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央妈重大变化,后果是什么?
文丨古原
央行下场到二级市场买国债了,这个影响是什么?
要说明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一系列的知识。
先说第一点: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首先,我们要了解银行如何创造货币,这一过程实际上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活动是分开的。
当央妈购买价值1亿人民币资产时,根据现行的银行准备金率,可能会创造出10亿人民币(如果准备金率为10%,中国当下为7%左右)的新货币。
这种由准备金率决定的货币创造过程,展示了银行系统中的“乘数效应”。
简单来说,在无金本位制、而是信用货币体系下的中央银行系统中,银行的信用扩张受到中央银行控制的准备金总量的影响。
第二点: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这一行动,是否创造了新货币?
如果央行购买了政府债券——比如当下——这些债券通常是市场上已经存在的。
也就是说,它们反映的是政府之前的赤字,而不是现在必须通过新的赤字来维持的。
不管政府赤字多少,央行仍然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准备金来创造更多的货币。
因此,通货膨胀并不一定直接与政府的预算赤字挂钩,也就是说,政府赤字,与货币供应量本身,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举例来说:
假设政府的财政支出为5万亿,而收入只有4万亿,这就产生了10000亿的赤字。
如果政府通过向公众(包括个人、企业、保险公司等)出售新的债券来融资这个赤字,实际上并没有新的货币被创造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债券的资金是从购买者的银行账户转移到政府账户,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其支出,最终这些钱会流回私人部门。
这个过程中货币供应总量没有增加,只是资金的所有权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
第三点:赤字融资的方式是通货膨胀与否的关键
赤字融资的方式,才是关键,也即,具体央行的操作,才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的来源。
如果赤字融资不涉及新货币的创造,那么它就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不会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赤字融资,但一样会对经济带来影响。
当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巨额资金时,这可能会对私人部门的资金有“挤出效应”,即政府借款增加会提高市场利率,使得私人投资的成本上升,这样一来,那些本可以用于更有效的私人投资的资金被转向了政府的支出。
这种转移往往是效率低下低下的。
比如政府赤字融资去建工程、搞基建,其结果往往造成大量的浪费。
而私人投资在是企业家的经济计算(利润计算)下才能发生,因此,私人投资更有效率,资源更能使用到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地方去。
同时,政府高利率融资还意味着未来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债务利息,这将带来未来税收的长期增加。
在当代各国的央行实践中,央行直接印钱的方式很少使用,因为他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并且很有可能不受控制。
在过往的棚改中,他的资金来源,就是接近于央行直接印钱,这是当下地产危机的真正来源,是通货膨胀后导致的经济衰退和地产债务危机。
第四点:国债怎么创造货币?
如果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新债券,实际上是通过债务货币化的过程,即创建新货币来支付新的债务。
在这种情形下,财政部发行了价值1万亿的新债券,而接手这些债券的银行通过创造相等金额的活期存款来购买这些债券。
这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万亿,相当于政府的赤字额。
这种方式直接带来了通货膨胀,因为它增加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同时,它还将加重纳税人的负担。
因为这些由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最终需要用公共税收来偿还本金及支付利息。
实质上,这不仅仅是债务的简单转移——从政府到银行,最后落到了纳税人头上。
第五点,银行哪来的钱买?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银行并不需要等到拥有足够准备金才能发放贷款或创造存款,而是通常在贷款后,通过各种手段,如借入准备金,来满足准备金要求。
如果银行面临准备金短缺,它们可以从其他银行借入或者最终向中央银行借入。
第六点:现在正在为下一步发行国债做准备
如果银行准备金不足,财政部又准备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那怎么办?
中央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会创造所需的准备金,从而支持银行系统的稳定运作和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
他们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
假设法定准备金率设定为10%。这意味着银行只需要保持其活期存款的10%作为准备金。
根据这一准备金率,中央银行的操作策略是为了确保银行系统有足够的准备金来支持新的贷款活动,即购买政府新发行的债券。
这里的关键操作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存量债券。
具体来说,央行购买了价值1万亿的存量债券。这一操作直接增加了银行系统中的活期存款和准备金各1万亿。
由于银行可以基于这些新的准备金创造更多的贷款,这就启动了货币的乘数效应。在10%的准备金率下,银行理论上能够以1倍的额度扩张信贷,即总计10万亿人民币的新存款和贷款。
央行通过这种方式为政府的接下来要进行的赤字融资提供了基础。
准备金增加了,不一定就货币总量增加了,因为市场不一定认帐,在经济预期不好时,不贷款,这时商业银行也没有办法扩张货币。
也即,当下购买存量债券本身并不制造通货膨胀,只是增加了准备金率。
但如果未来的国债是要商业银行买单,那就是直接制造通货膨胀了。
因此,当财政部发行新的国债时,银行系统已有足够的新准备金来购买这些债券。整个过程使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了。
即使不购买新国债,银行准备金增加了,如果市场有借贷的意愿,这时,货币总量也会增加,即通货膨胀。
第七点:过程总结
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政府国债发行奠定基础,用以支持政府的赤字融资。
这个过程如下:
央行购买政府债券:首先,央行购买了二级市场的国债,这一操作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购买新国债的能力,扩充了其准备金。
财政部发行新国债:商业银行由于增加了准备金,可以进行国债的购买,这时,新的货币就创造出来了。
财政部支出这些资金:财政部使用这些资金进行政府开支,如支付公务员工资、社会福利项目、国防开支等。财政部通过开支票支付给供应商和其他接收者。
资金流入银行系统:当供应商或其他接收者将政府支出的各种费用存入他们各自的银行账户时,这导致了商业银行存款的增加。
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将这些钱存入央行,作为他们的准备金,从而增加了银行系统的总准备金。 货币乘数效应:在有足够的准备金支持下,商业银行可以放大信贷,扩展更多的存款和贷款。在10%的准备金率下,整个银行系统可以将新增的准备金扩张到10倍的存款和贷款,从而使货币供应总量增加到新国债发行额的10倍。
那么影响是什么?取决于如下几点:
1、未来新发行的国债,是由商业银行购买,还是市场中的主体用自己的存款购买,如果是商业银行购买,那就是无中生有创造了新的货币。目前,我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就是各大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购买的比例也决定了新增货币量的金额。
2、未来国债发行的金额是多少?长期国债的计划已经宣布。
这种发钞方式的确是以国债为基础进行发行的,但是不是叫锚,我不这么认为,债务怎么能叫锚呢?黄金可以叫锚,因为你可以拿法币换成黄金。你会换成一堆债务吗?不过是一种货币超发的方式。
3、政府发行国债是为了支出,当这些支出再通过市场流入商业银行后,依然要看市场有没有意愿贷款。
如果政府支出导致各种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会形成繁荣信号(虚假),导致企业增加投资,进行生产,从而进一步推高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有可能在美联储加息的压力下,抵消了这种作用力。
我的评论:
这种发钞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政府支出的能力,是对财政纪律的一种突破。
当下的问题,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带来的,不管是全球的经济还是国内的经济,都是这一货币政策的结果。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进一步开放,国内产权改革的方式解决。
面对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后果,要用另一个凯恩斯主义来解决,然后再制造同样的后果,如此循环下去,会带来一个结果。
那就是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通货膨胀的长期持续,更大的可能是进入滞胀,也即,一边通货膨胀,一边衰退。
中美都如是也。
微信视频号付费会员专区,正在更新视频版精读《人的行动》,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