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瀚为科技刘奕杨:破壁|Z Circle

瀚为科技刘奕杨:破壁|Z Circle

「00后狠人计划」持续招募中!自我们发布计划一个月以来,已和数百位伙伴建立了联系。他们中有从 9 岁就开始编程的技术小天才,有 B 站上最早的百大学习 up 主,也有从高中就设计研发测试各类火箭炸药的超级发明家……


当然我们也知道,或许 20 岁的你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创业想法,因此我们找来了比你年纪稍长几岁的学长学姐,请他们聊聊自己在 20 岁时的困惑与选择。


第五集,我们邀请到了瀚为科技的创始人 & CEO 刘奕杨。在瀚为,有 15 名核心成员都是他的本硕博同窗。他是如何将曾经的同学转变为创业伙伴的?这群 95 后,又如何在如此硬核的行业中打通科研与制造生产?这一集,我们来到瀚为在浙江的大本营,听刘奕杨和瀚为团队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真格,你的创业第一站!「00 后狠人计划」仍在滚动招募中,欢迎一切有想法的年轻人来投递,无论羽翼是否丰满!



观看视频,了解刘奕杨的故事



逆风局


一颗很轻的纽扣电池,直径不足两厘米,拿在手里,只占不到一个指关节的面积。所有电池材料的初步验证,都是从这些小小的纽扣电池开始的。


刘奕杨对这颗纽扣电池再熟悉不过。


四年前的英国伦敦,凌晨六点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刘奕杨会在这时骑上公路自行车,穿过晨风,一路骑到伦敦大学学院(UCL)化学工程系的实验室门口。读博士的第一年,他发表的其中一篇论文就被能源领域顶刊《焦耳(Joule)》收录,成为这一研究方向在该刊发表的第一篇封面论文。


日复一日地,他在实验室里开启混料、组装、性能测试的学术实验。又轻又小的纽扣电池,「小得像个玩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欧洲一家电池生产厂。在这个 300 米长、100 米宽的产线旁,他站在六米高的机器下方抬头仰望——那是一种对于科技制造业的敬畏——「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高校里面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高耸的制造设备,完整的装配产线,占地面积近千倍于实验室的厂房,一个更大的世界在他面前豁然展开。


几乎就在那一刻,刘奕杨下定了决心,总有一天,也要拥有一座这样的工厂,把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论文中记录过的成果实践落地。


2020 年,刘奕杨向 UCL 的博士导师表达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导师劝他,先拿到博士学位,有了更多技术积累再行动。「按捺不住」,他没听。


在英国线上参加国内的创业比赛,下面的评委拍桌子,你们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觉得你们一定做不成。你们这一帮博士生,做科研和材料很牛,但你们会做生产吗?你们知道怎么去建一个厂房吗?你们见过锂电池的产线吗?


刘奕杨默不作声,只是点点头,谢谢评委。


如今,瀚为的工厂已经初具规模,并完成了初代产品的落地交付。在跨过规模化鸿沟的过程中,刘奕杨英国的博士导师决定回国,全职加入瀚为。这位院士级的导师对他说,之前我让你读完博士再去创业,事实证明,那是一个不太好的建议。


2023 年,真格被投企业简历分享群中的一份简历引起了刘奕杨和人力合伙人徐晓波的注意。面试进行到最后一轮,候选人问,你们喜欢打顺风局还是逆风局?


「逆风局。」八位合伙人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那你呢?刘奕杨反问。


「我也爱打逆风局。」


2023 年瀚为科技创始人聚会


合力


这并不是一个单枪匹马就能闯荡的行业。


自 2014 年起,刘奕杨所在的 UCL 课题组已经培养了超 30 名中国籍的博士、博后,他们在水系电池领域深耕了超过十年,发表论文超百篇。瀚为的方向与其课题组同学的研究方向一致——水系电池。


对于能源产业而言,水系电池仍然是极其新颖的技术路径。从粉末开始,历经混料、涂布、辊压等十几道工序,跨越材料、电芯、模组、系统等多个技术阶段,才能最终跑通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路径。这其中的每一次转换,都需要跨越巨大的鸿沟。初出实验室的年轻人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产业化壁垒高耸,合力或许才是「破壁」的唯一方式。


加入瀚为之前,工科生高瑄一直走在一条非常经典而顺遂的路径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业,曾作为储能系统工程师就职于联合国,凭借优秀的学术成果成为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毕业时,他同时手握多家电池大厂的 offer。


但身处世界领先的课题组,没有人尝试过将研究向产业化推进一步。「我开始反思,我发的这些论文,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少?如果我们都不去做这个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又有谁会来做这些事?」这些问题在他与刘奕杨的交谈中找到了答案。最终,他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了瀚为,决定做一些「影响力更大的事」。


瀚为的 43 名同事里,15 名都是被刘奕杨拉来创业的本硕博同学。刘奕杨本科的化学工程专业,一届 28 个人,7 个人在瀚为,「解决了25%的就业问题」。


招人时他没有话术。刘奕杨的本科同学,刘金泽和刘泳琴彼时在大厂工作。第一次来瀚为,刘奕杨邀请他们「来浙江旅游」,顺便看看瀚为正在建的厂。


但回去之后,好像种子一直会发芽——奕杨那个公司是不是比较有挑战性?像是会比现在的工作更有希望做出有影响力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我们觉得刘奕杨就是那种,只要他去做这件事,就一定能做成。我们相信他有这个能力。这真的是一种人格魅力。」


