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博士爸醒悟:陪儿子走过申请季,我才知道工科生爬藤是血本无归…
2024美本申请季正式降下了帷幕。我虽然不是顾问,由于有自家儿子今年申请,“爸爸真棒”编辑部就让我写一篇美本申请回顾文。
尽管我掌握的数据不是特别多,但是这几年来,我周围的很多家长们都会陆陆续续把自己家的真实的感受都分享给我。我觉得可以把这些案例中的趋势,结合我一直思考的教育趋势,在加上自己家的孩子的情况,特别是孩子们申请过程中学习到的情况,写一些感悟,给感兴趣的家长一些建议。
这次对我最强的感悟就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申请者非常多,竞争非常激烈。我儿子被至少五家理工专业放在了等待名单上。
这是和他申请专业比较热门,比如计算机工程,工程和商科的双学位这些被大家追捧的专业不无关系的。他的同伴们,包括一些做理工竞赛和科技项目做出好成绩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境遇。
而在申请文科甚至商科的朋友们录取情况就会好很多。
我儿子在我的劝说之下,只申请了一个商科项目,还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尽管我们还在衡量工或商的问题,这篇文章里,说说工科生的申请和出路的问题。
首先会就工程/计算专业热门的表象分析,提出工程的名校迷失这个问题。
然后说说为什么会感觉到北美的老牌私立学校的内核基本都是“文科学校”?
也顺便说说美国理工院校卑微的出身到今天的炙手可热。
从欧林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说说工程教育改革趋势,和工科生的可能的破局密钥。
狂热的工程/计算机专业
和工程学科的“名校迷失”
简单说来,工程/计算机专业的火热竞争是与工程/计算机的高需求,顶级名校的工程项目偏小(可以提供的位置少)有关的。
前些年计算机专业普遍广泛的高薪,近期虽然不再普遍而依然高薪,这对很多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工程专业有很高的专业和技术壁垒(距离能被AI攻克依然有很大距离),传统工程专业在经济比较放缓的情况下显现出特别的优势。
而藤校的工程项目都很小而且不太强大,最强的康奈尔工程在业内也非顶尖,麻省理工的工程每年只收600人左右,按10%的比例国际生就只有50人左右了,而加州理工则是特别偏向理科的学校。
那么多学生在争取非常少的规模,这也就是供需层面的解释。
我和儿子说:
目前的工程师都是大量培养,即使搞工程的大牛也和我说我们学工程的英雄不问出处,有水平的话不在乎毕业院校。
好的学校好教授多一些,但是他们更多把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培养上。目前,小的私立工程学院非常少,也非常的不经济,不存在规模效应,也不太利于孩子们成长。
在我看来目前“工校即公校”,目前的工程教育与精英教育格格不入。精英教育基本不是以培养工程师为导向的。工业界对人才需求巨大,而愿意学的家庭也很多。
增加招生规模,获得更多学费收入和工程拨款,增加考试难度, 等待优秀人才在芸芸众生之中出类拔萃,正是广大“大公校”培养工程师的做法。
在一个个不明之夜里,在一次次考试中,在一段段的实习中,被火烤和火炼后的幸存者,成为一个工程毕业生,满足目前对计算机和工程人员的广泛需求。这就是目前工程教育的现状。美国在工程教育方面,优待带本国公民。
然而在毕业后签证和移民政策上优待理工人才,比如说OPT的时长更长,为美国吸引科技方面的移民。
我们华人社区,普遍本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态,再加上国内理工科大学占主导的地位,所以大家对理工科是情有独钟。
而且我们社群里崇尚排名。你若是仔细研究广泛使用的USNews 排名,你就应该知道从排名的数据比重看,那是一份满意度报告,或者消费者报告。
小而精的院校自然会满意程度高,工程的大公校自然会落后和低估。我们对理工科和排名的双重迷信,而这两者的错位,就导致了我所说的工程的名校迷失。
由于位置有限, 对大多数家庭,不能满足失望大体是必然的。这是对自己不理解,对排名不理解,对美本不理解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中国,加拿大,英国由于政府的支持都提供了还相对不错的工程教育。出国的意义需要审视。只是这些项目都相对刚性,缺少灵活性。
那工程教育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平心而论,学工程是一件很繁琐和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在美国,能做到全人教育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研究报告里指出,先学数学,再学狭窄的工程课,没有结合,没有动手和设计能力和设计思维,没有工程教育让毕业生专注非常狭窄,最终变成了一个个clock puncher (打卡者)。
很多工程师和人谈话的时候只是看着自己的脚”。
吃了很多苦,却只是做了一个个零件,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己的创造力,潜力,和很多教育中开发的能力都没有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使用。这是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
为何北美老牌私立大学的内核“文科学校”?
说说北美理工院校卑微的出身
那什么才是全人教育呢?
