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
文 | 有书雷文涛 · 主播 | 一凡
文 | 有书雷文涛 · 主播 | 一凡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 《幽梦影》中讲到: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读书的意义”这件事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
恰逢今天读书日,分享给大家。
定位:锚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变成你自己。”
在纪实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中,旅行博主房琪问作家苏童:
“今天,我们很多人通过刷短视频,就能获得零碎的知识。 这与读书的区别在哪里呢?”
苏童回答说:
“总要有一本书,去引导你进入内心的生活。”
一本书的出版,其门槛要比发布视频高得多。
打开目录,你会发现书里的文字自成体系,拥有坚实可靠的逻辑。
相比于短视频零碎的知识,读书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蒋方舟在《圆桌派》节目中提到:
“如果一个女性不去广泛阅读,受到电影等艺术的熏陶。 她的审美标杆,只能是网络上一众的网红。”
不要让短视频成为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将由身边的人决定。
因为缺少输入途径,只能模仿身边的人。
周围流行什么,就去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
罗曼·罗兰曾说:
“人都是在书中读自己。”
想象:触达眼睛到不了的远方
毛姆曾说: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可能大家觉得,读书只是排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
但你们知道吗?因书而避祸,历史上确有其事。
话说西汉末年,王莽利用权谋逐渐掌权。
许多曾经跟王莽亲近的人,都想方设法地攀关系,一个个身居高位,一时风光无限。
但有这么一个人,是个例外,他叫扬雄。
这个人是一位大文学家,非常有才华,而且整天就喜欢泡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里。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指的是诸葛亮;子云指的就是扬雄。
扬雄曾和王莽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关系紧密。
王莽篡位后,许多曾经和王莽共事的人都升了官,但扬雄的精神世界在书里,不屑于去争名夺利。
那些升了官的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伴君如伴虎。
王莽为了标榜自己的美德,他对自己和身边人要求极高。
这种道德标榜极致到什么程度呢?
他曾亲自命人杀了自己的3个儿子。
对待亲生骨肉都能如此残忍,对待身边的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很多攀附上去的高官,因为一点小事被牵连,有的甚至被诛杀儿女,从此绝后。
扬雄也曾被牵连,万念俱灰之际,他跳楼被救活。
王莽得知此事,深知扬雄沉迷于书籍,不会跟他作对,便没有再找他的麻烦。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扬雄得以安享晚年。
扬雄雕像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写道: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书籍里的国度,云雾盛长,碧水盈盈。
书里的游人,将寂寞无聊的时光,种成精神的食粮。
即使人类不能飞行,也能在《哈利·波特》中,旁观精彩绝伦的飞行竞技魁地奇比赛。
即使不能穿越过去,也能了解《万历十五年》中,皇帝与官僚各自的博弈与无奈。
即使无法预测未来,也能想象《三体》中文明互相碰撞的震撼。
读完一本书,就像体验了一次生命的过程。
我想,扬雄正是体会到了书中的乐趣,才忘却了俗世的烦恼。
解惑:跟伟大的灵魂对话
在节目《十三邀》里,作家唐诺说:
“一个天才,拥有聪颖的智慧,用尽毕生的精力,只能留下8-10本书。
我们普通人,花几百块就能读到他们一辈子的精华。
这世上没有比这更值的事情了。”
同样是创业,这里以企业家为例。
为什么说马斯克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
因为很多人是先拿到钱,再去组建团队做事。
但《埃隆·马斯克传》里讲到,马斯克不是这么做事的。
他总是以使命为先导。
过后再想办法填补财务方面的空缺,让项目在财务上变得可持续。
这样做的确有风险,但好处是目标明确,不会在中途被其他诱惑蒙蔽。
且落地的方案拆解起来更清晰。
马斯克正是在使命感的驱动下顺势而为。
先行好事,后问前程。
罗翔曾说:
“你的迷茫与困惑,可以从书中找到,因为先贤都曾遭遇过。”
如果你也遇到了过不去的坎,不妨读一读《沉思录》。
当年温总理曾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翻阅。
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皇帝。
同时也是一位难得的哲学家。
白天,他处理政务,指挥疆场;
夜晚,他苦思夜读,妙笔生花。
关于人生,他讲道:
“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 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他将生命从出生到消亡的方方面面,用通俗又有美感的语言一针见血。
看完后,不再内耗,不再虚度,不再迷惘。
2000年前的这位帝王哲学家,就已经思考如此之深。
也许2000年后,如果人类文明依旧存在的话,这本书依旧能启迪无数人。
马可·奥勒留雕像
感悟:在新的维度里,体验真实的人生
谈到读书,余华说:
“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是为了感受真实的生活。”
他曾读到海涅的一句诗: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正对应了余华小时候,曾在太平间里睡午觉的感觉。
中国人为什么推崇四大名著?
因为这4套书,讲述了我们关于生活最迫切的4个方面:
《水浒传》讲义。
宋江没有林冲武艺高强,没有柴进家财万贯,为何能坐到头把交椅?
因为他总是能给兄弟们体面。
初遇武松,识得人才,热情诚恳,甘愿无偿接济十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000块钱)。
送别武松时,直到他的眼里没有了人影,方才离去。
这与后来杜月笙施舍兄弟,成为叱咤上海的青帮大佬,有异曲同工之处。
人处于世,不要求普渡众生,舍尽万贯家财,但要讲起码的情义与底线。
《红楼梦》讲情。
为什么贾宝玉没能跟林黛玉在一起?
因为林黛玉家族没落。
当两家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成为两个人永结同心的重重阻力。
《三国演义》讲争。
为什么诸葛亮智如妖,却仍然无法北伐成功,匡扶汉室?
因为蜀国北伐的地理条件太过恶劣。
从汉中打到关中,中间阻隔的秦岭地势难如登天。
一个人拥有再多的智慧,肯吃再大的苦,不能学会顺势而为,终究难如人意。
《西游记》讲悟。
为什么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500年后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却屡屡碰壁?
不是悟空变弱了,而是他终于悟到: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成佛,便是入体制。
想要讨得这碗衣钵,必须学会低头,懂得与人相处。
请大领导帮忙除妖,便是与他们熟络的过程。
四套名著,四条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这便是中国人浓缩于书中的生存智慧。
▽
梁晓声曾说: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岁月如瀑流飞逝,人生如涛叠浪涌。
没有谁可以永远一帆风顺。
即使深陷泥泞,踏入穷沟险地,也要记得书中的世界,永远山河远阔。
那里是我们心怀希望的源泉。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不要只让今天成为读书日;
要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有书创始人兼CEO雷文涛先生,恰逢4.23世界读书日之际,与诸位书友来一场“面对面”的精彩分享,点击【链接】邀请您共同倾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