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航母到底有多强?
大家都知道福建舰排水量是“8万余吨”,具体“余”多少不知道。
法国人对此进行了分析:福建舰舰长320米、舰宽78米,福建舰立起来后和埃菲尔铁塔一样高,因此排水量大致推测可以达到10万吨。最大载机数量能达到85架,其中包括歼-35隐形五代机,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等……
其实我国武器装备的“余量”是传统了。就像那个笑话,某火箭弹射程300公里,“误差2000公里”。
002山东舰下水之前,各种报道总是在重复“约5万吨”,结果一出场就比辽宁舰大了一圈,是个6万5千吨级以上的大型航母,满载排水量甚至接近7万吨。075两栖攻击舰下水的时候报道说两万余吨,结果实际上排水量有4万吨,“余”出了2万吨......所以福建舰排水量“余”个一两万吨,没啥大问题。
一艘常规动力、9万吨级的超级航母,还搭载全世界最先进三条电磁弹射,大大小小30多块相控阵雷达,还能跑到30节以上的速度......已经是全世界最顶级的“超级航母”了。从外观上看,福建舰就是最帅的,舰岛和桅杆干净整洁,不像美国航母,像一堆晾衣架。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福特级”,然而福建舰都已经海试了,福特级的“肯尼迪”号还躺在炕上呢。
2024年4月29日下午3点,舾装完成后的“福建舰”徐徐离开江南造船厂码头,或正式开启海试验收阶段,至此,同时,中国海军“福建舰”也是世界第二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此前几天的消息显示,包括歼-15、歼-35舰载战斗机和KJ-600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在内的“准舰载机”模型已全部上舰。
你再看看美国的“肯尼迪”号,进度一拖再拖,几乎陷入难产。
按照造船厂对美军的承诺,二号舰“肯尼迪号”航母将在2024年6月初交付……然后“肯尼迪号”在船坞里就呆了4年零2个月,你看看它现在甲板上这个乱糟糟的样子,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下炕呢。
福特级的电磁弹射是中压交流技术,20多年前就开始研发,如今已经无法转变方向,交流电电磁弹射存在几乎无解的硬伤。理论上弹射4100次出现一次故障,实际上无故障弹射仅为400架次。航母在高强度作业时,每天要弹射100架次以上的舰载机。于是老美自己得出结论,福特级想要完成连续4天的高强度作业,只有7%的成功率。就算仅保持一天的高强度作业,成功率也只有70%。
这是因为福特级的4条弹射器的设计结构导致的,如果有一条出现故障,其余3条将全部瘫痪。花费130亿美元造的航母,连一天的高强度作业都不能百分百保证成功,弹射器拖着后腿,让其战斗力还不如上一代尼米兹级。因为技术落后,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器只能弹射不超过25吨的舰载机,连F/A-18、F-35C在满载满油的状态下的起飞都无法满足。
福特级航母是军工复合体利益博弈的产物,在设计上就有很大问题。好多设备都没有进行过路基试验,然后就直接设计上舰了……福特号现在都没办法做全甲板测试,F35始终不能上舰。
根据2021年美国国会的数据,福特号电磁弹射器的平均故障周期设计要求为平均每弹射4166次才会出现一次故障 ,其电磁弹射器的故障率为1/181,经过不断的改进,到2021年降至1/272,但最新的数据仍高达1/400。
福特级航母飞轮储能方面的问题更严重,它的飞轮储能占地面积较大,所以福特号航母为了节约空间,只能让4座电磁弹射器共用1套飞轮储能装置,也就是说一旦其中1座电磁弹射器发射故障,其余3座电磁弹射直接瘫痪。
而我们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器,能弹射3-45吨的各类舰载机,电磁弹射3000次无故障率……这得感谢马伟明院士团队的努力。
由于需要推动重达30多吨的舰载机以300公里/小时的速度起飞,电磁弹射需要瞬间大能量。这种几秒钟内释放的巨大电能,任何动力系统都无法支持,就是发电量很高的核航母发电机,也无法直接支持电磁弹射。
马伟明院士另辟蹊径,相继解决了中压直流技术和超级电容器的技术难题,研制出船用电力综合系统。这使得003航母可以使用全电推动,航母采用中压直流输电网后,可以实现直流电和交流电的任意切换。而超级电容器可以瞬间集中全舰的电力用于电磁弹射,作战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仅此一项,就领先美国几十年。
美国想要追上来,除非把近20年福特级航母所有的电磁弹射技术储备全部废掉、推倒重来,这就叫“路线错了,越努力越完蛋”。
美国11艘航母中,大多数都在“修整”、“维护”、“等待退役”,能动的不过四艘,绝大多数主力舰艇也都是30年前的老东西,锈迹斑斑,技术上早已落后,还缺乏维修能力,他们现在一年一艘舰都造不出来,整体发电、钢铁、造船能力连东方大国的零头都不如。
所以,别看美吹天天把什么11艘航母挂嘴上,没什么卵用,不信你让他全力出动一个编队,和胡塞武装碰一碰?
而我们的“福建舰”,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的航母,实际上也只是055的“侍卫”而已。
日本网友说:“你给原神充值的每一分钱,都被中国拿去造航母了”……
最后,还是要佩服一下我方记者的拍照水平——《福建舰在海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