我的朋友神学颜教授说:
古希腊的教育认识你自己当作教育的目的。
中国古典儒家把认识自性当作教育最高目标。知性者知天。
他又说,学和觉的字形相近。所以自我觉醒是古典教育,包括博雅教育的主要目标。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博雅教育加入了科学的部分,成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你在北美待得足够久,那么你就可能感悟到这里的老牌私立学校的内核基本都是“文科学校”。入学考察的多是思维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教育中花了大量的教学精力在语言和历史、地理这样的学科上。
美本教育,特别是私立的名牌大学的底色都是文科教育,特别是博雅教育。
而工程教育,医学院,法学院等等都被归入了Professional School(专业或者职业学院)的范畴,并不太涉及培养人的部分。
医学院,法学院都是本科之后的范围。
工程教育则是一个例外,我猜测的原因还是在工学院的诞生时期的安排。
有的家庭当然也会选择在文理学院之后多上几年再学工程。这部分通识教育才是美本的特色,并没怎么在别的国家见到。
只要是私立院校,无论学艺术和商科,都有很大的博雅教育成分。我想就是由于美国这个国家比较保守的缘故吧。
通俗地说,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也就是做人和做事的区别,文理学院关乎培养人,专业学院关乎做事。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莱文说:
假如你从耶鲁学到了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是耶鲁大学的失败。
有个大学的院长说过,专业让你获得工作,让你获得晋升的则是博雅教育。
美国的第一批大学开始于殖民地时代,数量不超过10所。
在功能和办学上,基本上是步英国和苏格兰大学的后尘,以培养教牧者和绅士为主。它们最开始由政府或官方教会资助,后来改为私人资金支持,成为美国的第一批私立大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国的第一批文理学院。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化浪潮不断冲击着古老的博雅教育传统。实用技术这些过去被置于大学红墙之外的科目纷纷涌入课堂,并确立了不可撼动的学术地位。
但这些学校从DNA里对技术或专业教育是排斥的。过去一百多年来,一直上演的就是美本的文理传统和科技浪潮的激烈冲突。保留自己文理传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比如麻省理工建立时候是1861,已经是哈佛建立(1636年)后225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座建筑在波士顿(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尽管参考了德国的科技教育理念,但极力保留了文理学院的一些特色,估计批判思维。尽管美国第一所提供工程教育的学校是一所军校。但大批的工程教育机构是美国内战之后重建过程中建立的,特别是赠地大学(政府赠送土地鼓励),比如普渡大学, 香槟大学。
香槟大学把“学习和劳动”作为校训刻在校徽上。德州的TAMU更是把自己叫成了农机大学。
即使是私立的加州理工学院是自1891年由地方商人和政治家阿默斯·G·史路普在帕萨蒂纳创建的一所职业中学展而来的。驱动加州理工从一所艺术和手艺的学校成为世界级科学中心的力量源自天文学家乔治海尔的先见之明。
1900年,苏格兰裔的美国工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在匹兹堡创办了卡内基技术学校(Carnegie Technical Schools),并写下了学校沿用至今的校训「我心尽在此作」。
卡内基希望学校能够为匹兹堡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女提供职业培训,而这些工人往往都在他的钢铁厂工作。卡内基受到了纽约布鲁克林工业家查尔斯·普瑞特的启发,因此办校的许多方面都参照了普瑞特艺术学院。
1912年,学校更名为卡内基理工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5年,卡内基理工学院与梅隆工业研究学院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所以卡内基梅隆有工艺/艺术基因,和跨学科的特点。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这些理工院校的出身不高贵。但的确深刻改变了美国发展的路线。伴随着美国走过了铁路化,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
像斯坦福大学和卡梅都紧紧地抓住了最近几次工业革命地浪潮。随着工业革命的加剧,每次浪潮的幅度增加和冲击的频度增强,大家对工科学习兴趣都会加剧。
而藤校和众文理学院是极其害怕自己成为职业和技能为导向的学院,这也就这些学校至今工程科学不是特别强大的原因。秉承自己的特色。
这些学校也害怕自己成为追求快速名利的角斗场。然而,为了升学各路神仙都各显神通。而哈佛毕业生40%以上都从事了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的行业。尽管这样,我想学校还是在努力寻找自己传统的继承人。
这也就是说理工科的学生如果非要对顶级私立大学感兴趣,顾问们往往给出的建议就是把学术兴趣和社会问题或者动机联系起来,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力(因为这才是这些学校的兴趣所在)。
在自我形象打造方面也要摆脱工科生的刻板形象,避免被认为是为了努力而努力,被认为视野野狭小。
「 写在后面的话 」
从欧林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说说工程教育改革趋势
和工科生的可能的破局密钥
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用了乔布斯的一张图,就是伟大的科技产品是技术和博雅教育的交叉。
这是我写专才、通才,或者说π型人才的一个启发或基础(戳👉马斯克和比尔盖茨最大相同点:“π型人才”引领未来。)
而这次找学校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的工学院,欧林工学院,他们的的办学理念很值得学习。就用一个三角形来描述—
除了一直强调的底边(第一边):好的工程实践
还要有艺术、设计和人文做第二边
还有长期被忽略的第三边,企业家教育
只有scaling (规模化)才能做出影响力,做出伟大的企业或社会机构。我的朋友戏称这是乔布斯上面思想的升级版。
欧林的故事被写成了一本书,完全新的工程师(A Whole New Engineer)。这就是我想解释的工程师破局的密钥。这本书的幅度比较长。我以后会详细写给读者。就提前剧透一下书中所说的,工程师的六个思维:
想学工程没有错,就怕对工程的喜欢不是真心的。想进名校也没有错,就怕你不认识名校,也不了解你自己。没有进名校也不可怕,也许真正地适合你的工程学校也许还没有诞生,因为工程教育是个复杂的话题。
在此之前,教育你自己还是你自己的责任。包括这个三角形中的设计和人文,企业家精神。其实作为三角形的另外两边也有其重大的使命,未必比工程知识和技能更不重要。
而在培养孩子的事情上,父母最缺的就是灵活而全局的认知,看到各种可能性。
不要迷失在工程里,不要迷失在名校梦中。
假如通过此文你家摆脱了工科生的名校迷失,我的文章就达到了目的,我的思维就是值得欣慰的。
分享重庆斯坦福女孩今年早申故事
热爱物理/哲学/戏剧,且文理兼修的她
如何用热爱进名校?
👇扫码添加小助手👇
限时领取斯坦福学姐讲座回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