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这种努力,真的会拖垮一个人
来源 | 周梵
ID | zerofield0
我们都知道,提升能量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停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而最内耗能量的模式就是——自责。
很多人会自责“我做得不够好”,他们认为做得足够好就等于我要足够足够的努力。
但凡我还有力气,我还有一点点的能量,我还有一点劲,我没把它用出来,
日后那个结果如果不能让我满意,我都会自责:是不是当时我还不够努力。
于是很多人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日后不要因为结果不好而自责,就会提前开始自我逼迫。
然后就会出现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休息的愧疚,和做事时的不情愿。
很多人看老公翘着脚看电视,或者孩子打游戏时就会有莫名的烦躁和不公平感。
其实这是对自我内心状态的投射,因为内心看不得自己放松休息享受,当他们放松休息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出来:
你看,你又不够努力,那就说明你做得不够好,又会把事情搞砸。
这类人其实已经开始提前进入到一个自我谴责的状态中,甚至还会吓唬自己,开始拿着小鞭子自己抽自己了。
在我这么多年做个案的过程中,我发现99%的人都有这样的限制性信念链条:
结果不好=我做得不够好=我不够努力
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个部分破掉呢?
首先在认知上,我们要清楚地明白:
结果不够好不等于我不够好,结果不够好不等于我做得不够好。
因为很多结果的发生,并不是我们个人足够的努力能够改变的,
一件事情的发生或不发生有太多太多因素在决定,很多因素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
比如,很多妈妈会觉得孩子生病就是因为自己照顾得不够好,如果我把孩子照顾得足够好,我的孩子就不会生病了。
可是你把孩子照顾得再周全再好,孩子还是有可能会生病,一个人生不生病这件事,连医生或健康专家都无法完全掌控。
但有很多妈妈却会觉得,只要我做得足够好足够努力,孩子就不会生病了,并且会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自责,“都怪我没照顾好。”
然而事实是,有时候你已经做了你能做到最好的了,结果也不一定会好。
所以,结果不好=我做得不够好,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限制性信念。
还有,结果不好=我不够努力,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限制性信念。
很多人的努力其实就是在他原来的框架里面去努力,我们称之为低效的勤奋。
有一个故事,说路人看到一个人在路灯下低着头找什么,过了很久再折返回来的时候,这个人还在那里低着头找什么。
于是,路人就问路灯下的人,“你在找什么?”
那人回答“我钥匙不见了,我在找我的钥匙。”
路人说“我看你在这个路灯下找了很久了,如果这么久都没找到,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找找呢?”
那人回答“可是其他地方我看不见啊!”
这个寓言小故事其实就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我们执迷在原来熟悉的框架中,努力是一件多么徒劳的事。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不要勤奋,而是如果你已经感受到,用这样的勤奋去做一些事情效率很低,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奇怪的自我感动。
而且长久的低效努力,是会严重磨损自己的。
有一次我跟先生聊养孩子这件事,我们的大女儿多多虽然很聪明,但也比较贪玩,从小学一年级就是这样,结果到了初一还是一样。
我和她爸爸都认同,孩子现在学习成绩不一定要那么好,只要过得去就行。
我们也都相信,哪怕她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文凭,她以后的人生也不一定就会差,当然她拿到一个很高的文凭也不代表她以后的人生就会很好。
爸爸其实是认同这个前提的,但是当爸爸看到孩子依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去好好复习,把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时,爸爸还是会去念她:
“你怎么又在玩,能不能多用点时间学习……”
虽然也没有念很多,但时不时的就要念孩子几句,然后念得多了,孩子就会不爽,就会跟他争辩:
“我才开始玩,我刚才学了半天,刚刚拿起手机玩你就进来了啊。”
“怎么就这么巧呢,我一进来你就刚刚才玩,哪一次看你不都在玩。”
……
这是爷俩经常会有的对话,然后有一次他们俩就杠起来了,爸爸就有点气乎乎的,然后我就跟他聊起这个事情。
首先我跟他确认是不是他觉得,现在孩子如果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考上一个特别好的学校,文凭不够好,她以后就很糟糕,没有前途了,就完了?
然后爸爸说,其实我也不这么觉得,文凭其实也不一定代表什么。
我又继续问他另外一个问题:“那既然你不觉得当下她的学习成绩,对她未来的人生有那么直接性的影响,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念她呢?”
这个时候他就很认真地想了一下,他在那里足足沉默了有将近一分钟的时间。
然后他说:“好像我觉得我身为他爸爸,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有个交代。”
对!就是这个点!
就是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努力一下,得有个交代,觉得自己至少得努力过,至少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他觉得做了他就有个交代了。
然后我就问他:“你要给谁交代呢”?
我先生也是对自己蛮有觉察的人,他想了一下说:“自己”。
是了,这就是我们会低效努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给自己交代。
以前是表演给别人看,现在是表演给自己看。
他去念孩子:你又在玩,你赶紧做作业啊,你赶紧怎么样……
这种努力对于孩子能更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的有帮助吗?