加入瀚为的决定是迅速的。在臧晨希发出微信「现在在干啥?还做化工不?要不要一起创业?」后的十分钟,刘奕杨的手机屏幕亮了——「奕杨,你相信玄学不?!」


彼时臧晨希正在设计院工作,享受着稳定的岗位和薪资。收到消息前,他梦见刘奕杨来找他,醒来翻查解梦,说是「行事顺畅,有新机缘」的征兆。回头看,「或许就是内心的声音以另一种方式释放出来了吧。」


收到消息的那一刻,他「突然有些意动」。虽然他还不知道这位许久没有联系的老同学到底做的是什么项目,但还是很快同意,先去看看。两天后,臧晨希坐上了飞往浙江的飞机,一周以后,他辞职搬家,正式加入瀚为。


陈志远是最早和刘奕杨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做出加入的决定,他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王沛辰在加入瀚为前就职于化工行业头部大厂「巴斯夫」。后来,他主动找到刘奕杨提出想要一起创业。「想有更大的空间,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生、化、环、材」曾被戏称为四大天坑专业,毕业后留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学生是少数,能实现专业对口的更是凤毛麟角。一群理工科学生聚在一起,誓言把自己研究的技术真正做出来,成了他们特有的「浪漫」。


2020 年,刘奕杨所在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其中多人加入瀚为共同创业


一厘米


站在瀚为的办公楼里,你会听到一种类似引擎转动的轰鸣。每隔五分钟响一次,每次持续一两分钟。这是工厂使用的空气压缩机运转的声音,就像工厂的呼吸声。


瀚为工厂建成的第一天起,厂里就持续运转,为了将产线的利用率提升到极致,找到最高效的工艺参数,这条 48 米长的实验线,一天能实现 4 批电池装配,一周测试电池数破千。


与高校实验室不同,产线楼上的研发实验室与楼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要打破科研与产品之间的厚壁,刘奕杨和团队遇到了种种困难。


2023 年 3 月的一个凌晨,刘奕杨在技术合伙人的群里问,我在看电池,有个现象从来没出现过,怎么回事?


某顶刊上有文章说过这个情况,调整参数试试?应该能解决,有人回应。「好的,要不然化学就不存在了。」


但谁也没想到,波澜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引发了一场风暴。用一整批 800 个电池做批量测试后,违反学术常识的现象仍然没有消失。合伙人们有点慌了。如果生产中这一反常现象始终无法消除,那么很有可能意味着既往优化策略的偏差,甚至于挑战诸多学术研究结论。


而这一次,无论是顶刊还是教科书,都无法给他们提供答案。他们所能做的,只有从头开始,逐一分析每一个参数。从材料、工艺到测试设备,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大量正交试验。重新提出假设,解释生产中的反常现象。


三天后的晚上十点,陈志远确认了第一批电池的初期数据。假设被初步验证了。接下来是一波接一波持续的检验。所幸,所有的数据都在新的解释路径下重新呈现出规律。化学仍然存在。


从实验室小小的纽扣电池到生产线上的电池模组,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材料之间究竟会发生怎样全新的反应,仍然是一片空白。而瀚为在做的,正是不断拓宽人类技术与认知的边界。


「我们又把技术的边界往前推了 1 厘米。」


「也许不止 1 厘米。」


瀚为的研究进展和生产速度已足够迅速,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刘奕杨还是睡不着。技术如何顺利产业化?这是他必须回答的问题。


与传统电池相比,水系电池具有安全可靠、快充快放、原材料成本较低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几乎全新的技术路径,市场对水系电池的接受与认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跑通从产品到规模化的路径,找准增量市场是关键。


瀚为团队选择了新能源调频、充电桩扩容配储和地下储能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水系电池的本质性安全与快速充放特性,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不过,团队的目光落在了更远处。他们坚信,从技术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讲,水系电池能适应各种极端环境。瀚为也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将电池带到太空、地底、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首个征服这些地方的电芯将刻写所有成员的名字,让产品代表他们,去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看一看。


他们还渴望能在有生之年在月球上部署瀚为的储能系统,以解决人类在移民外太空过程中的能源挑战。「我们这些年轻人,是希望被看见的。」


从瀚为现在的办公室驶出,穿过一个低矮的桥洞,视野豁然开朗。


大概十五分钟的路程,就到达了一片盛开的油菜花田。田边摞放着半人多高的水泥板材。刘奕杨与合伙人们常来这里,站上板材,喝点小酒,放空一小会儿。


这一季油菜收获后,瀚为的第二条产线会在这片数十亩的花田上破土动工,产能 5GW,长度将是现在的四倍。


刘奕杨点了点手里的园区设计图纸。东边,那是我想要的办公区,以后建上一栋小别墅,我们几个合伙人还是要住在一起。又指了指西边,那里会是我们要建的产线,面积将会是现在的二十多倍。


从科技到产品,再由产品到规模化,在这片盛开的花田之上,刘奕杨和他的团队即将开始下一步破壁计划。




「00 后狠人计划」仍在持续招募中

扫描二维码,和我们聊一聊!



欢迎一切有想法的年轻人

无论羽翼是否丰满



监制|Jiafen

编导|Tammy

拍摄|Dan

剪辑|Matthew

文|Yifei

编辑|Wendi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真格基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