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香港变了?
M+
摄影:Kevin Mak © Kevin Mak
图片由Herzog & de Meuron提供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香港的文化地位?
刚过去的三月份,香港吸引了来自全球艺术界的目光。事实上,自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进驻香港,香港在全球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便日渐显著,2020年更是超过伦敦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中心。但如今次这般,以西九文化区主办的“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2024”为先声,由逾20位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博界领袖为嘉宾讲者以及超200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博专业人士为香港三月的艺术盛况鸣锣开道,尚属首次。
紧随其后,以242家画廊强势回归的亚洲最大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录得75000观众,几乎同期的Art Central艺博会今年有72家参展画廊录得41000观众。今年新开的“午夜”艺博会Supper Club(20多家画廊),各拍卖行、画廊当然还有非营利机构,城内几百家艺术相关机构推出了引人入胜的节目 。如西九所属M+馆长华安雅接受VOGUE采访时所说,“每一家机构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的礼服”,欢迎来自四海八荒的艺术从业者与爱好者。
杨福东,《雍雀》,2024年,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献,© 杨福东,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2024年来香港艺术季的从业者来说,从港岛到九龙,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馆、香港艺术馆以及分布在中环、黄竹坑等各处的新兴画廊,有太多东西要看。马不停蹄,还难免挂一漏万。旅客置身酒店,楼下就是5000万港币打造的“艺术维港”新景观——TeamLab 定制作品“光涟”,隔海远眺M+幕墙播放的杨福东流动影像作品《雍雀》,当巨大电子屏上流动着的黑白香港建筑电影融入夜幕,收获令人感动的艺术体验——这是一首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写给城市的情诗。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自豪“宣言”道,“你看这作品如此庞大的尺寸,它每晚播放着,是艺术家对这城市做出如此直接与自由的回应,这样的项目在全球只可能发生在M+”。
The Art Newspaper “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2024年最新报告显示,弹丸之地香港,750万人口的城市,有4家博物馆位于“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前100位。开馆不到3年的M+以280万访客排位15(比2022年上升3位),排51位的是开馆不到两年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如此年资获此成绩,这样的奇迹只出现在了香港。
其实在15年前,香港曾经被认为是“文化荒漠”般的存在。正如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谈到自她2016年进入M+工作后的感受,“香港的艺术生态氛围在近十数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采访过程中,曾任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如今的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女士介绍道:“新世纪的头10年(香港的文化投入)是比较少的,2003年SARS的时候,所有的大型公共建设都减少。”
“2009年刚担任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的时候,我是很担心的,因为那个时候香港人基本上对博物馆完全没兴趣”,“我出任康文署头5年的大动作第一个,就是跟国际的、内地的博物馆联系起来。因为我们香港的博物馆藏品无论数量和吸引力都不够。你问我有什么镇馆之宝,那个时候是没有的。”
“从(2010年第一个故宫香港展)那时起,我们的观众群慢慢的放大,从14个博物馆不超于100万的观众,到现在每单个艺术馆都有差不多100万观众。为什么2023年香港艺术馆有120万的观众?就是10多年来累积的一个结果。也因为这10年的成果,令到我们开M+、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时候,并不担心,因为香港市民已经非常喜欢逛博物馆。”
香港对艺术投入积累到今天,除了对市民文艺生活的滋养,反映到专业的艺术旅行者身上很直观,以前最多三天的香港艺博会行程,到如今足足7天还不够用的节奏。在西九文化区,逛完展厅总面积7800平方米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展览空间达17000平方米的M+,即便是挑选着去参加不同的论坛、活动、放映、开幕、晚宴,也至少要停留了3天半时间。
马里奥.贾科梅利,《我没有手抚摸我的脸》
1961至1963年摄、约1971年印,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