理智上我们好好想一想,这样做对于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最多孩子在被爸爸念的时候,基于压力表演给爸爸看一下,但并不会真的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投入学习。
但是明明知道没有用,还是要努力去做点什么,这个就很有意思了,这里面核心是:
他觉得他得努力做点什么,不管这个努力有没有用,但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然而,因为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而做出行动的内容,通常就会停留在最原始的本能的认知里去努力——
那就是,我担心了,焦虑了,我就得催两句。
如果爸爸决定勤奋一点,他觉得我一天念3次没有用,那我干脆一天就念30次,然后一天念30次没有用,我就一天念300次。
我要足够勤奋到让孩子接受我这个信息,然后你会发现他越是勤奋,这个事情就越是没有好结果。
而且你做得越多,你就越容易较劲:
我就不信没用了,我就不信这个事情我做了这么多还不行……
于是进入到一种杀红了眼的状态。
你做得越多,你就会越容易跟自己较劲;
然后你越较劲,你就会越容易再去继续无效的投入。
因为这个时候你为的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结果了,而是——
“我怎么可以做了这么多还不行!”
“我都说了这么多了,你还不听我的,是不是就说明我的话对你不重要!”
当很多孩子抱怨父母对自己念叨责备时,很多父母会说:“你以为我愿意说你啊,你要表现得好点,我会说吗?”
那么父母的念叨催促的底层动力就值得质疑了。
到底是触动孩子改变的正向力量,还是父母心里知道孩子讨厌催促念叨,于是这种方式就成为一种惩罚,
让孩子基于害怕厌烦父母的念叨催促,然后只能用好一点的表现来减少被惩罚呢?
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改变的动力就是基于逃避恐惧和厌恶。
但随着孩子长大,逃避自己厌恶的催促念叨获得空间就有很多方法,好好表现就不是唯一的方法了;
可以关门隔离父母,可以对抗父母,
甚至可以辍学,可以生病,可以抑郁……
还有的时候,父母会说:“你以为我愿意天天盯着你啊,我天天盯着你你都这样”。
这也是很多“勤奋”的父母常有的认知逻辑——
我盯着你你还这样,说明我盯得还不够狠。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变成这样就是你天天盯着的结果呢?
同时说这个话的父母也携带着一个这样的隐蔽信念:
我有这个行为是被你激发出来的,那意味着,
我不用为我的行为负责,而是你要为我的行为负责。
很多父母会说我们家孩子特别喜欢为自己找理由,不是怪这个就是怪那个,从来不反省反省自己。
但是父母却往往一边在和孩子说着这样的话,以身作则的示范着这种价值观,却又希望平时说几句:
“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直面自己的责任”;
“你不要怪别人,从自身找原因”;
……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父母并没有展示给孩子勇敢直面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怎样的样子,只展现过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什么样子。
孩子见都没有见过,体验都没有体验过,就凭几句空洞的训导,怎么可能凭空长出自主自责,不逃避找理由,勇敢面对的特质呢?
但我相信,父母在跟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底层携带了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更没有想到在日常的这些言行中把孩子带去了另一个方向。
其实不只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和伴侣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甚至是和陌生人的关系……
所有我们生活中他人和我们互动的方式,本质上都是我们“教”出来的。
当然,这个“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我们无意识说的话,做的事的底层都携带着一大堆限制性的信念;
并且这些信念会逐渐成为我们和他人互动的规则,彼此缠绕,彼此强化。
当我们无法识别和认清我们人格中隐藏的限制性信念时,它会无形中破坏我们的关系。
这个破坏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我们在关系中的沟通和互动。
这也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在关系中吵架也好,沟通也好,
我们经常会觉得,被对方怼得说不出话来哑口无言,或者怼得很不舒服但是又无力反驳。
因为对方对你的指责,你在心底是认同的,而这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你对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在关系中,在沟通中,我的反应不够快,我对别人的影响力不够大……
其实都是因为你有很多这种浅层的信念链条,这种规则在影响你。
我们的意识深处有很多这样的限制性信念,包括金钱相关的,包括和爱情相关的,包括和人生相关的,包括和孩子相关的……
这些信念会形成我们关于自己世界的规则,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一个带着一身枷锁的人,带着手链,手铐,脚铐,脖套。
这些枷锁不但在消耗着我们自己,也在消耗着我们的关系。
其实很多时候,没有达成目标真的不是我们不够努力,
而是我们有很多限制性信念,在一个错误框架里努力只会离我们想去的方向越来越远。
如果你能破除掉那些限制你的信念,有的时候就是一念之转,
你就会发现前路豁然开朗,你生活的自由感和力量感也可以高出很多,
然后,你身上真正的力量就可以被释放出来,去用在你真正想要的地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学家与关系教练;资深沟通训练专家;著有畅销书《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摆脱内耗与焦虑
掌握生活主动权
通过咨询活得更加松弛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