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传校园午餐,直接被家长打脸:孩子根本吃不饱!
夏款上新专场,来自米兰设计师的专柜品牌,高级感拉满!
前不久,日本内阁府政府宣传室的官方账号,在网上聊起关于“学校午餐”的话题——
“你记忆里的学校午餐是哪个?”
(日本学校午餐宣传图)
日本内阁府政府宣传室分享了一张图片,并发文说道:
“如今孩子们吃的校园午餐,跟父母那一代、爷爷奶奶那一代习惯的菜单有所不同。”
(日本学校午餐宣传图)
这张图片按照不同的年代,介绍了日本校园午餐的区别:
“昭和初期~中期,也就是爷爷奶奶那一代人,
日本校园午餐提供高蛋白、低卡路里的鲸鱼肉,还有纺锤形面包、用热水冲泡脱脂奶粉的饮品。
昭和中期~后期,也就是爸爸妈妈那一代人,
面包种类多样化,还有了米饭、牛奶和水果,开始出现咖喱饭和意大利面。”
(日本学校午餐宣传图)
而到了平成、令和年代,图片里展示的学校午餐还挺丰富,
日本孩子们吃的是有菜有肉的米饭、2条春卷,
还有加了很多料的蔬菜汤,牛奶,加了番茄的沙拉,以及水果或果冻。
(日本学校午餐宣传图)
当然,日本国内地区不同,校园午餐也大不相同。
日本内阁府政府宣传室可能只是举了个例子,介绍当今孩子们吃的校园午餐。
结果日本网友们看不下去了,气愤地表示:
无论是校园午餐的种类还是分量,实际情况根本没有图里展示的那么丰盛。
“现在令和的校园午餐是搞错了吗?”
“这是美化了吧。”
“并没有那么丰盛!”
(日本网友发出质疑之声)
来自日本各地的家长们,纷纷展示自家孩子学校提供的午餐:
(日本家长分享实际上的学校午餐照片)
“我孩子学校的午餐是这种画风,可选择的小菜实在是太少了。”
(日本家长晒图“打脸”)
照片里只有1块油炸食品,搭配蔬菜汤、米饭,
跟日本政府发布的展示图比起来,确实是差远了。
(截图来自日本网友)
“上周的学校午餐是这样的,哭了。”
一块炸鱼,蔬菜汤,米饭,牛奶,共有4样食物。
(截图来自推特网友@prkandtaro)
一位母亲分享了小学4年级儿子在学校里吃到的午餐。
“这是我孩子在小学里吃的午餐。
我的孩子说吃不饱。
我觉得,这样的午餐可无法成为(美好的)回忆。
请让孩子们吃饱吧。”
(截图来自推特网友@suikadaisuki123)
“我问孩子:‘今天是吃炸鸡啊,感觉怎么样?’
孩子说:‘只有3小块炸鸡,还有一个烧麦’。”
“孩子抱怨‘根本不够吃,好难过啊’。
这不是跟国家宣称的‘三菜一汤’、饮食教育相差甚远吗?”
(截图来自推特网友@suikadaisuki123)
日本记者来到街头对路人进行采访。
一位母亲表示,自家孩子已经上小学5年级了。
“看这图里的菜品种类,要比实际的学校午餐丰富多了。
我觉得男孩子是很能吃的,希望能增加饭菜的量。”
(路人接受采访)
还有一位接受采访的母亲,自家孩子就读初中二年级。
她觉得:实际的学校午餐,汤里可没加那么多料。
(路人接受采访)
日本专家表示,
日本的学校午餐,存在地区差异,这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家长们有意见也没奇怪,
毕竟孩子都吃不饱了,哪还能说是吃好!?
“现在学校午餐的主菜是1个饺子。
日本真是太穷了。明明孩子人数减少了,还无法提供足够的校餐。不把钱花在孩子身上。”
(媒体报道截图)
一位大阪市民表示:
“配菜太少了。我家孩子饭量并不大,但配菜还是太少了,而且很多时候不能加饭。”
一位函馆市民吐槽道:
“味道就先不说了,饭菜的量都完全不够。
就算菜量是按人数分配的,那就不能满足加饭需求吗?”
还有名古屋市民表示,就算增加学校午餐费也没关系。
“可以给学校午餐加一道菜吗?
午餐费上涨没问题,希望能让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
(日本家长分享孩子的学校午餐照片)
而日本内阁府政府宣传室给出的回应是:“已经收到了家长们的各种意见。”
其实日本家长们也没有更多的要求:先让孩子们吃饱吧!
Ref: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7dd559692f71a06bcb3635ce42253833c4911b12
--------------------
维尔琳娜:怪不得日本是为数不多平均身高在下降的国家……真的假的啊,这点菜下这么多饭也太艰苦了,好歹给配点咸菜吧……
不定时发疯者xixi:说得好像大人在餐厅吃的正餐就能吃饱一样
cp都是浮云的欧尼:就日本那个拉面我感觉我能吃两碗[允悲]
小風胖友:。。。。。。雖然很煩日本污染海洋,但這種午餐給孩子吃,認真的嗎[傻眼]難怪新聞說他們身高在下降,小孩吃不飽能長高就有鬼了
春衫曾湿西湖雨:这就是平均身高降低的原因吗?
魔灵魔美:只是其一,還有他們停止了讓日本女人找歐美高個交配生混血兒的政策
各位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规则又进行了调整
事儿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个三连
希望大家多多点击“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这样事儿君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
与大家继续分享每个开怀大笑或拍案惊奇的好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