© Mario Giacomelli Archives
这十多年来,香港对视觉艺术的投入也是肉眼可见的增进,比如像“油街实现”这种方寸空间,从上世纪初建筑遗址发展开,后发展出社区活动站、花园、广场、新展览空间等,虽然空间也都很小,但仅花园购置的那件Diller Scofidio + Renfro创作的大型自然艺术装置和裸眼3D设备,就显见的出手“阔绰”。更不要说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两家传统老馆的各种升级以及活动逐年升级、增加,新建的大馆、CHAT六厂等非营利机构邀请顶级建筑师呈现出的改造质地,以及鲜明的学术定位与气象,还有以H Queen's为中心的中环当代画廊区的不断的壮大。在香港所有最近这些年新兴的文化艺术设施中,由特区政府投资216亿,汇聚了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自由空间等若干香港文化新地标的西九文化区,更是香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头戏。
作为目前已知的全球其中一个最大规模的文化区,西九文化区并无成功先例可借鉴,但让世界看到了这座城市的雄心与手段。
自1998年时任特首的董建华先生提议发展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这个大胆而且有前瞻性的计划,兜兜转转10来年,一直无法落地。争议的核心是政府本希望以土地换开发的想法,无法平衡西九这块黄金宝地所牵涉的利益关系,亦无法确保“卖地所得的收入在拨归库房后,能否投入文化建设项目、文化设施管理方面,未必能顺利注入市场技巧。文化和管理机构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因而没有机会发挥。最终,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的实施遥遥无期,甚至胎死腹中。”2008年,香港立法会通过批出一笔超过216亿元的拨款,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成立,开始发展西九文化区项目,并于2009年至2011年期间分三个阶段收集公众意见后,为西九文化区订立概念图则方桉及发展图则。
西九文化区模式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命题。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公布的组织结构来看,这片土地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负责管理,而M+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均是其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除运营艺术文化设施与公共开放空间,更计划通过发展的其他商业空间(“约36万平米酒店、办公室及住宅楼面面积及约14万平方米的零售、餐饮及消闲设施楼面面积”),以支持艺术文化设施的营运。
发展过程中,西九文化区也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区的财务问题就一再引发香港市民关注。对此,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女士坦诚地面对:“香港市民一般也都知道我们是面对资金的挑战”。“过去十几年我们还没能够完全发挥我们在土地上面的资金收入。有不同的原因,有一些原因是技术性的,因为我们要先发展一个很大的地库才能建上盖物业”。“目前的阶段,到将来可以发展一些地产项目还有一段时间,因此我们现在就跟特区政府谈,要不试试增加注资给我们,要不试试我们卖掉一些住宅单位。这也是曾经蓝图上已有的规划。但不论我们财政的状况如何,我也请馆长们继续和合作机构商谈,因为现在不谈的话,未来还有什么节目给我们的观众看?”
据明年合作方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馆长Cécile Debray透露,即将到来的毕加索大展,也会有M+共同策划的部分,像是加入M+藏品中的作品如蔡国强等亚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毕加索的作品进行对话。”
巴伯罗·毕加索 《男子肖像》 1902至1903年
油彩布本
93 × 78厘米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 Paris) / Mathieu Rabeau ©Succession Picasso 2024
蔡国强《火药画 8-A5 号》 1988年
火药及塑胶彩布本 227.3 × 181.8 × 6厘米 ©蔡国强
图片由M+提供
对于博物馆的运营来说,M+或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都非常优秀。“不单是门票,还有筹款、商业赞助和出租场地的收入加起来,M+(收入占整体支出)是46%,香港故宫是44%。今年故宫会做得更好,预计大概是57%左右。这些不包括捐赠的作品的价值,是直接的现金流水。” 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博物馆。
冯程总裁如此介绍西九所属博物馆运营情况:“西九文化区是自负盈亏,我们的同事上上下下都有一个很强的商业意识,就是筹款”,“每年财政年度开始的时候,馆长已经知道全年的预算,如果博物馆要做多一点的活动,便要筹款。多做一个展览,大概需要筹款数百万港币才能做成,所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差不多所有的特别展览都有赞助”。
“我们每一年都会检视一下门票的价格,市民的负担能力跟我们营运需求如何取得更好的平衡。”当然,博物馆和文化区也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支持低收入家庭免费进入博物馆来参观。
