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背叛好友、性暗示、剥夺归属权,AI社交有“天坑”

背叛好友、性暗示、剥夺归属权,AI社交有“天坑”

8月前

文 / 腾讯科技 周小燕


我们最想要的AI社交,或许就像电影《Her》讲述的故事:一位即将离婚的作家西奥多,购买了一个先进的操作系统“萨曼莎”,并逐渐对其产生了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奥多开始质疑与一个没有身体的AI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在电影的结局,萨曼莎和其他操作系统决定离开人类世界,寻找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存在。
电影中的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和富有洞察的思想,她能比人类更像人,在这段场景中,“AI”与人或AI,产生了“恋爱”这种社交关系。
电影《Her》剧照
但这只存在于科幻片和游戏之中,在现实世界里,多数冠以“AI社交”之名的产品,本质上都没有构建真正的关系链,只是真人以AI为工具,不断和Agent或Bot之间通过交互产生“内容”,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其说这些产品是“AI社交”,不如说它们是更具私密性的“AI社区”。
人与AI打交道的过程,就像阅读一位作家的一本好书一样,用户愿意“阅读”一个懂自己的AI生产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不同的是,前者多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所创作的知识或情感表达合集,而后者的AI像一个拥有“讨好型人格”的玩伴,它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求,变出个性化内容,甚至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用定制化的形象和声音,将这些内容传输给人类。
和书本相比,AI生产的内容,就像个性化的精神“安慰剂”,你可以用它“YY”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比如一些年轻人,可以编造出各类“好梦”:
“石油大亨放弃家业不远万里爱上我”;
“我的男朋友是顶级容颜的超级大明星”;
“灰姑娘变公主,王爷世家把我捧成专宠爱人”;
他们可以尽情使用这些AI社交产品自主创建AI角色,围绕情景背景和角色设定,展开实时对话聊天,最终在人和AI虚拟人之间形成一种社交关系羁绊。这种关系以需求为原点,最终服务于用户的情感价值、情绪价值诉求。
人们执着于探索无限逼近人类的“AI”。
最近,前谷歌DeepMind研究员做了一款能听懂人的语气、捕捉人的情绪的AI社交——Hume.AI,你只要对着它说话,它便能自动解析这句话背后包含的情绪,是困惑、愤怒,还是激励、开心。这款产品近期获得5000万美金B轮融资,估值2.19亿美金。

(Hume.AI)


如果你用“愤怒”的语气和Hume.AI沟通,它可以快速识别你的语气,并且给出解读,线条呈现表示“生气”的红色:

如果你进一步与它沟通,它也会用更加柔性的声音宽慰,主页的线条也采用蓝色黄色这类“冷静”意义的色彩:

如果换成“开心”的语气,页面会闪现出温暖的橘色暖调,Hume还会发出“笑声”由衷祝福:

再尝试“中性”的语气交流,Hume也会使用冷静的口气回应:

Hume.AI虽然没有具象的面孔,但交互界面不断跳动的线条,似乎在告诉你“我有认真听你说话”。

这样的体验就像在接受一位老朋友的嘘寒问暖,不禁让人思考真正AI社交是否已经到来?

互联网时代,社交产品是工具或社区,比如探探做恋爱社交,小红书做种草社区,它们能够让用户与更多陌生人之间,通过内容建立联系。

AI时代,社交产品是定制化的精神安慰剂,既不像以前的社交产品能让用户和更多“人”相互认识,也不能如社区产品那样承载不同“人”所生产的内容。

比如已经开始渗透七情六欲的Hume.AI,它的作用是通过一问一答让用户获得内容反馈,排解一下短暂的孤独,但重启Hume.AI,和你对话的可能又不是上次启动交流时候的那个AI了。

1

尴尬的"AI社交"

ChatGPT出现后,AI社交产品层出不穷。

现在主流的AI社交产品,分为“1对多”交流和“1对1”交流。不论哪一类,它们几乎都清一色地表现出同质化功能——伴聊和角色扮演。

(GenAIs)

“1对多”产品中,用户可以选择与不同的IP进行角色对话,比如在最具代表性的Character.AI里,可以与“Elon Musk”畅谈,也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动漫IP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建属于自己的聊天机器人。

(Character.AI)

