恐惧和厌恶。


但随着孩子长大,逃避自己厌恶的催促念叨获得空间就有很多方法,好好表现就不是唯一的方法了;


可以关门隔离父母,可以对抗父母,

甚至可以辍学,可以生病,可以抑郁……


还有的时候,父母会说:“你以为我愿意天天盯着你啊,我天天盯着你你都这样”。


这也是很多“勤奋”的父母常有的认知逻辑——


我盯着你你还这样,说明我盯得还不够狠。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变成这样就是你天天盯着的结果呢?


同时说这个话的父母也携带着一个这样的隐蔽信念:


我有这个行为是被你激发出来的,那意味着,

我不用为我的行为负责,而是你要为我的行为负责。







很多父母会说我们家孩子特别喜欢为自己找理由,不是怪这个就是怪那个,从来不反省反省自己。


但是父母却往往一边在和孩子说着这样的话,以身作则的示范着这种价值观,却又希望平时说几句:


“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直面自己的责任”;


“你不要怪别人,从自身找原因”;


……


想用这种空洞的教条,去培养出一个不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直面自己责任的孩子。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父母并没有展示给孩子勇敢直面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怎样的样子,只展现过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什么样子。


孩子见都没有见过,体验都没有体验过,就凭几句空洞的训导,怎么可能凭空长出自主自责,不逃避找理由,勇敢面对的特质呢?


但我相信,父母在跟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底层携带了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更没有想到在日常的这些言行中把孩子带去了另一个方向。


其实不只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和伴侣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甚至是和陌生人的关系……


所有我们生活中他人和我们互动的方式,本质上都是我们“教”出来的。


当然,这个“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我们无意识说的话,做的事的底层都携带着一大堆限制性的信念;


并且这些信念会逐渐成为我们和他人互动的规则,彼此缠绕,彼此强化。


当我们无法识别和认清我们人格中隐藏的限制性信念时,它会无形中破坏我们的关系。


这个破坏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我们在关系中的沟通和互动。


这也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在关系中吵架也好,沟通也好,


我们经常会觉得,被对方怼得说不出话来哑口无言,或者怼得很不舒服但是又无力反驳。


因为对方对你的指责,你在心底是认同的,而这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你对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在关系中,在沟通中,我的反应不够快,我对别人的影响力不够大……


其实都是因为你有很多这种浅层的信念链条,这种规则在影响你。


我们的意识深处有很多这样的限制性信念,包括金钱相关的,包括和爱情相关的,包括和人生相关的,包括和孩子相关的……


这些信念会形成我们关于自己世界的规则,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一个带着一身枷锁的人,带着手链,手铐,脚铐,脖套。


这些枷锁不但在消耗着我们自己,也在消耗着我们的关系。


其实很多时候,没有达成目标真的不是我们不够努力,


而是我们有很多限制性信念,在一个错误框架里努力只会离我们想去的方向越来越远。


如果你能破除掉那些限制你的信念,有的时候就是一念之转,


你就会发现前路豁然开朗,你生活的自由感和力量感也可以高出很多,


然后,你身上真正的力量就可以被释放出来,去用在你真正想要的地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学家与关系教练;资深沟通训练专家;著有畅销书《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摆脱内耗与焦虑 

 掌握生活主动权 

 通过咨询活得更加松弛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武志红

相关新闻

30岁后才发现:把自己当孩子养,是一个人最聪明的活法30岁后,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人真的会在34岁突然变老变丑吗?人真的会在34岁突然变老吗?这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很遗憾,人真的会在34岁突然变老,并且女人比男人老得更快......30岁后我悟出了一个真理:好皮肤都是用钱换回来的30岁之后,真的要警惕这种活法“我,在字节月薪6万,离职后突然惊醒:人越努力,只会越平庸”“我,在阿里月薪6万,端午离职后突然惊醒:人越努力,只会越平庸”全家去旅游,把13岁的屁孩一个人丢在家,会是个什么效果?突发!新冠新“毒王”登陆澳洲!大批人已中招,30岁中国男子感染后暴亡!还有多种病毒“疯狂夹击”!ChatGPT实体化了!手机变身ChatGPT实体机器人,只需一个配件,能说话还会做梦,真的牛!一尸2命!美国已经校长偷吃30岁女师,怀孕后还挪用公款买凶杀人30岁后才发现:人生最大的“坎儿”,往往输在没有格局为人类表演30年年后,40岁海豚被动物园投的塑料海藻活活噎死...“怕失业、怕衰老、怕父母离世”:30岁后,请用这3种心态面对人生无常“人生真的可以易如反掌”丨12个三十岁后才有的领悟中国人研究发现,有这5个习惯的人更有可能活到100岁;只吃肉会让肠道菌释放有毒物质!一个简单习惯可以拯救|本周论文推荐30岁以后子宫里最爱长的这种“青春痘”,会恶变吗?“恭喜董宇辉!”30岁官宣喜讯引热议:越活越有钱的人,竟是这种……胖东来创始人:首先要活成一个真的人专访胖东来创始人:首先要活成一个真的人莫名让人伤感的那些事儿,原来不只我一个人会这样!没啥大病,但30岁后药盒子不离身....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