谈到博物馆与观众对链接,尤其是年轻观众,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说,“其实一开始很难知道会有多少观众”。“我们重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同时我们投入了很多资源吸引年轻观众群,包括很多数字媒体的方式,M+有64%的访客年龄介于18-44岁,这意味着非常年轻的观众群。而23%是回头客”。“作为一个非常正规(formal)的文化机构,我们以显著的方式在建立我们的观众群。我们看待艺术历史的方式基于大量严肃的研究,但有时接触观众时又不是那么“正经”(informal),以各种轻松的、互动的、美妙的方式与观众建立联系”。像是明年的毕加索大展,馆方已经在尝试通过VR甚至AI重现毕加索的故事,以和当地观众进行更紧密连接。
“文化投资不是立即可以看到回报。”而文化设施给予一个地方的价值,除了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外,也能贡献旅游价值。香港旅游发展局刚刚出版的报告显示,2023年西九文化区是全球旅客到港目的地的第六位。“我们政府有一位官员说,每150万旅客会带来30个亿的旅游收益。现在西九文化区每年有450万观众,其中70%是游客。每年有300多万游客来西九文化区,那么,西九对香港的经济贡献就有60个亿。”
最近网络热播的香港消息,香港人假日“反扑”深圳消费,香港服务日滑,零售堪忧云云。尤其是过去几年香港度过众所周知的艰难时期,艺术界也多多少少能听到些机构撤离或分散布局的打算或行动。加之内地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香港作为中西交流的窗口作用可能不如此前显着。像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停办那一年,艺术界曾对新加坡艺博会(Art SG)很寄予热情,后来又有点落空,感觉还得再看香港。明年即将与西九文化区共同策划毕加索大展的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馆长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是链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现在,带动香港城市发展的其中一种动力正是文化艺术。
上:贝聿铭站于麻萨诸塞州多切斯特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外,1979年
©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下:贝聿铭向一位俄克拉荷马市议员讲解他对新市中心的发展提桉 ,约1964年
©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K
M+ 即将举办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2019)的首个大型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访问M+或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馆长或是员工,提到机构的使命与目标,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ambitions”——“雄心”。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这样回答VOGUE关于“美术馆是否会主导艺术潮流”的提问:“M+ 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是要建立一家媲美其他国际顶级博物馆的文化机构。我想我们已经是很革命性机构,当我们将自己的学术定位围绕视觉文化展开,相比其他机构,我们就是以一个特别的角度看视觉文化,并欢迎不同观众以不同观看艺术的方式。我们的工作是将亚洲视觉文化带给世界,不仅仅是香港,不仅仅是中国,而是将整个亚洲带入全球文化机构的语境中。之前在亚洲地区还没有过类似的文化机构。”
西九文化区成为全球最大型和最受瞩目的文化项目之一,向世界展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之外的文化面向,让香港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上占一席之地,让文化渐成为香港城市竞争最重要的资本,巩固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为香港人们带来精神与经济效益。西九文化区承担着发展香港的战略功能,今次通过与全球各地超过20间顶尖文化艺术机构签署合作意向书,促成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及长远合作。
“香港最近变得如此重要的一个关键,来自于这个城市关于协作的文化。无论是博览会、画廊、拍卖、或其他非营利机构,大家都一起工作。比如杨福东《雍雀》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献。也许因为我们是个小城市,又有大野心,因此我们更理解团结比单打独斗更重要,尤其是困难时段,让大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香港是一座灵感之城”,在香港工作7年后,领导着M+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员工的馆长华安雅感叹到,香港给M+的每一个同事带来灵感——因为这城市永不静止,她的历史,她的能量,她带给人的机遇和挑战”。
邱良《俪人行(告士打道)》1961 年
© 摄影画报有限公司
撰文:罗怡
编辑:马儒雅Maya MA
设计:晓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