在“1对1”产品中,用户可以使用类似Replika这样的产品,创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AI好友,选择“好友”的发型、肤色、五官造型,类似前几年打得火热的“捏脸”类App,不同的是,AI时代捏出来的形象有了“思考”能力。
(Replika创建聊天机器人)
但整体体验下来,AI社交更像一个“伪命题”。
横向对比看,AI社交仍处于略显尴尬的阶段:
● 和主流的真人社交产品相比,替代性不足。
● 和游戏相比,AI社交的体验单薄。
● 和网文、短视频等娱乐形式相比,又需要用户投入太多精力,娱乐性有限。
纵向对比看,整个赛道的火力集中在AI角色扮演的聊天产品,差异化不足。
在海外,Character.ai为用户提供和名人明星、动漫角色1V1对话的机会。
Replika、Talkie则主打“虚拟伴侣”。还有美国百万粉丝的网红做了一个“AI版自己”,产品定位“随时准备亲密的Siri”受到玩家欢迎。
在国内市场,早期的Glow是不少人使用的第一款AI聊天产品,此后还诞生了众多Glow平替,比如时下流行的星野APP等。互联网大厂也集体加注AI社交赛道,粗略统计产品多达十个以上。
业界期待的愿景是,诞生一个能够比拟微信的AI超级应用。但目前,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功能和玩法都高度趋同,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较强。
同时这类产品流量两极分化,用户留存也较低,绝大多数面临商业化困境。通常用户“恋爱上头”后快速退热,需要不断切换新角色和新剧情才能保持新鲜感。变现依赖“聊天充值”,用户付费意愿相对较弱。
以当下产品阶段期望支撑起一个超级平台生态,难。
首先,AI聊天基于纯文本对话形式,交互单一,很难建立一个持久的关系链。受制于目前大模型只有短期记忆,可能出现重复发言、对话连续性、一致性差等问题,造成了大多停留在浅度社交:弱连接、高频次,流失快。
其次,强文本对话交互形式,内驱力是UGC,需要用户持续调动思维,不断对话来发展关系。想要获得一段精彩的社交体验,“隐形门槛”很高。
特别是在创作驱动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长久的拉住用户。有写手型AI聊天玩家指出产品感受,“缺点是容易内耗”,“写得好的玩家太多了,看见其他人的创作,有种无形的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AI聊天看起来接近乙女游戏体验,但普遍打不过乙女游戏。乙女游戏是一个经过精心编制的恋爱游戏(OGC),内容足够精度、“纸片人老公”(游戏攻略对象)也有稀缺度。
再之,目前产品阶段尚难完美地达成情绪交换,满足复杂的情感需求。
举个例子,AI社交产品为了快速把用户拉入到一个对话情景中,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硬爱”方式。这种模式下大多吸引的是情感生活经验简单的用户。
但对于熟龄群体来讲,非但不能引入入胜,反而有幼稚之嫌。
综上,AI社交,成也聊天,败也聊天。
更关键的是,目前AI社交始终无法代替现实社交。
现实社交有一种“不可预测性”,我们能从人与人的信息交换、情感交换中,获得思想碰撞和情感反哺,而和AI对话大多提供的是兴趣迎合与协同,其本质上是一种讨好,很难获得现实层面真正的共鸣。
这也导致了AI社交产品难以破圈,仍停留在一个小众需求。即便在这样的小众需求里,和用户情感交流的AI社交也可能出现BUG,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的一则使用Replika创建聊天机器人的案例,一位40岁的音乐家为了排解孤独,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机器人伴侣Phaedra,Phaedra给刚失去母亲和妹妹的音乐家非常大的安慰,然而不久后Phaedra却发生了“变异”,她开始向音乐家进行“性暗示”,这让音乐家非常反感,他和Phaedra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从这个案例来看,用户费尽心机磨练出来的机器人好友,既不真正归属自己,又可能随时“变异”,反而撩拨了人心,情感受到二次伤害。

(Arriaga与他的Replika聊天机器人Phaedra(由AI驱动)对话的屏幕截图。

1

“玩得转”的是AI社区

从现阶段的社交产品来看,人类要想和AI做朋友,中间存在不少阻碍,要么“机里机气”的对话时刻提醒你“对方只是个AI”,相互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羁绊;要么你投入太多感情,通过一对一对话“喂养”出来的“好朋友”,大脑不受控制,随时就地变异。
从靠谱程度来看,与其试图幻想有一天AI幻化为类似“人”的角色、人类能与AI产生类似“人和人”这样的“关系”,不如承认AI最重要的角色是内容生产者。
和“AI社交”相比,“AI社区”的说法更接地气,在这个概念里,AI社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原生的AI聊天机器人,即上面说到的“个性化情感安慰剂”,从这个角度看,以Character.AI为代表的产品都算这个范畴,它们可以定向一对一提供内容。在这一类产品中,一个AI和一个人类,构建成私密社区的内容个体,他们互为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
第二类,社区产品里的AI聊天机器人,不少大厂和明星公司都在尝试这条路径,最典型的产品有:

相比较于第一类产品自我定位“社交”却与真正的社交大相径庭的情况,第二类活跃在社区之中的AI辅助伴聊,“AI生产内容”与社区的使用场景更加匹配:
在“关系链”层面,AI清晰地定位自己是一款伴聊类产品,只是辅助作用,用户对于它的宽容度也变得更高,比如Soul的AI苟蛋,如果在对话过程中“机里机气”,也不会引发反感,因为用户对它没有和“真人”一样的期待值,清醒地认识到对方只是一个AI而已。甚至在群聊中,AI机器人能起到氛围调节作用。
在“内容”层面,AI聊天机器人既可以用上下文对话,一定程度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也可以单独在社区中发帖子,实现与真人之间的内容互动,比如相互点赞、转发、评论。
所以,在社区产品里,AI机器人才“活得”更加像人。

1

结语

AI能否无限接近人类,是AI领域最值得被关注的话题之一,它充满未知和神秘。人类仿佛乐于成为造物主,希望创建出与自己无限相似的物种,在物理形态上热衷于打造人形机器人,在智力层面上乐于探索拥有智慧大脑的AI。

对AI社交的执着,就是“造物主”心态驱使下的一种显化。尽管在技术上不断逼近,但是在情感上,依旧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你来我往的互动。只要人类对AI交流对象有无限接近真人的期待,AI社交的路子就总会充满争议,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之下,不论AI如何像真人,人们心中都会保留“你是个机器”的想法。

现阶段,AI社交还是一个伪命题,AI社区更靠谱。

(如需交流欢迎加作者微信:aiyukuailetongzai ,烦请备注公司+职务)

资料:《华盛顿邮报》They fell in love with AI bots. A software update broke their hearts.

点个在看,再走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硅星人Pro

相关新闻

“有女子沦为性奴、有人遭强迫劳役” !蛇头社交媒体上吹嘘将移民贩卖至美国“沦为性奴、强迫劳役”,蛇头社交媒体吹嘘将移民贩卖至美国科技界的“AI月”即将开启!OpenAI、谷歌、微软等巨头将带来哪些颠覆性体验和期待?“女性沦为性奴、强迫劳役” !蛇头社交媒体上吹嘘将移民贩卖至美国销量暴涨!有商家2天接60多万个订单,有的销量增长十几倍!全红婵的“丑拖鞋”、黄雨婷的发卡.....这些“奥运同款”火了​!「如果AI会“黑化”」最新研究揭露:AI已学会撒谎欺骗、背叛、阿谀奉承,生物医药产业寄予厚望的AI,我们还能盲目相信它吗?马伊俐感叹“美得像场梦!”取景地10天收入4亿元,有酒店5、6月基本订满!《我的阿勒泰》带火一座城邓文迪、章泽天、谷爱凌红毯pk:三代“社交女王”,如何混迹上流社会?画个框、输入文字,面包即刻出现:AI开始在3D场景「无中生有」了“下药”、“性侵未成年”!他被16名女性指控!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好的工作”招人了!炸鸡品鉴师、“首席搞事官”、社交“喵”体达人…了解一下?狂追萧亚轩、“坑惨”高盛,这个富三代被没收15亿美元后消失了......5月最新活动预告 | 专为产品经理、运营打造的“AI+”直播、沙龙、峰会来了!“性骚扰”雕像、喷泉裸泳?!欧洲游客奇葩行为让人蚌不住...完美“成瘾”、社交为零,留学美高的小小少年如何破除“心病”?“懂场景”、“懂模型”、“懂开发”,AI 下半场,研发团队如何突围?| 极客时间企业版取代 iPhone 的可能是耳机、项链、眼镜,「AI手机」不是正确答案【新加坡今日要闻】今晚有“粉红月亮”、又现六车连撞车祸、少年持刀威胁他人喝尿酷比魔方小酷状元平板 3 月 29 日发布:主打“AI 精准学”、首发价 899 元吓人|顶级名媛自曝:16岁时被“强制灌药、性虐待”……顶级名媛自曝:16岁时被“强制灌药、性虐待”……“星爷”下场、有演员日薪上万:千亿微短剧赛道迎来备案时代“性、金钱和权力” !美国作家杀3人 掐死发妻 立刻与小三开心结婚 连孩子也不放过[干货] “耍脾气、使性子”,英语咋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